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中國有哪些傳統文化?(十五個以上)請說明幾個。

中國有哪些傳統文化?(十五個以上)請說明幾個。

【中國畫】,又稱“國畫”,是中國傳統繪畫(不同於“西洋畫”)。工具和材料包括毛筆、墨水、國畫顏料、宣紙、絲綢等。題材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為筆法和寫意,其精神內核是“筆墨”。

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民國以前的都城統稱為古畫。中國畫在古代沒有明確的名稱,壹般稱為丹青,主要指畫在絹、宣紙、絹上並裝裱的卷軸畫。現代稱之為中國畫,區別於西方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它是按照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趨向和由此產生的藝術手法而創造的。

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審美情趣,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和與之相關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學、藝術的認識。國畫強調“外教之性,中國之心源”,融物造化,要求“意為先存筆,畫為盡力”,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因為書法和繪畫是壹脈相承的,兩者都強調用毛筆來表達思想、表達情感,所以繪畫、書法、篆刻三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代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中有所突破和發展。《現代漢語詞典》對對聯的定義是:寫在紙上、布上或刻在竹、木、柱上的對句。對聯又稱對聯,是壹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和韻。大致可分為詩聯和散文聯,嚴格區分詞類的大小。可見,說“對聯源於律詩”是壹個根本性的錯誤。傳統對聯的對仗比所謂的詩聯更工整。隨著唐代詩歌的興起,散文對聯被排除在外。散文對聯壹般不拘小節,平鋪直敘,不避重言,不過分強調詞類對等,不失對偶。第二部分是與外物對抗,或贊同,或反駁。對仗的意義和深度,散文對聯不能說沒有。剪紙是壹種空心藝術,也是最受歡迎的民間藝術,它在視覺上給人壹種空虛感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金箔、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這是中國民間藝人的專長。剪紙是中國最受歡迎的傳統民間裝飾藝術之壹,歷史悠久。因其取材容易、成本低廉、效果明顯、適應性廣、風格多樣、形象生動而廣受歡迎。因為它最適合農村婦女的休閑生產,既可以作為實用對象,又可以美化她們的生活。全國各地都可以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格。剪紙不僅表現了大眾的審美情趣,也包含了民族深層的社會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之壹,其造型特征尤其值得研究。作為中國原始哲學的體現,民間剪紙在表現形式上具有綜合性、美化性和吉祥性的特點。同時,民間剪紙以自己特定的表達語言,傳遞著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河北蔚縣王老賞大弟子周兆明被文化部確認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2007年6月8日,上海李剪紙藝術大師工作室榮獲文化部頒發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剪紙,也稱為紙雕刻,窗花或繪畫切割。不同的是,創作時,有的用剪刀,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不同,但創作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之為剪紙。剪紙分為單色剪紙和彩色剪紙。用壹種顏色的剪紙雕刻而成的作品稱為單色剪紙。像版畫中的單色木刻,是最常用的形式,這類作品非常簡潔大方。拼色剪紙是用不同顏色的剪紙雕刻而成的作品。這種形式不常用,但看起來很生動。【面塑】,俗稱花棉、李默、高化、面人。它以糯米粉為主要材料,混合成不同的顏色,用手和簡單的工具塑造出各種生動的形象。山東面塑起源於菏澤,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舊社會,面塑師“流著眼淚到處走,只是為了謀生”,扛著箱子,走遍村鎮,在大街上做,瞬間受到群眾的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小玩意,無法登上高雅的舞臺。如今面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小玩意也進入了藝術殿堂。揉面藝人根據需要隨意取料,在手中經過幾次揉搓、搓揉、提拉,熟練地用小竹刀對身體、手、頭進行擺放、切割、雕刻、描摹、造型,穿上發飾、衣服,瞬間就能擺脫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衣著優雅、舉止優雅的美人,天真爛漫的孩子,精致的玻璃鏡框裏的各種童話、戲劇、歷史人物,成為人們喜愛的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