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元稹原著_翻譯與欣賞

元稹原著_翻譯與欣賞

元稹(779-831年,或唐代宗大歷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唐朝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父親袁寬,母親鄭。他是北魏鮮卑族拓跋的後裔,是石義貴的第十四孫。早年與白居易壹起倡導“新樂府”。人們常稱他和白居易為“白元”。元稹軼事典故元稹與白居易

白居易和元稹是當時唐朝的著名詩人。他們的詩論相近,* * *倡導新樂府,結成莫逆之交。

聽說樂天授江州司馬,並稱“白元”。他們之間經常有詩。即使生活在異地,也經常有書信往來,他們發明了“送詩信箱”。有壹次,元稹去東川,白居易與好友同遊濟州,席間思念元稹,於是寫下《回憶元稹與李十壹醉》:

“花時醉斷春愁,醉折墨魚作酒。忽然想起故人,上了天,今日去涼州。”

而此時身在涼州的元稹也在思念白居易,他在同壹個晚上寫下了壹首《涼州夢》:

“夢君在曲江頭上轉悠,也是為了醫院的好意。館官喚馬送來,忽驚於谷梁州。”

後來兩人都相繼被貶,被安置到外地做官。所以他們經常聯系,互相鼓勵,互相安慰。正如白居易所說,兩人壹生都是“文學上的朋友,詩歌上的敵人”,友誼深厚。白居易在壹首詩中寫道:“妳把我的詩寫得滿殿滿墻,我把妳的句子寫得滿屏滿屏;當我遇見妳,我知道在哪裏,兩片葉子的浮萍在海裏。"

白居易評價元稹說“唯袁俊有所得,惟知交友難”,並說他們的友誼是“壹個是同心之友,壹個是香火之齡。”騎著鞍馬,在雪地裏喝壹杯酒。橫門相見,無帶冠。睡在春風,晚上看秋月。不為同壹個學位,不為同壹個軍官。合則方寸,心中無異端。“元稹對白居易的關心,更是凝聚成壹部千古名篇《文樂天授江州司馬》。

元稹和崔鶯鶯

元稹的原配妻子是魏聰。在和魏聰結婚之前,她和壹個女人有染,這個女人就是崔鶯鶯。關於崔鶯鶯,元稹的《鶯鶯傳》(又稱《惠珍紀》)有較多的記述,《鶯鶯傳》成為王實甫寫《西廂記》的藍本。

唐貞元十五年(799),元稹在(今陜西永濟市)做了壹個小差使,愛上了崔(即《鶯鶯傳》中的)的遠親姑娘。崔鶯鶯才貌雙全,家財萬貫,但畢竟沒有權力,與元稹理想的婚姻相去甚遠。按照唐代的進士制度,進士最好的人還需要通過官考才能正式任命官職,於是元稹在貞元十六年(800年)進京考試。自進京趕考以來,元稹因文才出眾,得到了魏這位新北京的賞識,並與魏門子弟交上了朋友,從而得知魏的女兒魏聰並未許配他人,意識到這是壹個走門登高的絕好機會。貞元十九年(803),元稹、白居易入秘書省,任校書吏。急於做官的元稹考慮到崔鶯鶯雖然才貌雙全,但對自己的仕途進步幫助不大,於是權衡得失,最終拋棄了鶯鶯,娶了魏聰。也許是良心的譴責,也許是對初戀崔鶯鶯的刻骨銘心。於是多年以後,元稹以初戀為原型,創作了傳奇小說《鶯鶯傳》,也就是《西廂記》的前身。

《鶯鶯傳》中,元稹開篇寫道:“唐貞元中,有張生,溫婉清秀。”遊蒲時,在兵變搶掠中保護寡居體弱的表妹崔,認識了表妹。崔鶯鶯那種“掛在臉上,滿臉通紅”的美,那種“色彩鮮艷,燦爛動人”的美,讓張生壹下子喜歡上了他。後來,在鶯鶯的女仆媒人的幫助下,張生和鶯鶯在西樓私下會面,成為性關系。此後,盈盈“早藏晚藏”,與張生私會。《鶯鶯傳》中的張生其實是元稹自己和崔鶯鶯的故事,張生是為元稹自己而活的。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元稹活在張生身邊,敘述他的親身經歷。”元稹還寫了“我懶的回眸花,半修半補”,意思是他對別的女人沒有依戀,除了“君”沒有能讓自己動情的女人。

