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
詠柳
何張之[唐朝]
碧玉扮作樹,垂下萬條綠絲掛毯。
我不知道是誰剪下了薄薄的葉子,但二月的春風就像剪刀壹樣。
評論單詞和短語:
碧玉:亮綠色的玉。這裏比喻春天裏鮮艷的綠柳葉。
化妝:裝飾打扮。
壹棵樹:滿樹。壹,滿,滿。在中國的古典詩詞和文章中,量詞的使用並不壹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壹句中的“壹萬”意義重大。
Tāo:綠絲帶。形容柳條窈窕。絳,用絲編織的繩子。這裏指柳條似的絲帶。
切:切,切。
喜歡:喜歡,喜歡。
作品欣賞:
“碧玉妝高似樹”,寫出對柳樹的整體印象。柳意象之美,在於其枝長。壹年壹次,它長出新的綠葉,低垂著,在春風裏有壹種迷人的姿態。這裏的“碧玉”可以指真正的玉,也暗含“碧玉小家女”(《碧玉歌》)中“碧玉”的意思,指的是來自小家的年輕貌美的女子。古典詩詞常用柳的意象美來形容美人苗條的身材和婀娜的腰肢,但這首詩是獨創的,翻過來把柳變成了美人。將柳樹與“碧玉”相提並論,其實有兩層意思:壹是“碧玉”與柳樹的顏色有關,下壹句話中的“碧玉”與“綠”是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的;第二,“碧玉”這個人在人們心中留下了年輕的印象。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碧玉”幾乎成了年輕貌美女子的統稱。將柳葉與碧玉相提並論,人們會想象這位美女還沒有到壯年。這柳樹還是早春的小柳樹,還不是把烏鴉藏在茂密的樹葉裏的時候。同時,它與下面的“薄葉”和“二月春風”有關。
《萬垂青絲掛毯》專門描寫了柳樹枝條茂密而又輕輕下垂,是柳樹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有了上壹句的鋪墊,這錯綜復雜的掛絲也變成了美人的裙帶關系。前壹句中的“高”字,襯托出美麗婷婷的婉約風韻;下壹句中的“掛”字,寓意纖細的腰肢在風中搖曳。詩裏沒有“柳”和“腰”兩個字,卻把初春的垂柳和柳所體現的美寫活了。《南史》說柳永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這些條很長,看起來像絲線."齊武帝把這些柳樹種在太常雲中和殿前,說它們“風流可愛”。在這裏,柳條被稱為“綠絲絳”,這可能是壹個柳樹的典故。但是這裏幾乎看不到使用的痕跡。
“不知道是誰剪了薄薄的葉子,二月的春風像剪刀。”這兩句話進壹步細化,描繪的是柳樹的嫩葉。每壹片葉子的形狀都很獨特,質地也很細膩,就像是精心裁剪出來的壹樣。詩人不禁詫異地問:是哪個聰明的裁縫做了這種滿樹的細葉?然後她找到了答案:原來這是大自然的傑作,她用二月春風的剪刀剪出了樹上的春色。綠葉就像美女衣服上的圖案和花紋。至此,美景躍然紙上。“二月的春風像剪刀”這個巧妙的比喻生動地描繪了看不見的、不可預測的春風。春風和剪刀,原本完全不相幹,它們的相似之處只存在於詩人的想象中。因此,“二月的春風就像剪刀”是新穎的,能引起人們豐富的聯想。
這首詩立意高遠,比喻巧妙。先以大局為重,再局部描寫,越細致越生動地表現出柳樹的形態和精神。題目是詠柳,但不僅僅是詠柳,還有詠春。唱歌很自然。全詩碧玉作,引青絲掛毯,青絲掛毯引誰裁出。最後,剪刀還生動地描繪了看不見的、不可預測的春風。這些“剪刀”剪出了鮮艷的綠色花草,為大地披上了新的妝容。它是自然生命力的象征,是春天對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到《剪刀》,可以看出詩人意境的過程。詩歌中的壹系列意象是緊密相連的。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何張之回鄉,官員們為他送行。他乘船經南京、杭州,沿小邵關河到達蕭山縣。越州官員在驛站迎接他,然後乘船去他在南門外盤水河邊的老宅。此時已是二月初春,柳芽萌動,春意盎然,微風吹在臉上。他張之就像壹只出籠的小鳥,回到了家鄉,他自然非常高興。他當場寫了這首詩。
關於作者:
何(659-744),生於(今紹興)永興(今浙江蕭山),字思明狂,祖籍。何的詩以絕句著稱。除了祭神和作詩的運動,他的文筆和抒情都是獨特的,清新自然。《詠柳》和《還鄉》這兩首著名的詩,千古傳誦。時至今日,它們仍被記載在全唐詩***19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