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個性
1,思想內容豐富
馬致遠散曲思想內容豐富,涉及元散曲中詠史、嘆世、隱逸、閨閣、敘事等主題,各有建樹,拓展了散曲題材的範圍。他在歌頌歷史、緬懷過去的作品中,通過評價古人的功過來表達自己對人生、現實、歷史的看法,寄托自己的心靈,更註重生命的價值,回歸自然。
2.出色的藝術技巧
馬致遠的作曲藝術精湛,善於心理刻畫,善於運用各種修辭手法,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馬致遠散曲語言優美自然,人物形象生動,充滿畫感,但格調高雅、奔放、老辣、清麗飄逸,意境高遠,從而提高了散曲的意境。主要表現在繪畫和豐富多彩的語言兩個方面。
在語言種類上,馬致遠在散曲中經常使用極其通俗易懂的口語,很少使用生僻字。散曲語言符合作品的具體情境,富有鮮明的個性,在不同的主題中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具有搖曳多姿、絢麗多姿的特點。他還善於化前人之詩為己用,具有文采豐富、文質彬彬的特點。
3.浪漫抒情的氣質
馬致遠散曲中“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美,來源於時空回旋的盤曲之美,形神合壹的馳騁想象之美,似隱似現的平和沖淡之美,充滿了浪漫抒情的氣質。
表現手法
1,靈活句型:
散曲采用長短句式,更加靈活多變。比如墓誌銘的句子數量很嚴格,不能隨意添加,而散曲可以突破墓誌銘的句子數量,根據內容的需要添加句子。再比如,壹個字的句子結構,短則壹兩個字,最長不超過11個字;而散曲的句式,短則壹兩句,長則幾十句,伸縮變化很大。
2.以俗為主的語言風格與白話、散文文化;
傳統抒情文學詩詞語言典雅,散曲則俗,采用通俗易懂、流暢自然的口語化、散文化語言風格。
3.明亮、清晰、自然、爽朗的審美取向:
元散曲追求明凈自然的審美取向,註重抒發真情實感,抒發內心世界的真情實感和情感。
4、對偶句的使用:
對仗句式是中國古代詩歌創作中常用的方法。元散曲作家運用傳統詩歌創作中的對仗、用典、排比等修辭手法,表現出雅的特質,可以說是元文化的壹股雅風。
元散曲的起源與發展背景
1,原點:
元散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金時期,民間曲藝和曲藝歌詞逐漸發展起來,為元散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隨著元代社會的變遷,文學形式也發生了變化,散曲作為壹種新的文學形式逐漸出現。
2.開發背景:
元代的社會文化背景對散曲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元代社會文化的多樣性和各民族間頻繁的文化交流為散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經濟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為散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和社會基礎。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娛樂需求促進了散曲的創作和傳播。
文學藝術的發展也為散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元代文學藝術繁榮,各種文學形式相互影響,為散曲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