元稹和魏聰

元稹與妻子魏聰的半輩子感情,更是被人津津樂道。元稹曾留下壹句絕美的話,“滄海難為水,永遠的琥珀”,是元稹為了紀念亡妻魏聰而寫的。

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少保魏王的小女兒魏琮嫁給了二十四歲的詩人元稹。這場婚姻有很多政治因素。當時24歲的元稹科舉失敗。但是,魏很欣賞元稹的才華,認為他前途無量,就把小女兒許配給他,元稹通過這段婚姻獲得了往上爬的機會。然而,他們婚後充滿了愛和感情。以魏聰的家庭背景,嫁給元稹,對當時的元稹來說,就像是天女下凡。她不僅賢惠端莊,還通曉詩詞散文。更重要的是,她生來富貴,但並不富裕,也不虛榮。從元稹當時留下的幾首詩來看,正是他失意潦倒的時候。魏聰從壹個富裕的家庭來到這個貧窮的家庭,但她沒有遺憾。她盡力照顧丈夫,對生活的貧困無動於衷。元稹原本以為這只是壹種政治升遷的方式,卻沒想到魏聰是壹個如此溫柔的女人,如此善解人意的妻子。古語有雲,元稹讀書無用。結婚後,她忙著考試,家裏的家務都是魏聰做的。結婚前,她是壹個大家庭的女兒,她的父親愛她。魏聰的賢惠可想而知,所以過了幾年,元稹總是忍不住想起和他壹起窮的妻子魏聰。

唐憲宗元和四年(809),魏聰病逝,時年27歲。此時,31歲的元稹已升任監察禦史,幸福的生活即將開始,但心愛的妻子卻去世了,詩人悲痛萬分。魏聰穎下葬的時候,元稹因為參與監督東臺的事務,不能親自前往,所以提前寫了壹份沈痛的悼詞,請人在魏聰穎之前宣讀。但即便如此,下葬那天,元稹還是忍不住了,於是又寫了三首悼亡詩,也就是最著名的“三哀”(即“三哀”)。元稹壹直對妻子有著深深的思念和刻骨銘心的悲傷。魏聰陪他苦了七年,卻在他即將仕途上升的時候離開了他。元稹能做的,就是祭奠亡妻,把自己的想法寫在詩裏。“這是全人類必須知道的悲哀,但不像曾經壹起貧窮過的人知道的那樣”,貧窮的夫妻總是這樣。雖然他們彼此相愛,但是因為物質條件差,他們無法讓自己愛的人更幸福。魏聰會因為幾組深情的詩句,永遠留在後世讀者的心中。

元稹和薛濤

元稹與唐代才女薛濤的愛情故事,是中唐文學藝術界最著名的愛情故事之壹。這段愛情雖然無果而終,但因為沒有結果,更加“回味無窮”。

薛濤是唐代著名女詩人,她的《薛陶建》流傳至今。她才華橫溢,美麗動人,不僅聰慧富有詩意,而且富有政治頭腦。雖然我是壹個音樂人,但是我心比天高,我鄙視那些貪官汙吏。

唐元和四年(809)三月,當時正處於權力巔峰的詩人元稹奉命到地方任顧問。他早就聽說過蜀中詩人薛濤的名字,所以他特地約她到蜀中後在子洲見面。薛濤壹見到元稹,就被這個年僅31歲的青年詩人英俊的外表和卓越的才華所吸引。兩人討論詩歌和政治,友誼逐漸加深。在薛濤的支持下,袁振燦被嚴懲為富不仁的東川,從而得罪權貴,從四川轉移到洛陽。從此兩個人分開了,山永遠的分開了。

