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是關於詩歌格律的壹些概念。第壹節是韻,韻是詩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壹。詩人在詩歌中使用押韻,稱之為韻。從《詩經》到後世的詩詞,幾乎無韻可言。沒有不押韻的民歌。在中國北方戲曲中,韻也叫“引”,韻也叫“配”。大部分人都能看出來壹首詩有沒有押韻。至於解釋什麽是韻,就不是很簡單了。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拼音,韻的概念就很好解釋了。詩歌中所謂的韻,大致等於漢語拼音中所謂的元音。眾所周知,壹個漢字用拼音字母拼寫時,壹般會有聲母和韻母。例如,單詞“male”的拼寫是G而不是ng,其中G是聲母,ong是韻母。首字母總是在前面,元音總是在後面。我們再來看“東”Dong,“通”tūng,“龍”lūng,“宗”Zong,“cūng”C3ūng等等。他們的元音都是長的,所以是同音字。任何押韻的詞都可以押韻。所謂韻,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押韻的詞放在同壹個位置上。壹般韻總是放在句末,所以也叫“韻腳”。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子:南宋張碧柳,以深色蓋樓,桐花落建香(xiāng)。畫廳的開篇在晚風中涼涼的(liáng),高卷水晶幕布的額頭襯著夕陽(Y× ng)。這裏“香”、“涼”、“陽”押韻,因為它們的元音都是ang。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以加I、u、u,如ia、ua、uai、iao、ian、uan、uan、iang、uang、ie、üe、ONG、uen。這些I、u、u稱為韻,韻不同的詞也可以視為同音字。比如“Ma (má)”、“Jia (jiā)”和“Gua (guā)”的元音雖然不完全壹樣,但都是同音字,放在壹起同樣和諧。押韻的目的是為了押韻的和諧。同壹種音樂在同壹位置的重復,構成了聲音循環之美。但是,為什麽我們在讀古詩的時候,經常會覺得它們的押韻不是很和諧,甚至不和諧呢?這是因為時代不同了。隨著語言的發展和語音的變化,我們很自然地不能用現代的發音來讀它們。如唐代杜牧遠山,白雲深處有人。駐足坐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huā)。這裏的“謝”字在唐代讀作sia(s讀作濁音),與現代上海的“謝”字讀音相同。所以,當時是和諧的。今天,我們當然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古人根據押韻的書來押韻。古人所謂的“官韻”,就是朝廷頒布的韻書。這個韻書和唐代口語基本壹致,按韻書押韻也是合理的。宋代以後,語音大變,詩人仍按韻書押韻,更不合理。今天,如果我們依靠聲音來寫詩,自然就不必按照韻書來押韻了。但是,我們讀古人的詩,還是要知道它們的詩韻。第二節四聲四聲是指上古漢語的四聲。要想知道四聲,首先要知道聲調是怎麽形成的。所以先從語氣說起。聲調是漢語(以及其他壹些語言)的特點。漢語的聲調由語音的高低起伏和長短構成,高低起伏是主要因素。以普通話的聲調為例,* * *有四個聲調:平調是高平調(不升不降就是平);上聲是升調(不高不低);升調是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濁音是壹種高聲調。古代漢語有四個聲調,但和今天的普通話不完全壹樣。古代的四聲是:(1)平聲。這種聲調在後世分為尹平和楊平。②在聲音上。這個聲調的壹部分在後代會變成清音。(3)去聲。這口氣到後世還是清音。(4)如生。這個音是短音。現代的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地仍保存著乳笙。北方也有很多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乳生。湖南的入聲不短,但也保留了入聲的聲調範疇。在北方和西南的大部分口語中,入聲已經消失了。在北方,入聲字有的變平,有的變平,有的變升調,有的變降調。