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朱紅林個人簡介

朱紅林個人簡介

朱鴻麟,《錢國初英雄傳成書過程及成書時間考辨》,《明清史集》1(1984),第77-103頁。朱洪林,“理論學習——甄《大學延伸》的意圖和寫作背景”,《食品月刊》(再版)15?3-4(1985),第16-27頁。朱鴻麟,《Xi朝名臣錄》,即《續書集》,大陸雜誌72?6(1986),第35頁。朱鴻麟,《論Xi朝名臣襲藏錄的原因》,《大陸雜誌》73?1(1986),第35-37頁。167世紀邱浚《大學補編》的影響)明研究22 (1986),pp.1-32。(美國科爾比大學中國善本館藏)Gest圖書館期刊1.1 (1986),第7-33頁。(四庫全書目錄摘要反映的好客的學術偏見)Gest圖書館學報1.2 (1987),PP.51-66。朱鴻麟,《永樂大典編撰者考》,故宮學術季刊。2(1987),第57-72頁。朱鴻麟,《明代張喜安《鶴樓集》概論》,大陸雜誌75?5(1987),第7-9頁。朱紅林《明史?《張儀生平補正》,大陸雜誌75?6(1987),第18-21頁。朱鴻麟,《宋九鑰集》,漢學研究5?2(1987),第559-565頁。朱洪林。(小說《愛美之心》作者考證)亞洲大,第三輯1.1 (1988),PP.71-82。朱鴻麟、《王文成功權書》與王陽明崇拜。《國家歷史的嘗試性解讀——陶希聖九秩榮慶生日文集》(臺北:食品出版社,1988),第567-581頁。朱洪林。(王陽明拜孔廟之爭)哈佛亞洲研究雜誌48.1 (1988),第47-70頁。朱洪林。《五十世紀的知識分子思潮》(15世紀的思潮)《明研究》第27卷(1989),第1-33頁。裴德勝、朱洪林,《徐光啟、李之藻、楊廷俊成為天主教徒的壹種嘗試性解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明史研究叢書》5(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77-497頁。朱洪林,“明中葉鄉土社會治安重建理想的展現——以河南省鄉村公約為例”,《中國學報(韓國版)》32(1992),第87-100頁。朱鴻麟,《論葉的政績與政論》,羅炳勉、主編,《明末清初江南人士政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1993),頁153-164。朱鴻麟,“明代儒生詹若水所著《聲學吳歌通》壹書的政治背景及內容特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學報》,62?3(1993),第495-530頁。朱鴻麟《鄭靜詩集》,《明史研究》4(1994),第212-230頁。朱洪林。(論黃佐與王陽明的相遇及知行合壹)《明學》35 (1995),第53-73頁。朱鴻麟,《邱浚的齋藤優子研究與宋元明初齋藤優子研究的相關問題》,林天威主編,《嶺南文化新探索論文集》(2004年)。朱鴻麟,“朱學的傳播與評價”,《時宇》2(1996),第177-198頁。(收入朱《對邱浚和海瑞的評論》,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473—456頁。)朱紅林,《明儒案中的唐人物》,中國國家圖書館學報,第2卷,85期(1996),頁129-142。朱鴻麟,《陽明祭典的爭議與挫折》,《國學研究所學報》第5期(1996),第167-181頁。朱鴻麟,“元儒吳澄拜孔廟的歷程及時代意義”,《亞洲研究》第23期(1997),第269-320頁。朱鴻麟,《元儒傳》,《慶祝楊向奎先生從事教學研究六十年論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44-354頁。朱鴻麟,“元儒的學術思想及其拜孔廟的建議”,第3卷(1998),第173-209頁。朱鴻麟,“明太祖的孔子崇拜”,《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學報》,第70期,第2期(1999),頁483-530。朱鴻麟,《讀張旭白沙先生的行為》,《嶺南學刊》,第1期(1999),第625-628頁。朱洪林,《國家與禮儀:元明時期孔子祭祀儀式的禮制節日變遷》,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5期(166,1999),第73-84頁。朱洪林,《明代鄉村盟約研究沙堤鄉訪談錄》,南開大學歷史系編,《中國社會史評論》2000年(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5-34頁。朱洪林,《明嘉靖年間增城沙堤村約》,《燕京學刊》2000年第8期,第107-159頁。朱鴻麟,《學案:學案作品的性質與意義》,熊秉鈞主編,中國編著(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第287-318頁。朱鴻麟,“論文集的史學意義:論陳白沙《明儒文集》的文本差異”,《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學報》,2002年第2期,第553-582頁。朱鴻麟,《明代儒學案與白沙學案的文本問題》,《燕京學刊》2004年第15期,第157-190頁。朱鴻麟,《167世紀丘浚《大學的意義及其影響》補編》,朱《丘浚海瑞評點》(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頁272-287。