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已晚,鳥兒都飛回了森林,路上行人越來越少。淡淡的煙和霧漸漸從山前飄來,遮住了柴草的屋檐,暮色忽遠忽近。
宋範成大《晚春田園詩雜記》第十二首。
原文:
黑鳥投林,遊人少,前山煙去柴飛。
孩子像樹葉壹樣劃動,編織出壹個鴨陣獨自歸來。
翻譯:
天色已晚,鳥兒飛回林中,路上行人越來越少,山那邊蒙蒙的煙霧遮住了柴草的屋檐。壹個小孩在駕駛壹艘小船,從遠處看像壹片樹葉。原來他在回家的路上是自己趕鴨子上架。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範成大早年遊遍全國。57歲後退休,住在蘇州石湖。這期間,他寫了壹組大型田園詩,名為《四季田園雜》。* * *六十首詩分為春、晚春、夏、秋、冬五組。每組十二首,每組可稱為壹組詩,故得“田園詩人”稱號。
《四季田園雜繁》融合了陶淵明到魏、褚光熙、孟浩然、魏等描寫農村牧區的詩歌傳統和《詩經》到唐代《新樂府》的詩歌傳統,著眼於反映農村社會現實,變古風為七言,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表現出突出的創造性。
詩歌描寫了春夏秋冬的鄉村風光和農民生活,也反映了農民遭受的剝削和苦難。
在古代詩歌史上,山水田園詩實際上大多是文人抒發隱逸之情的詩歌。如王維、孟浩然詩歌中的田園風光,都是作為詩人恬靜心境的外化而出現的。
除了少數陶詩之外,古代田園詩中最重要的農村生活內容——農耕被忽略了,偶爾出現的樵夫、農夫往往被賦予了隱士的品格。
唐代詩人元稹、張繼等多將農民的生產生活和疾苦寫進農民詞、田家詞等樂府詩中。這些詩中沒有對田園風光的描寫,習慣上也不把它們當作田園詩。
範成大創造性地將上述兩種傳統結合起來,全面真實地描寫了鄉村生活的各種細節。範成大成功地改造了傳統題材,使田園詩成為名副其實的反映農村生活的詩歌。錢鐘書在《宋詩選註》中稱之為“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這種詩在南宋後期影響很大。
百度百科-晚春田園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