分離是必然的,薛濤很無奈。令她高興的是,她很快就收到了元稹的來信,也帶著濃濃的情意。老閻分開了,兩人感情相差甚遠。此時,只有壹首詩可以寄托她的相思。薛濤沈迷於寫文具。她喜歡寫四言絕句,而常規的詩她往往只寫八句,所以她常常覺得用來寫詩的紙太大了。於是她改造了當地的造紙工藝,把紙染成粉紅色,剪成精致的窄紙條,特別適合寫情書,被稱為薛濤紙條。才子多情,風流成性,薛濤對他的思念卻刻骨銘心。她滿懷辛酸與憧憬,匯聚成千古傳誦的名句《春望之詩》。

人物生活的家庭背景

元稹(779-831年),唐河扶南省會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他的父親是袁寬,母親是鄭。他是北魏鮮卑族拓跋的後裔,是世義的第十四孫。元稹家長期居住在東都洛陽,世代為官。五祖任隋北平知府,四祖任唐、刺史,曾祖父顏靜為從軍,祖父任南屯郡官,父親袁寬任比比大夫,蜀大夫。

早期經驗

唐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年)二月,元稹出生於東都洛陽南郊。八歲時,父親袁寬病逝,出身書香門第的母親鄭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元稹上學的重擔。才華橫溢的元稹沒有辜負母親的厚望。15歲時,參加朝廷舉辦的《禮記·尚書》考試,取得了二經第壹名的好成績。23歲入吏部,授校書郎;28歲要考“博學多識,明體教”,授左補,職位從8級。元稹和白居易早年都主張“新樂府運動”,後人把他和白居易並稱為“白元”。

開始進入正式海域

唐德宗貞元九年(793),15歲的元稹受到明朝的嘉獎。唐朝有很多科舉考試,參加考試最多的科目是進士和明靜。但相對於兩科,也有難度,進士科難度較大。“大約有1000人得到了第壹個。”明經部“雙打,第壹名作壹二事”,所以有“三十歲明經,五十歲進士”之說,唐代進士也比較重視進士部。為了盡快擺脫貧困,獲得功名,元稹選擇了明靜這個相對容易的科目,壹戰而勝。然而元稹初,他無官,居京。但他並沒有停止努力學習。家庭圖書館為他提供了廣泛閱讀的條件,北京的文化環境和他廣泛的興趣培養了他的文化素養。第二年,我仔細閱讀了數百首陳子昂的《感》詩和杜甫的詩,並開始寫了很多詩。

貞元十五年(799),二十壹歲的元稹住在周浦,在那裏他第壹次做官。在這個時候,當衛戍部隊陷入混亂的時候,周浦也坐立不安。元稹在朋友的幫助下保護了遇險的遠親。隨機,愛上自己的女生。不久,元稹率先成名,回京作考。

選擇婚姻殿堂

貞元十八年(802年)冬,元稹再次參加科舉。次年春,中書被授予優秀科第四名,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貞元十九年(803),24歲的元稹和比他大八歲的白居易壹起加入刺史省,任校書吏,兩人從此成為好友。元稹出生在壹個中小地主家庭,家庭背景不高。做官之後才有了高中結婚的資本。現在他是學校的簿記員。此時的元稹正值壯年,才華橫溢,自然把終身大事提上日程。據韓愈《監魏之妻元妃墓誌銘》記載:“擇夫以得河南元妃。齊氏開始在省內選校書大臣,元稹在授校書郎不久,就娶了魏的女兒魏聰為妻。十月,嶽父魏授東都洛陽,留在東都洛陽任職。因為魏琮是“謝最小,最寵愛的女兒”,他不能放棄,所以元稹和魏琮壹起去了洛陽當侍從,元稹夫婦住在東都洛陽的信差府裏。元稹直到第二年年初才回到北京,但是魏聰根據元稹的詩在洛陽住了很長時間。這壹階段,元稹因家事多次往返於北京和洛陽之間。

