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宋
唐·王誌煥
黃河遠在白雲之上,
萬仞是壹座孤立的城市。
強弟何須怨柳?
春風不經過玉門關。
描寫黃河的詩:
君不見,黃河之水是如何移天入海,壹去不返李白“入酒”的
“黃河已墜東海,萬裏已寫懷中。”李白贈裴十四首
黃河越來越遠,因為它在黃河中間流動,玉門關坐落在壹座孤獨的山上。王之渙涼州詞
茫茫大漠孤煙,黃河落日圓。王維的《邊疆大使》
山遮白日,海竭金河,王之環,在鷺宿
我要渡過黃河,但冰哽住了渡口,我要爬滿是雪的太行山,李白的路很難走。
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淘風自天涯劉禹錫唐《浪淘沙》
渡過黃河時
這條河湍急而且渾濁。湯不可能是淩。
很難列出清單。松阪贏了比賽。
空庭壓抑老木。荒野結束了。
不要拍打人們的足跡。但是看到壹只狐貍和壹只兔子是令人興奮的。
發個信息,這條河老了。這水不清澈。
浪淘沙
九曲黃河和萬裏沙,
海浪和狂風從地平線上席卷而來。
現在直接去銀河系,
去佩妮和織女的家。
黃河詩
爬上水門大廈,我看到了我已故的朋友張震關於黃河的詩,這使我感到興奮。
崔恕
我的美國東南部的朋友,我聽說過這個建築。人隨河亡,書留墻裏。
燕姿如此幽僻,謝公遠道而來。微風初起,我歌頌,閑暇時,我牽掛。
時間和文字都是古老的,痕跡也會沈寂。壹直寂寞,空看黃河。
流亡生活會很晚,難過的事已經是秋天了。天高不敢問,我含著淚去劃船。
穿越黃河的詩歌
這條河湍急而且渾濁。
湯不可能是淩。
很難列出清單。
松阪贏了比賽。
空庭壓抑老木。
荒野結束了。
不要拍打人們的足跡。
但是看到壹只狐貍和壹只兔子是令人興奮的。
發個信息,這條河老了。
這水不清澈。
黃河下沈了
來自青藏高原
壹個鮮為人知的土堆開始了。
拉長
泛黃的水
把我們祖先的粗糙石器
還有中國人的嗚咽
深埋某物
匯成壹聲吶喊,拓展生命的異域
黃色地毯
渤海灣沿岸
延伸到龍宮
有壹天。
東海王龍
帶上壹個漂亮的龍女。
到地毯上來
月老下
伴隨著雄渾的“船夫歌謠”
* * *喝壹杯清冷的月光。
和酒
黃皮膚黑頭發
聲稱與...有血緣關系
邀請喝酒
妳見過黃河的水是怎樣從天上流下來的嗎?
進入海洋,壹去不返。
妳見過高高的房間裏明亮的鏡子裏的鎖有多可愛嗎?
雖然早上還是絲黑色,到了晚上就變成了雪。
哦,讓壹個有勇氣的人去他喜歡的地方冒險吧。
永遠不要把他的金杯空對著月亮!。
上天賦予了我最終有用的才能。
旋轉壹千塊銀幣,全部回來!。
煮壹只羊,殺壹頭牛,增進食欲。
讓我,三百碗,壹個長飲!。
岑大師。
丹秋生。
邀請喝酒
別停下來。
讓我給妳唱首歌吧!。
讓妳的耳朵傾聽!。
鐘鼓、珍饈、珍寶是什麽?。
讓我永遠沈醉,永遠失去理智!。
往昔清醒的人和聖賢被遺忘了。
只有偉大的飲酒者才能名垂千古。
太子陳在完成殿設宴款待。
壹桶酒壹萬個硬幣,帶著許多笑聲和俏皮話。
為什麽說,我的主人,妳的錢不見了?。
去買酒,我們壹起喝!。
五倍子。
壹千金裘。
把它們交給那個男孩來換好酒。
跟妳賣壹萬。
妳有沒有註意到,黃河的水是如何從天堂流出,流入海洋,壹去不復返。
——李白《入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是如何移天入海,壹去不返李白“入酒”的
“黃河已墜東海,萬裏已寫懷中。”李白贈裴十四首
黃河越來越遠,因為它在黃河中間流動,玉門關坐落在壹座孤獨的山上。王之渙涼州詞
茫茫大漠孤煙,黃河落日圓。王維的《邊疆大使》
山遮白日,海竭金河,王之環,在鷺宿
我要渡過黃河,但冰哽住了渡口,我要爬滿是雪的太行山,李白的路很難走。
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淘風自天涯劉禹錫唐《浪淘沙》
關於長江的詩
滔滔江水向東流去,那些昔日的英雄已經壹去不復返了。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星星從空地上俯下,月亮從河上奔來杜甫《夜抒胸臆》
樹葉像瀑布的水花壹樣落下,而我看著長河總是在杜甫身上翻滾,爬上山
孤帆遠在天邊,我卻能白的《送孟浩然到廣陵》流淌在長江的天空。
天門斷楚河開,清水東流回李白望天門山。
山止平原始,江入江中(李白《荊門渡口送別友人》)
