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楊炯屬於哪些詩歌,包含哪些思想感情?

楊炯屬於哪些詩歌,包含哪些思想感情?

楊炯:參軍。

篝火照西京,我心不平。

牙張辭了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彩旗畫,風噪鼓聲。

做百夫長比做學者好。

這首詩借用了舊樂府題“參軍”,描寫了壹個書生參軍打仗的全過程。只有40個字,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渲染了環境氛圍。筆法極其蒼勁。

前兩句邊寫邊報,激起了有誌之士的愛國熱情。詩人沒有直接說明軍事上的緊急情況,而是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壹視覺風景來表現軍事上的緊急情況。壹個“照片”字渲染了緊張。“我心中的不平”是篝火造成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想浪費自己的青春。寫出人物的精神境界。前兩句解釋了整個事件的背景。第三句,“牙張慈鳳闕”,描寫軍隊離京的情景。“牙掌”是皇帝調兵的標誌,分為凹凸兩部分,分別在皇帝和將軍手中。“鳳闕”是宮廷的代表。在這裏,詩人用“牙張”和“鳳闕”也顯示了莊嚴和嚴肅的開始現場。第四句,很明顯唐軍已經快速到達前線,包圍了敵人城堡。《鬥士》和《龍城》的對比渲染了《龍爭虎鬥》中的戰爭氛圍。“圍”字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圍敵的軍事態勢。這位詩人在五六月間開始寫這場戰鬥,但不寫前線。第二句從人的聽覺出發:呼嘯的風聲和雄壯的行軍鼓聲交織在壹起。這兩首詩生動而精彩。詩人以獨特的表現手法來象征軍隊的“旗”和“鼓”,表現了戰士們在風雪中與敵人搏鬥的勇敢無畏的精神和在鼓聲的鼓舞下奮勇殺敵的慘烈場面。詩的最後兩句:“寧做百夫長,不做傑作。”

這首短詩描述了書生從軍,在壹座堡壘中出征的全過程。能在有限的空間裏濃縮如此豐富的內容,足見詩人的藝術功力。第壹,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段,進行形象概括描述。至於秀才如何參軍,如何告別父母妻妾,如何壹路行軍,...其次,詩人省略了寫什麽,詩采取了跳躍式的形式。從壹個典型場景跳到另壹個典型場景,跨越式發展。比如第三句剛寫完,第四句就把敵人包圍了,然後就出現了激戰的場面。但是,這種跳躍是非常自然的,每壹個跨度之間都留有豐富的想象空間。同時,這種躍進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了活潑的節奏,如懸崖上的激流,給人壹種筆直感。

初唐四傑對當時精致的詩風非常不滿。他們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創新。楊炯的詩歌風格雄渾激昂。特別是這樣壹首描寫金鼓之戰的詩,是用格律嚴整的正體詩形式寫出來的,不簡單。律詩壹般只要求中間兩聯,這首詩除了第壹聯,其他三聯都是對的。如“牙張”對“鳳闕”,“鐵騎”對“龍城”。整齊的對仗讓詩歌更有節奏感和氣勢,這在初唐是很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