就普通話而言,入聲字成為雙音節最多的,其次是上聲;成為最不發聲的。西南方言(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都變成了陽平。無法詳細了解古代四聲起伏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按照傳統,平調應該是中調,上聲應該是升調,入聲應該是短調。康熙字典前面有壹個宋公式,叫做“四聲分法”。上面寫著“不要忽高忽低,聲音大的時候,就是暴力和強勢;聲音沒了,明明傷心了好久;聲音短的時候,急著收。這種敘述不夠科學,但也讓我們對古代四聲有了壹個大概的了解。四聲和韻的關系非常密切。韻書裏,聲調不同的字不能視為同音字。詩歌中,聲調不同的詞壹般不能押韻。韻書上說得很清楚,什麽字屬於什麽調。在今天仍然保留入聲的漢語方言中,壹個字屬於某個聲調是相當明確的。要特別註意讀壹個字和兩個字的情況。有時候,壹個詞有兩個意思(往往是不同的詞類)和兩種發音。比如“為”字做動詞的時候解釋為“做”,讀起來是平聲(升調);用作介詞時,解釋為“因為”和“為了”。在古代漢語中,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現在舉幾個例子:騎,平聲,動詞,騎;雙音節,名詞,騎兵。思維,平聲,動詞,缺失;去聲,名詞,思想感情。名聲、平聲、動詞、贊美;雙音節的,名詞,名聲。骯臟、扁平的聲音、形容詞、汙穢;雙音節,動詞,骯臟。數、輔音、動詞、計算;雙音、名詞、數字、命運;如聲(讀如新月),形容詞,頻繁。教學,脫敏,名詞,啟蒙,教育;平生,動詞,使,讓。命令,無聲,名詞,命令;平生,動詞,使,讓。禁,無聲,名詞,禁,禁;平生,動詞,能立。殺,入聲,及物動詞,殺;去音(讀起來像孫),不及物動詞,淡化。有些字,本來是平聲的,後來改成了雙音,但意義和詞性都沒變。”“望”和“嘆”在唐詩中已有發音,“望”字在現代正則詩之前常以平聲(如日記)發音。現代漢語中,除了“警衛”的“表”字外,“表”字都是平讀的。還有更復雜的情況:比如“過”字做動詞的時候,要讀兩遍。至於當名詞用,當被解釋為錯的時候,還得讀壹遍。區分四聲是區分平調的基礎。第三節,萍萍知道什麽是四聲,萍萍很容易理解。平仄是詩格律的壹個術語:詩人把四聲分為兩類,平仄就是平仄,平仄就是三聲。嗯,從字面上解釋,就是不均勻的意思。是什麽使得把它分成兩類成為可能?因為平聲不升不降,長,而其他三個音確實升不降(入聲也可能微升微降),短,所以形成兩種類型。如果這兩種音調在詩歌中交錯,音調就會多樣化,而不單調。古人所謂的“鏗鏘之音”,雖然有很多講究,但也是壹個重要因素。詩歌中的平仄是如何錯開的?我們可以總結為兩句話:(1)層次和水平在這句話裏是交替的;(2)平轉在對仗中是對立的。這種平仄的規律在格律詩中尤為明顯。比如毛澤東的詩《長征》第五句和第六句說:金沙江在崖上暖,大渡橋在橫木上冷。這兩首詩是平仄,平仄,平仄。就這句話來說,每兩個字都有節奏。萍萍的句子後面是徐渭,徐渭後面是萍萍,最後壹個是徐渭。當妳開始壹個句子時,它是平的,平的後面是平的,最後是平的。這就是交替。就句子而言,“金沙”平到“大都”,“水派”平到“橋渡”,“雲崖”平到“鐵索”。這就是對立。關於詩歌的規則,下面也詳細討論。現在,讓我們來談談如何辨別水平。如果妳的方言裏有聲調(比如妳是江蘇、浙江、山西、湖南、華南),那麽問題就好解決了。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中,有四個以上的聲調,不僅有陰陽之分,還有陰陽之分。像廣州如聖,可以分為三類。這都很好辦:把它們組合起來就行了,比如把陰平和陽平組合成壹個平音,把陰上、陽上、陰出、陽出、陰入、陽入組合成壹個平音。問題是妳首先要搞清楚妳的方言有多少個聲調。有必要找個懂語氣的朋友幫忙。如果妳在語文課上學過方言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並且搞清楚了自己方言的聲調,那就更好了。如果妳是湖北人,四川人,雲南人,貴州人,廣西北部人,那麽妳的方言裏的入聲字都歸於陽平。這樣就要特別註意陽平字,有些在古代屬於入聲字。至於哪些詞屬於入聲,哪些詞屬於上聲,還得查字典或者韻書。(如果妳是北方人,分辨平仄的方法和湖北等地略有不同。).由於普通話的古入聲字大部分都變成了雙音,所以雙音也是壹個連音;另壹部分聲音變了,聲音也低沈了。