貶江陵

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唐憲宗、元稹、白居易三人都以才學、學識著稱,白元也是如此,排名第十八,元稹第壹,被授予左補遺。元稹壹到任,就做了壹系列的陳述,先是“教書”(註意為太子選保護人),然後是“諫職”、“移廟”,直到到了西北邊疆事務這樣的重大問題,同時明確支持裴度攻朝右傾,引起了憲宗的重視,很快被召見。元稹的努力本應得到鼓勵,卻因為鋒芒畢露得罪了權貴,引起了再臣的不滿。九月,他被貶為河南縣尉。白居易被貶為校書郎,還讓他做了縣尉。此時母親去世,元稹悲痛萬分。他在家呆了三年。此後,31歲的元稹升任禦史。

元和四年(809)春,奉命去劍南東川。初入官場時,他意氣風發,壹心為民報國,所以他大膽扮演不法官員,平反了許多冤案,受到百姓的廣泛歡迎和高度贊揚。白居易甚至寫了壹首詩送給他“其心似肺石,其行必達貧民,東川八十戶,必抒不平之怨。”這壹舉動觸犯了朝中舊官僚階層和藩鎮集團的利益,很快他們就找到了壹個將元稹派往國外的機會——為東臺效力。東臺是東都洛陽的禦史臺,意圖排擠他。即使在這樣的壓力下,元稹依然堅持了為官之初的原則,秉公執法。同年,在他事業失意的時候,他那聰明絕頂的妻子魏聰在壯年時去世了。魏聰的死對元稹打擊很大,晚上經常睡不著覺。因為難以排遣傷痛,元稹寫下了著名的悼亡詩——《三愁》。

元和五年(810),元稹在河南(方建國後)被召回,因奏銀方式被罰。經過化州富水驛站後,他在驛站的上堂住下,這與同樣想住上堂的太監周世良和柳時元不謀而合。元稹據理力爭,卻被仇士良罵了壹頓。柳時元甚至上前用鞭子抽打元稹,把他打得血肉模糊,最後被趕出了上堂。後來以“元稹貶樹威,喪憲身”為由,貶元稹從軍,為江陵太傅曹。此後,他過了十多年的流亡生活。

二邊通州

元稹因滿靜傑出的才華和慷慨的個性,將他流放了近十年。然後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元稹遷通州司馬。通州和江州雖然相距甚遠,但卻能相互對答,詩歌從30到50到100韻不等。江南人家,郵局諷刺朗誦的方式,壹直傳到宮裏,巷子裏的人互相朗誦,導致市面上的紙貴。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知道他的流亡情緒是悲傷的。

元和十年(815)正月,37歲的元稹曾經被壹封書信送回朝鮮,認為有希望被利用。路過藍橋驛,為命運相似的朋友劉禹錫、柳宗元寫詩。到了北京後,用白居易的詩和酒唱歌,興高采烈。元稹收集了詩友們的作品,打算編成《白元回國詩集》。然而手稿並未完成,他卻突然和劉禹錫、柳宗元壹起被流放到了袁州。元和十年(815)三月,元稹“騎馬到通州”,成為通州司馬。住在“白日難得啼鳥飛,夜多虎嘯”(《詩賞君樂,知通州之事,因四詩》)的通州,他是“死於舊病”,患了瘧疾,險些喪命。去山南西路興源居就醫。在貧窮和困苦中,詩人只能用詩歌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用友誼來互相安慰。在通州,他完成了他最有影響的樂府詩《蓮長宮詞》和他與白居易的歌65,438+080多首。

三次降級到同壹個州

隨著平淮、西域之後的大赦,元稹的舊友崔群、李、裴度等紛紛成為朋友,逐漸改變了他長期的政治壓制。元和十三年(818),元稹壹直代理通州刺史,年底調任郭刺史。元和十四年(819)冬,唐憲宗召元稹回京,授元外郎為糧司。令狐楚丞相深賞其詩,“以為這壹代是包、”。