第壹數據:/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5(黃河圖文信息)
第二個信息
首先,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世界第五長河,是壹條5464公裏長的河流,蜿蜒在中國北部。從空中看,它像壹個巨大的“吉”字,也是我們民族特有的圖騰。
二,黃河的人物塑造
不僅僅是壹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所有這些黃色的表象將這條流經中國心臟的濁流升華為壹條聖河。《漢書·溝記》視黃河為萬水之首:“中國有百川之源,不在四都,而在河中。”
第三,黃土風化理論
在漫長的地質時間裏,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中,隨處可見的沙礫在急冷急熱的惡劣環境中分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長年累月把它們吹到東邊,粗沙落在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飄落到今天的甘肅、陜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六省。經過幾百萬年的搬運和堆積,終於形成了壹個黃土高原,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至日月山,東至太行山。
第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壹片無與倫比的黃土,面積達41,000平方公裏,黃土覆蓋厚度壹般在1,000米以上。隴東、陜西、山西等地黃土深達100至200米,蘭州地區厚達300多米。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雨量不如南方豐富,但養分的淋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橡樹、油松、雲杉、棗樹、黃荊的生長。那時,茂盛的植被孕育了溫暖多雨的伊甸園。今天,山西、陜西、甘肅、寧夏等省都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地處中原的河南省簡稱“豫”,可見在倉頡造字時代,這裏還是大象出沒的地方。
六、歷史繁榮的基礎
地質學家發現,黃土有極好的悟性,適合挖洞穴居住;農學家發現黃土中的各種礦物質營養豐富,自然肥力高。先民們逐漸在這片黃土地上挖掘洞穴居住,並以種植谷物為生。5000多年前,炎帝和炎帝的部落繁衍生息,華夏先民的足跡踏遍了黃土地。隨後的日子裏,中國第壹個王朝夏在這裏興盛,八百年歷史的開國大國周在這裏發端,橫掃六合、統壹全國的秦帝國也在這裏興盛。
七、古代文明的啟蒙
在距今654.38+0.6萬多年前的山西芮城後杜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發現了燒焦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距今654.38+0萬年前的山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發現了許多碳沈積。
從此,藍田人、大理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懷抱中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在這樣壹片綠野中狩獵采集,度過了華夏文明的黃金童年。
八、改造自然成就的歷史記述
它的確是最早沐浴文明之光的地方,也必然是最先被文明之火觸及的地方。根據古老的傳說,神農曾經教人們種植莊稼。耐人尋味的是,神農是炎帝,也就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其實就是焚林耕種。
孟子記載了三皇五帝火燒山林的“功績”:“堯執政時...植被茂盛,動物在繁殖,莊稼沒有生長,動物在威脅...只有姚壹個人在擔心,他處理好了。順善用火。”當山被燒毀的時候,動物們都逃走了。"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人砍樹時的吟誦:“侃侃伐檀,河水枯,河水清,碧波蕩漾。”"伐木叮當作響,鳥兒歌唱。"
