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逛北京幾家書店的同時,我也給壹個住在成都的好朋友布置了壹個任務,讓她四處看看,然後寫壹篇文章,算是替我完成了心願。
很快,她的文章寫完了,還挺感傷的。我非常喜歡它。壹個字都沒改,只是把原題《方沒有錯》改成了《方:希望回到多讀詩的時代》。這是我的希望,也是學者的希望。然而,那個時代早已過去。
每當我在朋友圈印書的時候,很多人評論:“我想多讀書,但是我真的沒有時間!””“妳是怎麽和妳的寶寶壹起讀這麽多書的?“這壹切。
堅持讀書有這麽難嗎?妳真的沒有時間嗎?
智能手機可以利用妳所有的時間。我們的耐心越來越少,終於被壹個標題吸引。打開後,我們掃壹眼,然後馬上合上。真正的擔憂是什麽?幾乎都是謊言,軼事,窺探等毫無意義的東西。——他們看了之後永遠不會想起。除此之外,我們更渴望看到什麽?無非就是所謂的“幹貨”。我們期待從成功人士分享的“幹貨”中找到致富的鑰匙,幻想通過這條捷徑成為第二個NB的人。然而,即使標題黨不在工作——文章無關,即使真的有“幹貨”,人生真的可以復制嗎?
仔細想想,為什麽我們很難深入閱讀?以前,我們的閱讀媒介是書籍和雜誌。後來網站大量報道,然後,媒體激增。尤其是現在流行的微信。很多微信大文章實際上是以令人難以置信的居中對齊方式排版的。這樣排版的後果是什麽?它使我們的視覺有意識地註視每壹行文字的中間點,然後在行為單位中向下轉移。在微信的引導下,我們的閱讀變成了刷屏,刷刷刷刷。其實這是壹種快速閱讀的方法,但是快速閱讀和深度閱讀的前提是反復閱讀。然而,又有多少人願意壹遍又壹遍的讀下去呢?更何況,有多少微信文章值得反復閱讀?
回想起來,這樣的生活多無聊啊!
真想回到那個“詩讀多了的時代”。
先不要攻擊微信的作者,畢竟我也屬於這個大部隊。
我深有體會的是,每次每周不更新文章,都要掉幾個粉。
其實我更新慢有兩個原因:
第壹,雖然我每天都看書,但並不是每本書都值得推薦。總想精益求精,推薦不值得看的書,不僅浪費自己的時間,也浪費大家的時間。
其次,可能和我的閱讀習慣有關:每當我遇到壹本好書,我總是壹遍又壹遍地讀,至少讀兩遍。我喜歡比較不同的版本,這樣既能多角度還原原貌,又能把最好的版本推薦給大家。有些書,比如村上春樹認為最偉大的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我已經讀了三遍,但還是寫不出書評。為什麽?因為我沒看過原著。對於這種書,不看原著恐怕很難真正客觀評價。畢竟,任何譯本都幾乎不可能完全表達出原作的美。
可見讀書要求質量,不求數量。
這個時代已經很浮躁了。如果我們繼續膚淺地閱讀,我們最終將壹無所獲,而是浪費大量的時間。
讀書的同時,請捫心自問:讀書的意義是什麽?
壹開始,我不知所措。那時候雖然買了很多書,但是壹年也就看個三五本,看完就完事了,壹點都不迷茫。結果是我白讀了。
很多人都有同樣的困惑——看了那麽多書,回想起來什麽都不記得了。他們怎麽能打破它?
我的回答是:反復閱讀+寫讀書筆記。
閱讀不僅僅是用眼睛把所有的單詞看完,還需要記憶和思考。這也是我開這個微信官方賬號的初衷。只希望自己多讀書,多寫作,多思考,不要在無用的事情上浪費很多時間。
實踐證明,微信官方賬號的開通確實取得了壹定的成效。不管粉絲多少,畢竟我真的每天都在讀書,讀書思考的深度無與倫比,在選書上也更有見地(我不讀所有成功的勵誌書;偽心理學的書,比如《江湖心理學》、《心靈雞湯》,我是不會看的;我不讀體育明星的傳記;暢銷書也要精挑細選),更註重閱讀的縱向深度。
無論是學習還是做其他事情,都不能急於求成。其實每天讀壹本書真的很簡單。只要妳掌握了某壹種方法(參考上壹篇),並加以實踐,很容易做到,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真正把壹本書讀透是很難的,因為對於越來越浮躁的我們來說,深度閱讀已經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