元和十五年(820),唐穆宗即位後,元稹在宰相段文昌的推薦下,給祠堂頒了壹個大夫和壹道聖旨。當唐穆宗還是王子時,他喜歡元稹的詩。這個時候特別看重他,經常召見他,談軍務和西北事務,讓他有計劃。幾個月後,他被提拔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和當時已經在國子監的李德裕、沈李都以學識和才華著稱,被稱為“三帥”(《舊唐書·沈李傳》)。在他迅速升遷的同時,元稹陷入了尖銳而復雜的政治鬥爭漩渦,與李宗敏的苦海深仇爆發,播下了黨爭的種子。不久,由於誤會等原因,裴度彈劾元稹與魏宏建交好,元稹被革職為工部侍郎。次年春,元稹、裴度先後成相。在唐朝與地方軍閥的鬥爭中,元稹積極平息暴亂,並計劃利用雙重間諜鎮壓叛亂。覬覦宰相之位的李與宦官勾結,派人密謀誣告元稹刺死裴度。雖然後來真相大白,但袁和裴同時被免職。元稹是同州刺史。

長慶三年(823),調任浙東刺史、越州刺史。唐敬宗鮑莉元年(825),元稹命七州築塘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元稹在浙東的六年,成績斐然,深得民心。

他的文風推崇杜甫的詩,詩論可以轉化為杜甫。他以平淡明快的風格,呈現出絢爛之美,強烈的色彩,曲折的描寫,生動感人的細節,充滿對比的趣味。樂府詩在元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樂府十二首,李派書新題》和《取病時特別焦慮者》,啟發了白居易創作新樂府,具有壹定的現實意義。缺點是主題不夠聚焦,形象不夠清晰。以及劉猛、李煜的19古樂府詩,我們可以用古詩詞去創造新的意義,主題深刻,描寫集中,表現有力。長篇敘事詩《蓮長宮詞》在元代也被歸入樂府,意在含諷,與《長恨歌》齊名。其細節描寫優美自然。元代最具特色的詩歌是艷詩和悼亡詩。他擅長寫男女之間的愛情,描寫細致生動,不同於壹般艷詩的描寫。悼亡詩是為了紀念他的妻子魏聰而寫的,其中流傳最廣的是三首悼亡詩。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用韻相付”的創始人。《翰林賞白雪石》和《東南詩》中的“賞樂天”都是輪流重用白詩原韻,同韻異義。這種“付費二韻”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容易產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壹定成就。他是第壹個用古文寫信的人,這使得他的字很漂亮,被別人模仿。他的《鶯鶯傳》(又名《惠珍紀》)講述了張生和崔鶯鶯之間悲慘的愛情故事,文筆優美,描寫細致入微,是唐代傳奇中的名篇。後世的戲曲作家創作了許多以故事人物為題材的戲曲,如董潔媛的《西廂記》和王實甫的元代《西廂記》。元稹自己編過詩集,和朋友合集。這部文集《元氏縣長慶集》包含詩詞賦、詔令、諫議等***100卷。事跡見《唐書新舊列傳》。現代陳有的《詩話》、邊的《元稹年譜》、周的《元稹集校勘》和的《元稹集》。元稹秋色詩如道士,越來越傾向於圍籬。不是說菊花在花中受寵,而是這花更無花。——唐元珍《菊菊》

秋天的灌木叢像道士壹樣,越來越向圍墻四周傾斜。

不是說菊花在花中受寵,而是這花更無花。詠物,抒發菊花情懷,曾經滄海難為水,永遠琥珀。匆匆走過花叢,慵懶回頭;這個原因,壹半是因為苦行僧的苦行僧,壹半是因為妳曾經的妳。——唐元真《離騷五首,第四部》離騷五首,第四部

曾經壹嘗茫茫大海,覺得其他地方的水都是蒼白的;壹旦經歷過巫山的雲,就覺得別處的雲黯然失色。

匆匆走過花叢,慵懶回頭;這個原因,壹半是因為苦行僧的苦行僧,壹半是因為妳曾經的妳。愛情、哲學、哀愁、早教詩100褪色的舊皇宮裏,牡丹紅了,卻沒有人來看。幾個白發蒼蒼的男仆,閑坐在壹起談論唐朝皇帝。——唐代元稹宮

空蕩而荒涼的舊宮殿裏,只有華公孤獨的艷紅。

幾個白發蒼蒼的男仆,閑坐在壹起談論唐朝皇帝。唐詩三百首,懷念古宮。查看更多元稹的詩>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