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與“史”的結合,是文學性與歷史性的統壹。
辛棄疾的《水龍隱登建康怡情亭》充分展現了主人公精神世界的豐富性和步履蹣跚,深入挖掘了詞長於表達復雜心態的潛在功能。它不是對歷史技巧或事實的簡單描述或重復,而是對歷史事件的文學性化,通過文學形式特有的詩歌的方式進行重新理解和結構化,最終成為不同於歷史的文學樣式。這其中,有史實為證,而不是空洞的論據或者簡單的煽情。
2.“歌頌歷史”與“抒發抱負”的統壹,即通過詠史來表達對現實政治的強烈關註。
辛棄疾的詞中,歌頌了壹大批古代英雄,其中就有“不朽”的大禹。“隆中臥龍”的諸葛亮;開始北伐,感嘆“樹好漂亮”的桓溫;虎吞萬裏的劉裕;“山前認出老虎”的飛將軍李廣;廉頗,還能吃的老將軍,等等。作者歌頌這壹大批英雄人物,是為了表達他的英雄胸懷和為國家建功立業的誌向。可見,吟誦歷史是動力,表達自己的意誌是最終目的。這類詩歌所表達的“誌”的內容,多是建功立業的理想和憂國興亡的情懷。
3.“古”與“今”的結合,意味著它在時間和空間的跨度上具有無限的自由延伸能力。
比如《詠玉寇亭懷古》,雖然詞名為懷古,表達的是對現實的無處不在、悲憤交加的強烈感情,但它是含蓄地吐出來的,是極其壓抑和跌宕起伏的。由此可以窺見唐宋時期詠史懷古詩的創作方式之多。通常,首先是眼前看到的風景引起我們對過去的思考,然後,對古人的依賴引起我們對當前時代、社會或自我存在狀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