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所有長輩聽說我選文科後,幾乎都問我這樣壹個問題:
“妳為什麽選擇文科?我怕以後很難找到工作……”
對文科的偏見似乎不止壹點點。
曾經文科最好,什麽都不如,只有讀書高。歷史上所有的官員都是文科生。粗略看壹下中國的傳統文化:四書五經二十四史,翻來覆去,也逃不出文科的範疇。
司馬相如,因其散文好,可發配照顧西南邊疆;王安石,官至宰相,百官之首;歐陽修,前兵部尚書,太子少師;即使是屢遭貶謫的蘇軾,至少也是個縣令,有地位的。
時間臨近80年代。那時候讀大學幾乎等同於讀中文系,因為在那個浪漫的年代,沒有論文,沒有博士,大家都在讀詩,整個大學就是壹個大中文系。
中文系的學者和學生,無論是文學界、知識界還是思想界,都能夠在80年代走在潮流的前面。
當時人文思想領域的重鎮上海文學,走出了阿城、王安憶、韓少功、王朔、張煒、蘇童等壹大批作家,而這本雜誌的大部分批評者,如周、、吳亮、、、、、南帆等,都出自中文系。
壹時間,中文系的風景如畫,成為很多同學追捧的熱門專業。
“妳死記硬背學文科。”然而,隨著社會發展對以理科為主的實用學科的需求越來越大,現在的文科生往往被看不起。
在很多人偏頗的認知中,總覺得科學充滿了數學思維,科技感很強,是富國強國的利器;壹個文科生在寫作,死記硬背,做文書工作。學習和工作都不難,專業門檻也不高。
回想我們高中選擇文科的時候,班上的尖子生大多選擇理科,只有少數尖子生選擇文科。很多成績不太好的同學退而求穩,選擇了文科,他們認為文科難度小壹點。
大四學生小左告訴邊肖:
“以我們學校為例(省級示範重點中學,名字就不說了)。我去選課的時候,我們班主任告訴我們,如果壹個成績特別好的學生選了文科,學校會采取強制措施(就是不讓妳選)。況且妳成績還可以,老師會壹直找妳談話勸妳留下來。當時我選了文科,另壹個初中生也打算選文科。然後我們兩個不斷被家長老師還有各種過來人勸。理由五花八門,但總得出同壹個論點:文科班亂,不好找工作,不值錢。”
但是,很少有人問,妳到底為什麽學習?
偏見從何而來?關於文科生的偏見,要從文科分科的時候說起。
現在教育部不要求中學分文理,但是在“新高考”實施之前,是有文理的。所以他們壹進高中,學校就開始準備文理分科,高二就完全文理分科了。
在人們的普遍觀念中,有壹種認知是文科比理科容易,因為理科生的雪莉歷史知識更容易彌補,而文科生的理工科知識更難彌補。
其次,人們很容易用就業和收入來評估主體的價值。
《2017互聯網就業報告》顯示,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占據高薪行業榜首位置,這些崗位大多分布在頭部互聯網公司,招聘時明確要求相關專業背景。
以就業為例。在麥可思2018年大學生就業報告中,2017年半年後就業率排名前50的專業大多是理工科專業,就業率排名前三的專業分別是軟件工程(96.7%)、能源與動力工程(95.8%)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95.6%)。
但回顧這麽多年高失業風險的專業排名,文科壹直是“壹哥”。
最後,人們對待藝術和科學的不同就像男女之間的性別差異壹樣。
對文科的偏見往往隱含著某種性別歧視。壹般來說,文科女生多,理科男生多,所以公眾會形成壹種印象,文科女性化,理科男性化。
女生選擇文科自然無傷大雅,大眾對女性的社會期望值相對較低,認為從事賺錢少、未來相對輕松的工作可以更照顧家庭;而男生對文科的選擇,大多被父母或老師阻攔。他們壹方面認為男生學這樣壹門腦力活動比較多的學科更有優勢,另壹方面認為學理科將來就業選擇更廣,獲得相對理想的薪資。
文科天生低人壹等?“我不後悔學文科。”
知乎上有這樣壹個問題:
“藝術生還是理科生改變了世界?”
最佳答案是:
“當世界被改變的時候,文科生和理科生沒有區別。壹個孩子只要不拋棄‘文科生’、‘理科生’、‘學霸’、‘學渣’的框框,他就是壹個懦弱愚蠢的孩子。”
文科和理科只是每個人根據個人實力選擇的不同方向,沒有高低之分。
大學裏的文科專業和理科專業都有自己的社會價值,在社會上履行自己的職責。
雖然我們都處在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時代,但人文教育是最不受重視的。就業的壓力讓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現實。什麽專業最好找工作最賺錢可能已經成為我們最關心的問題了。
在壹些理工科特色的大學,文科專業處於被冷落的狀態,沒有太多的資源支持。
在工作中,文科生做不了有技術壁壘的工作,而理科生很容易踏入壹些文科門檻低的工作。
這很現實,也讓很多真正有文科天賦的人選擇了壹條自己不喜歡的路。
但我相信,在高速發展的當下,人類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文社科,最終會走向文理並重的偉大時代。
那些曾經擔心出路的文科生,也會在社會上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生根發芽,成為棟梁之才。
與其屈從於偏見和所謂的現實,不如安於自己的內心,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能不能長成大樹,並不完全取決於它種在哪裏,發芽在哪裏,種子本身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