朱洪林,“20世紀明清鄉村習俗研究”,《歷史人類學學報》,第2卷,第1期(2004年),第175-196頁。(初稿為《明清鄉村習俗研究反思》,楊松年、榮世成主編,《明清研究反思:現狀與方法探討》[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6年],第150-178頁。)朱洪林、陳白沙、阿明儒者對廣林起源的看法。朱鴻麟,《陳白沙的經歷與道德思考》,鐘、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的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雪莉研究所,2004年),頁11-54。朱鴻麟,“明太祖經學與史學講座”,《國學研究所學報》2005年第45期,第141-172頁。朱洪林,《宋元明思想史的傳記、文獻與研究》,《中國文史》2006年第2輯(總第82期),第201-228頁。朱洪林,《四紀要盛青學術偏頗壹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共202;2006年7月),第48-53頁。朱鴻麟,“黃佐與王陽明之會”,《燕京學刊》,第21期(11,2006),第69-84頁。朱鴻麟,“申時行經典宴會講座”,國立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大中文系合編,《紀念屈萬裏先生百年誕辰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圖書館,2006年),頁509-533。朱洪林,“劉基作品春秋明靜時代”,《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卷第4期(65438+2006年2月),第4-12頁。朱洪林,《20世紀初越南北寧省的村落社區習俗》,《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朱洪林,《成化元年(1465)秋軍與大藤峽之戰的關系》,《中國學研究所學報》第47期(165438+2007年10月),第115-134頁。朱洪林。(學習計劃著作和儒學的學習計劃)壹章,載於夏洛特·菲爾特、朱迪思·t·蔡特林和陳平雄合編。案例思考:中國文化史專業知識。檀香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44-273頁。朱洪林。(李世勉傳史料來源:永樂十九年三廟之災)東亞圖書館學報第13卷,編號1(2008年春),第66-126頁. chu,Hung-lam。(嘉靖皇帝和他的宴會官員之間的互動)章在大衛·羅賓遜,編輯。、文化、朝臣、競爭:明朝朝廷(1368-1644)。馬薩諸塞州劍橋:哈佛大學亞洲中心,2008年。第186-230頁。朱鴻麟,《孔子廟祀的學術與政治問題》,清華大學歷史系、三聯書店編輯部編:清華歷史講堂續編(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第336-355頁。朱。《明神宗宴飲辭考》,華學系列9、1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367-1378頁。朱鴻麟,《王陽明拜孔廟史料》,《歷史文集》2008年第6期,第35-44頁。朱洪林:“高拱與明經典宴會初探”,《中國歷史研究》,第1期,2009年,第1365438頁。《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紀念牟復禮教授論文集》,王承勉主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95-142頁。朱鴻麟、唐著《晚明思想史與文化歷史的追求:余英時教授論文集》,天豪主編。朱鴻麟,《高拱經筵內外經學異同》,《紀念林天威教授文集》,曾益民主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9年,第127-138頁。朱鴻麟,《明太祖引詩經及其政治理想與治國理念》,朱鴻麟主編,《明太祖的治國理念與實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第19-61頁。朱洪林,《文獻充足與文獻受阻:韓勇處理大藤峽簡論》。紀實季刊第2期2010第62-77頁。朱鴻麟,《湘橋與廣東儒者論》。載曹淩雲《明代浙南地域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277-313頁。朱鴻麟,《梁啟超與介本明儒學案》。中國文化35號(2012春季),第95-112頁。朱鴻麟,“明代隆慶蔡麗筆下的粵西地方亂局”。《新亞洲雜誌》,第30卷(2065438+2002年5月),第163-205頁。朱鴻麟,《明太祖陶冶雜文》,許先生紀念文集編委會編,《許》朱鴻麟、鄧,《地方史研究中的文獻問題:明代廣西地方官+李氏家族“四世之亂”論述評》,《歷史文獻研究》第31號(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65438+2002年9月),第122-652頁。朱鴻麟,《明代儒學案與曹端研究》,《漢學研究》第3期(2012,10),第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