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頌》的創作背景
1965,上海開始為“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征集演出。當時主辦方在評選各單位提交的初選節目時,認為主旋律作品數量不夠,質量不高。
於是,賀綠汀、丁善德、孟波、黃怡君等音樂人把創作任務交給了呂其明。為了寫好這首歌,呂其明思考了壹個星期,試圖找到壹個突破點來表達《紅旗》的主題。
在構思和創作過程中,被捕入獄後英勇犧牲的父親、前赴後繼慷慨解囊的烈士、冉冉開國大典升起的五星紅旗,像電影銀幕壹樣映入呂其明的腦海。
終於,他完成了這首歌的初稿。在創作過程中,呂其明認為應該尊重中國普通人的欣賞習慣,所以他註重旋律的表達。
擴展數據
祖國,我親愛的祖國,原文。
祖國,我親愛的祖國,我是妳河邊破舊的老水車,紡了幾百年的倦歌;我是妳額頭發黑的礦燈。當妳在歷史的隧道中摸索時,我是壹顆枯萎的稻穗,壹條失修的路基。這是淤泥海灘上的壹艘駁船。把繩子深深地拉進妳的肩膀,祖國!
我很窮,我很難過。我是妳祖先痛苦的希望,
它是“飛舞”的衣袖,是千百年不落地的花朵,祖國!
我是妳全新的理想,剛剛掙脫神話的蜘蛛網;我是妳雪下古蓮的胚芽;我是妳掛著眼淚的笑渦;我是新刷的白色起跑線;是緋紅的黎明,正在迸發;——祖國!
我是妳的十億分之壹,是妳960萬平方米的總和;餵養,迷惑我,體貼我,沸騰我;那就從我的血肉、妳的豐富、妳的榮耀、妳的自由中得到它;祖國,我親愛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