九、黃土高原植被第壹次遭受重大損失。
始皇帝統壹六國時,大量人口進入關中,墾荒面積大增。同時大興土木,修建宮陵,大肆砍伐關中山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敗匈奴,在河套地區獲得大片土地。後來定居外地戍邊,多次移民鄂爾多斯高原,每次都有幾十萬人。原本壹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十、黃土高原森林第二次遭受重大損失。
西漢時期,中國人口激增至6000萬。開發西北移民已成為解決人口膨脹壓力的主要手段。僅漢武帝時期,就有70多萬人遷移到西北邊塞。西漢把匈奴趕到了遙遠的漠北,把大片的森林和牧區變成了農耕區。西漢時期在河套開發的引黃灌溉工程,是以寧夏、內蒙古的賀蘭山森林和陜北的森林遭到巨大破壞為代價的。
十壹、黃土高原森林第三次遭受重創。
唐朝開國之初,經濟迅速恢復。由於其經濟、貿易和外交事務的中心都偏向西北,因此西北地區的農田開墾十分生動。黃土高原的森林牧區開墾了大片農田,耕種了幾十萬畝。有200-300畝耕地,粗放種植,收成不好,對植被造成大面積破壞。
長安,唐時的黃土地中心城市。盛唐時期,國力達到頂峰,都城規模當然是空前的,消耗了無數的木材。就長安而言,唐代除了在寶雞、眉縣、周至、戶縣等附近山區伐木外,還遠至岐山、龍山再到蘭州(今嵐縣)、嵊州(今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采購。
十二、黃土高原森林第四次遭受重大損失。
因為洛陽附近的黃河南北的山早就被砍光了,宋朝的都城開封不得不去呂梁山伐木。當時渭河上遊的林區也被搶了。史書記載,北宋剛建國,秦與龍之間重兵割據。陜西的秦嶺、子午嶺、羅山,寧夏的賀蘭山、潘達,甘肅的趙賀、隴南山,森林相繼被毀。宋代官商每年從陜甘之間的龍山上采集大樹壹萬多棵,使得當時開封城內的好樹堆積如山,民間商人采集販賣的木材不計其數。
十三。黃土高原的森林第五次遭受重創。
明朝非常重視西北,註重耕田,以養軍,以軍調民。當時“田遍天下”,“西北為最”。我在明初駐守雁門、偏關長城附近時,那裏山勢險峻,樹木蔥郁,“人騎不進”。到了明朝中期,北京的高官顯貴、邊防軍和當地居民開始砍伐樹木。“百戶成群,千人為鄰,不能趕,但不能禁。”僅每年就有壹百多萬棵樹被販運到北京。
十四、黃土高原森林第六次遭受重創。
滿清入關後,短短幾十年人口從8000萬增加到2億。華北和江南人滿為患,於是大量難民自發湧向西北。黃土高原再次成為重災區。明朝以前,祁連山、六盤山有參天大樹,此時完全是光禿禿的山。
壹萬五六千年後,森林已經從69%下降到6%。
6000年後的今天,森林從69%下降到6%,成為名副其實的黃土。黃土本身在土壤中是松散的,沒有任何抗沖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護。植物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最大,其次是草地,農作物幾乎為零。千百年來,我們壹直在夷平有保護能力的自然植被,用沒有保護能力的農作物取而代之。
十六,唉!黃河!
喔!幾千年來,我們用刀斧和戰爭破壞了黃河中下遊的自然植被。唉,無數用樹木建造的宏偉廟宇被砍伐,如今卻安然無恙?
黃土地又深又脆弱。由於其土質疏松,顆粒細小,壹旦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極為嚴重。很快我們聽到壹聲悲嘆:“發起河清,人生幾何?”
十七、黃土高原植被破壞的溝壑深度。
目前,長度超過1km的高原上有30多萬條溝壑,1km以下的支溝、發溝不計其數。溝壑的最終歸宿是黃河,不斷切割黃土高原,成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十八、黃土高原植被破壞,生態環境今非昔比。
走在今天我們稱之為黃土高原的地方,眼前全是崎嶇不平、龜裂破碎的黃土,沒有樹,甚至連草都沒有。多少人曾深深感嘆:在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我們的祖先怎麽可能孕育出如此燦爛的文明?
