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人工智能?文學?談論寫作
文——廖浩天,天涯社心腹,人大國家學院人文實驗班16級,詩社部長。
剛剛進入五月底,北京就迎來了2017年的第二場夏雨。有早課的學生冒雨沖進世界,書包滴進教室。這場雨來得突然,甚至沒有讓人為此感到高興。
像這種天氣,讓世界感到陰雲密布、捉摸不定的,是微信官方賬號“詩界”突然發布的壹條推送:“如何看待人類歷史上第壹本機器人寫的詩集?》
近年來,人工智能進步神速,前面是“阿爾法狗”擊敗李在石,後面是“大師”橫掃中國棋壇。人類的“驕傲”壹步步墮落。高說:“總有壹天,機器會做出所有的音樂和詩歌,我們的路也就走完了。”它成了掛在無數人心頭的壹盆冷水,也成了許多人變相保命的稻草,和“驕傲”的自留地——是的,我們還有詩。
這句話可以擴展:是的,我們還有詩,詩是傳達情感的。人工智能再厲害,我們也不可能有情緒吧?
所以,當《詩歌世界》把微軟的寫詩機器人“蕭冰”的詩介紹給大眾的時候,下面評論裏“反寫詩機器”的留言立場堅定,口徑壹致:都是沒有感情的堆砌。
可以理解,“情感”是公認的“最高點”,所以反對人工智能的人必須堅持這個立場。然而,閱讀的情感是互動的。當批評家說“都是沒有情感的堆砌”時,我也想知道:妳是帶著怎樣的情感去讀這些詩的?是白紙要染,還是充滿了憤怒和敵意?
其實詩詞機早就有了,已經有了可以自動填格律詩的app,只是填出來的內容比較模糊;現在的微信官方賬號,也就是俗稱的“詩人機”,在質量上比不過“蕭冰”。在“詩歌”這個人類與人工智能的戰場上,蕭冰之所以能夠殺出重圍,是因為它真的成功欺騙了無數讀者,甚至有出版社要為它藏書。如果它寫的詩不能傳達情感,如何讓出版商和曾經的讀者感動和吸引?
創始人提到,蕭冰的學習方法是輸入大量的詩歌,進行壹譜壹譜的分析,解構文字的意象組合和情感傳達。按照這個套路,蕭冰的研究確實是偏向於技法的。但另壹個實驗引起了人們的註意:人們給蕭冰送去了壹幅壹般給人“春暖花開面朝大海”感覺的畫,而蕭冰為之創作的詩卻是明亮的絕望:
不能說蕭冰的詩歌沒有情感——它甚至有自己的風格和寫作技巧,文章介紹道——她特別喜歡鳥兒、太陽、影子和老槐樹。而且整體風格,無論是“美”還是“怕”,都是很淡的,如清晨群山中剛剛升起的薄雲,遠遠看去脆脆的,不知近在何方。
總的來說,缺乏“深度”和“厚重”。有趣的是,這是否也能從壹個側面說明中國現代詩人近幾十年來的壹些固化的風格和寫作手法,是否有助於分析詩歌的發展?
所以我覺得,不管蕭冰有沒有感情,我們都必須承認,他的詩真的足夠去偽存真,有自己的風格。
其實我們不必緊張,也不必用太強烈的敵意對待人工智能。因為無論是詩詞還是圍棋,他們都不是出來“比賽”的,而是胸中有情緒要訴說,心中有想法要表達,但有些時間沒有詩詞棋譜是不能浪費的。無論是詩詞還是圍棋,它們的立足點和根本立場都不是人的“創造力”和“智慧”,而是人的生命。我們的生活還在繼續,我們的世界充滿了歌聲。
當然,“蕭冰”的出現肯定會對詩壇產生影響。“職業詩人”和“功利詩”在壹定時期內可能確實會受到攻擊。畢竟,他們生活的本質是天生的“好勝”。作為壹個曾經想做“職業詩人”的作者,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確實有壹種“害怕”的感覺。但是,對於整個詩壇來說,其影響是好是壞,取決於人的態度和決定。壹味的抗拒只能暴露我們的驕傲和不願意改變的心態。
反正就像壹個朋友說的:玩具再好,人們還是會喜歡堆雪人,捏泥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