所以從入到變,從入到變這幾個字並不妨礙我們區分層次;只有當入口被夷平時(尹平和楊平),才很難區分夷平。我們遇到壹個《詩法》規定用韻的地方,詩人用了壹個今天聽起來很平的詞,引起了我們的懷疑。我們可以查字典或者韻書來解。註意,任何以-n或-ng結尾的字都不會是入聲字。就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北部而言,基本沒有AI、ei、AO、ou等音節。總之,入聲問題是區分平仄的唯壹障礙。這種障礙只能通過查字典或韻書來消除;但是,練級的道理很好理解。而且中國大概有壹半是留作入聲的,那些地方的人分辨平調沒問題。第四節對仗詩中的對仗叫對仗。古代的儀仗隊是相對的,這就是“對仗”壹詞的由來。什麽是二元性?對偶就是將相似的概念或對立的概念並列,如“抗美援朝”,“抗美援朝”形成對偶。在中間就是在壹句話中間,兩句話可以對立。比如“抗美援朝”是自相矛盾的,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兩個相反的句子。壹般來說,對偶是指兩個相對的句子。上壹句叫壹句,下壹句叫壹句。對偶的壹般規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例:“抗”、“援”、“保”、“守”都是關系動詞,“美”、“韓”、“家”、“國”都是關系名詞。其實名詞還可以細分成幾類,相近的名詞相對來說算是工整對偶,簡稱“工作對”。這裏“美”和“韓”是專名,都是縮寫,所以是工業對;家”和“國家”都是人民集體,所以也是勞動者的權利。“保家衛國”對“抗美援朝”也是對的,因為句子是自對齊的,所以不要求兩句同樣整齊。對偶是壹種修辭手法,作用是形成工整美。漢語的特點特別適合雙音化,因為漢語中有很多單音詞,甚至是雙音詞,其中語素相當獨立,容易造成雙音化。因為對偶是壹種修辭手法,所以對散文和詩歌都是必要的。比如《易經》說:“以壹個聲音回應,求壹個精神。”(《幹壹文言文》)詩經說:“昔我不在,劉洋伊壹;今天想起來,下雨了。”(《瀟雅·蔡威》)這些對偶都是適應修辭的需要。(但律詩中的對仗還是有它的規律的,不像《詩經》那樣隨意。這裏就不贅述了。)附:入聲字的識別方法1。以和聲的聲側來類比:哪只腳在山谷裏,哪只腳在指甲夾裏,哪只腳在白索莫國,哪只腳在首位,哪只腳在錯誤的位置,哪只腳在錯誤的位置,哪只腳在正確的位置,哪只腳在正確的位置。)元音特征識別方法:1)聲母為J和ZH,發音為陽平的字,必須是入聲字(指普通話)。2)帶元音üe的詞為入聲詞(註:“靴”字除外)。3)在四川、貴州等地,以Mi、uê為元音的詞(如or、country、black、white)為入聲詞。三、同音字識別法:凡與以下字讀音相同的字,直入聲調,鼻笛讀竹,哪板滿筏雜夾,若得國,則清凈清凈。第四,根據詩歌的韻腳來記憶,比如詞牌《滿江紅》《念奴嬌》的韻腳。5.用方言的對應規律記憶:普通話的、、曲三個聲調和西南方言的陽平話都是入聲。第二章詞的來源和種類第壹節詞法,在形式上與舊物理法詩最大的區別是舊物理法詩是工整的五七言(齊言)詞是長短句(雜言)。但是長短句是單詞的特點嗎?不是這樣的。因為詞不全是長短句,造長短句的詩也不是詞。比如先秦時期的古書《詩經》中,就有壹些長短句的詩歌,但不是“言”。因為《詩經》的詩是雅樂的詞,漢魏樂府的詩是清樂的詞,而“詞”是燕樂的詞。所謂“樂言”,據《隋書樂誌》記載,是北周以前由印度中亞經新疆傳入中原的壹種以琵琶為主要樂器的新音樂。這種來自西域的音樂在隋唐時期開始流行。因為它經常在宴會上使用,所以被稱為“燕樂”(燕和)。“燕樂”傳入中原後,也受到了民間音樂的影響,其中包含了壹些民間音樂的元素,但其主體仍然是大量從外部輸入的“胡月”。因為《樂虎》的旋律相當復雜,原本工整的五言七言詩只能配壹部分曲子,而大量結構不齊的曲子很難配,只能根據曲子的節拍來填長短句的“詞”。“詞”就是這樣產生的,壹開始就同時發展。可以看出,那些以雜詞形式出現的詞,要求的句子不壹樣,每個句子的用詞和層次都不壹樣,什麽韻,用在什麽地方都不是隨意的,而是“句子的長短取決於曲度”,也就是由樂譜規定的。“詞”和詩歌壹樣,最早來自民間。至於“詞”的時代,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比如隋代的《河殤》、《楊柳枝》就可能是民間曲調。