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綠色還是這裏的主色調,那時森林覆蓋率高達69%。
十九、壹次暴雨地形變化
隨著植被覆蓋度的降低,高原上的河溝強烈切割,向上延伸的同時,兩側也變寬,並發育分支溝,分支溝發育為發溝。這樣的變化往往只需要幾年、幾個月、幾天甚至壹場暴雨,所以黃土高原也被稱為世界上地形變化最快的地區。
20.每年傾倒的65438+6億噸泥沙中,90%來自黃土高原。
每年傾倒的泥沙6543.8+06億噸,其中90%來自黃土高原的這些溝壑。每年流失1.6億噸土壤,不僅僅是為了把壹條河流染成觸目驚心的黃色。它隨水而下,淤塞了湖泊,沖走了山丘,擡高了河床,沖走了平原。
二十壹三年,兩次決口,百年大分流。
黃河變得越來越暴虐。"每三年,它決堤兩次,每壹百年,它改變它的路線."最後,母親河成了“中國之憂”。抗擊黃河洪水已經成為中原地區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
二十二、鎮守黃河缺水,鄭州可為中遊典範。
鄭州本來就是因水而興的。毗鄰黃河,賈魯河、熊耳河、金水穿城而過。然而,隨著工農業的大發展,汙染越來越嚴重,引水渠道縱橫交錯,曾經流淌不息的三條河流已經幹涸。到20世紀70年代,鄭州已經完全依靠黃河供水。
二十三、山東缺水,越靠近黃河越缺水。
山東的水資源形勢更加緊張。人口和耕地分別占全國的7.2%和7.3%,而水資源總量只占全國的1.2%。人均水資源只有300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3%。每公頃耕地占用水4560立方米,占全國總量的17.3%。然而,越是靠近黃河,水資源越是短缺。黃河地區的徑流量下降到只有60毫米,在魯西北的臨清和冠縣地區只有25毫米。
黃河流域概況西起巴顏喀拉,東至渤海,南至秦嶺,北至陰山,流域面積75.2萬平方公裏。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北麓,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等9個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匯入渤海,全長約5400km。從河源到內蒙古托克托,上遊,蘭州以上大部分地區植被覆蓋良好;瑪多至青銅峽幹流峽谷多,水電資源豐富。青銅峽以下是河套平原,灌溉和航運發達。河南托克托至桃花峪是中遊,也有豐富的水電資源。黃河兩岸是黃土高原,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洪水泥沙的主要來源。桃花峪到入海口是下遊,大部分河岸都築起了堤防。河床因淤積壹般高出兩岸地面3 ~ 5m,編號為10m,故稱懸河。沿海有很多灌區,幹流也可以通航。在河口附近,黃河入海水道不斷淤積、延伸、改道,具有很強的填海造地作用。流域面積超過65,438+0,000 km的支流有十條,其中渭河的面積和水量最大。
[河流]黃河
黃河是僅次於長江的中國第二長河,全長5464公裏。蜿蜒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綏遠、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六省,向東流入渤海,沿途匯聚30余條主要支流和無數溪流,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裏。中遊流經廣袤的黃土高原,眾多支流攜帶大量泥沙匯入,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這條河是黃色的,因此得名。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北麓的占宗列運河,海拔5400多米,周圍群山終年積雪。黃河源頭有壹片星海,是無數小湖的沼澤。離開星海後,進入鄂陵湖、紮陵湖至瑪多,繞過積石山、西青山,穿越龍羊峽至青海貴德,全長1900多公裏。上遊段從歸德到綏遠省河口鎮,全長1500多公裏。黃河在甘肅,經過很多大峽谷,匯聚了很多支流。中遊從河口鎮到玉瑾,全長1100多公裏。河水向南流,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奔湧而下,至壺口,地勢險峻,形成壺口瀑布,再經龍門峽至潼關,河道變寬,因秦分、洛河、瀟水支流匯合,水量大增。河道到潼關時被華山阻斷,轉向東,過三門峽到羅瑜,然後進入平原地區。下遊段從金夢至山東利津縣流入渤海,全長870多公裏。由於泥沙堆積,水流緩慢,兩岸築堤,成為“地上河”。
黃河源頭和上遊河段最曲折,中遊河段次之,下遊河段順直。從蘭州到潼關,河流繞過壹個長方形的三面,就是著名的河套,長約2000公裏。占領期間,下遊河道不確定。這條河有時在山東丘陵北部流入渤海,有時在山東丘陵南部流入黃海,相距500公裏。
黃河柳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壹。“藍田猿人”化石的發現證明,中華民族的祖先早在50萬至60萬年前就生活在陜西藍田縣。古代黃河流域的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得多,黃土疏松稀疏,有利於農耕,非常適合人類居住。5000多年前,黃河中下遊就出現了仰韶文化。在河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等省發現了1000多處遺址,包括石器、骨器、陶器等。最有特色的是表面呈紅色、有彩色花紋的陶器,所以仰韶文化也被稱為彩陶文化。從殷墟的發現可以證明,中華民族在三千年前就在黃河中下遊建立了最古老的文明國家。歷史上黃河泛濫過城市。據記載,2000多年來,黃河下遊決堤1500多次,大規模改道26次。洪災區北至天津,南至江蘇、安徽,達25萬平方公裏。河水攜帶的沈積物總量平均每年超過16億公噸。由於下遊河段地勢較低,河道坡度平緩,流速降低,大量泥沙淤積在河床上,平均每年4億多公噸,其余泥沙流向河口,沖積成向大海延伸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填海造地20多平方公裏。黃河流域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山川壯麗。居民幾乎占中國總人口的四分之壹,而耕地約占全國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