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美麗的廈門,有壹個著名的學習村,即集美學習村,它是由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創建的。隨著大理石碑上蒼勁有力的“成毅”二字,我仿佛看到了17的陳嘉庚,漂洋過海,在南方打拼創業,替父親還債,只為壹句話:“人要真誠,中國人才能取信於世,在洋人面前絕不丟臉!”誓言。正是這種“以誠待人,以忠做事”的作風,使陳嘉庚繁榮昌盛,成為東南亞工商業的巨人。正是這種“以誠待人,以忠做事”的精神,激勵著壹代又壹代學子成為國家棟梁。賈庚先生也恪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古訓。他是實業家,但他“謙虛,不敢忘憂國”。他壹生忠誠愛國,立誌統壹和振興國家和民族。在晚年,陳嘉庚仍然念念不忘國家的統壹和臺灣的回歸。他臨終前的遺言是臺灣省“必須回歸中國”。他對家鄉的愛國之情如此感人,以至於他被毛澤東主席稱贊為“海外華人的旗幟和民族的榮耀”。
蕭何作文網
www.zww.cn
廈門海堤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跨海修海堤的偉大壯舉,是廈門建設史上的豐碑,是廈門人民移山填海、改造自然、造福子孫後代的壯麗凱歌。當年,壹萬多名建設者能夠克服艱難險阻,完成這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靠的是高度的愛國熱情和建設祖國的熱情;是壹種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犧牲的戰鬥精神。勇敢勤勞的廈門人民在全國、全省同胞的支援下,轉戰山海,跨過海峽,警惕國民黨的海空炮火襲擊。他們白手起家,用自己的雙手和意誌在高旗和集美之間修建了壹條長長的海堤,把廈門島和大陸連接起來。在修建海堤的過程中,廈門海堤的建設者們表現出艱苦奮鬥、勤儉建國、不畏艱難險阻、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移山填海的英雄氣概,在當時被譽為“海堤精神”。
英雄島位於廈門市翔安區東南部,由大嶝、小嶝、角嶼三個島嶼組成,陸地面積13.2平方公裏。還有壹個關於英雄三島的美麗故事:唐宋元明時期,大嶝、金門屬於同安郡。明朝洪武年間,大隆遭倭寇入侵,居民全部遷往內地。1472年,日軍入侵平息,百姓回遷。1937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侵華戰爭,同年10月26日,10,金門淪陷。
被困,國民黨金門縣黨部和縣政府遷至大楞。1949 10 6月15大鄧解放了。解放初,大嶝仍屬金門縣。1957大楞由南安縣管理。1971大鄧劃歸同安縣,屬晉江地區。同年3月,大鄧隨安被分配到廈門市。在兩國對峙的時代,大嶝是海上的“三八線”。1958“8.23”海戰後,大隆、金門進入曠日持久的炮戰時代,也因此被稱為“英雄三島”。
正是這三種永恒的精神支撐了廈門,而作為廈門的未來,我們應該讓這些精神傳承給我們,繼續支持廈門,支持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