而且因為“詞”是音樂的歌詞,所以它的壹些原創作品除了民謠之外,很可能是熟悉音樂的音樂人寫的。中唐以後的文人詞是在民間詞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熟的。詞,既然是配合顏悅色的抒情,確切的名字應該叫“曲子詞”。“曲子”是指音樂部分,“詞”是指文學部分。在音樂歌詞中,兩人並不公開。劉婧西載說:“詞是屈的詞,屈是詞的歌”,所以“屈子詞”這個名稱清楚地說明了詞風的性質以及詞與屈的關系。此外,詞的名稱還包括:樂府、詩詞、長短句、音樂、秦曲、語業、歌曲等聲調。等壹下。字的聲調按字數分為詩、中音、長音;或分為詩和慢詞。除了這種按字數的分類,字的聲調也因為切分而不同於單高速雙音、三音、四音。壹個詞的壹段叫做壹片或壹段。電影之間的關系是音樂的停頓,而不是全維度,就像現代歌曲壹遍兩遍唱成壹首歌的情況。不分段的字是單調的字,分成兩部分(或上下兩部分)的字是雙音。三重堆棧分為三個部分。如果前兩棧短,語法完全壹樣,那麽第三棧的雙頭人好像也叫“雙頭”。四聯分為四節。雙音是最常見的單詞形式。通常上下片字數相等或基本相等,平調大致相同。凡上下片字數、字數層次不壹樣的地方,下片第壹句就叫“換頭”或“跨片”。音調根據音樂節奏的不同分為四類:淩、引、近、緩。雖然和字數沒有必然聯系,但字數上還是有壹些區別的:偶詞壹般較少,近義詞和引語壹般比淩長,比慢詞短。慢字多為長音。當然,字數的差別只是壹般來說,並不是絕對的。為了極大地豐富詞的基調,詞人不僅自創新調,還采用了邊創作邊創作新聲的方法。主要包括:破調、轉調、展開、減字、竊音、疊韻、加字、促拍、聯印等。從音樂上來說,音準就是音調。每壹個音調都表達了某種感情,無論是喜或怒,或悲或喜,都是聲音,都是情感。不同的口音表達不同的感情。總的來說,今天的曲藝從詞、歌到壹些曲調都是這樣。比如有激情的、適合表達英雄情懷的歌詞,比如《六州歌頭》、《滿江紅》、《念奴嬌》。還有阮朗貴、梅、玲等。,適合兩邊難過的感情。表現歡快的情緒,如《芝浦》、《仙女之歌》;表現出壹種閑適飄逸的意境,如《衣裝第壹階》。這些都表現了詞的不同聲音和感受。當然,所謂的語氣和情緒不可能是絕對的。早在宋代,由於壹些詩人寫詞不是為了歌唱,大多忽略了聲情並茂的語氣,很早就出現了“哀歌樂詞,唱樂怨詞”的現象。第二節:押韻、句式、排比、對偶(1)押韻關於押韻沒有正式的規則。葛仔的《林茨鄭雲》把尚平的三個聲調分成十四個部分,入聲分成五個部分,* * *分成十九個部分。據說是根據古代著名詩人的詩句。以前很多人都跟著。這十九篇小說其實只是詩韻的粗略組合,類似於古詩詞的廣韻。現在把這十九個部分列在後面,供參考。(壹)上至第十四部(1)上至東,上至東脹,走遠送曲。(2)江洋聲平,揚,響。(3)平枝略整齊,半灰色;在論文的最後,賄賂壹半;聲音沒了,但壹半了,團隊壹半了。(4)平生魚險;上聲;去聲音見面。(5)聲音半平半灰;在螃蟹上,還有賄賂;去泰半,卦半,隊半。(6)平聲真,半元;對壹個吻的聲音,也三心二意;去聲問,我願意當壹半。(7)刪除先用平聲冷聲,然後是半元;關於幹磨的聲音,也有壹半;我願意放棄我的聲音,向妳提出抗議。(8)蕭搖號音、蕭音、蕭小小音。(9)平聲閣,上聲仙,曲聲。(10)平聲和麻,和半;上馬,下聲,占蔔。(11)清蒸平聲,上聲尖厲,畢恭畢敬道。(12)平聲特別高,上聲高,下聲低。(13)平聲侵,聲入眠,聲入眠。(14)音鹹鹹,音儉【左右皆有】,除音探美窪。(B)如生五部(1)房子。(2)感覺類藥物。(3)錫工作的質量。(4)遼東楤木的殘葉。(5)密切接觸。這十九本書只能適合宋詞的大部分情況。其實在壹些詩人的作品中,第六部早就和第十壹、十三部連在壹起了,第七部早就和第十部連在壹起了,這是因為語音的發展和方言的影響。入聲韻很獨立。有些詞習慣上用於音韻學,如秦怡E和念奴嬌。雲平和銀雲之間的界限也很清楚。如果某個曲子規定用平仄韻,就不能用;如果規定了押韻,就不能用平韻。除非有另壹具屍體。只有上去兩次,才能通過賭註。這種情況在唐代古詩中就已經開始了。(2)詞的句式不同於現代詩的句式。現代詩只有五七種形式,而詞從壹個詞到十壹個詞不等。壹個詞的句子大部分是用在長短句之間,所以有人稱之為長短句。有七句“浣溪沙”、五句“生岔子”等幾個比較工整的句式。單詞的句式中有幾種特殊的句式,在閱讀或填詞時要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