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總裁梁:不斷出新作品,出新人,出新藝術,再創新高...
“約會”靠“身高”解決
為什麽剛才新荔枝灣的專家提出的問題讓我們眼前壹亮?這是壹種感覺。以前壹般說“食在廣州”就不錯了。近年來,川菜、湘菜、淮揚菜等壹大批外地菜搶灘廣州,對粵菜的霸主地位是壹次強烈的沖擊。外國菜系正逐漸擠進主流地位,但粵菜有點被稀釋了。
為什麽會有稀釋?為什麽不可持續?這是因為粵菜在歷史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在外來菜系強烈沖擊的背景下,粵菜並沒有得到提升或超越。另外,去年的非典因素也影響了粵菜,所以會有淡化的跡象。其實嶺南文化和粵菜在很多領域都有相似之處。
為了防止交友危機和稀釋,需要在各個領域加大建設,無論是作家、作品、行業還是技能等。,並形成新的高度,才能不斷湧現新人新作品。
其實廣東在很多方面都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要從新的角度總結。比如廣東在全國上了壹個新臺階,比如中外文化,南北文化,我覺得可以從這些方面解決淡化和斷代的問題。
廣東省社科院黨組書記、研究員李子標:粵語是壹種文化。不學粵語怎麽會有嶺南文化...
粵菜北伐要重視文化。
嶺南有許多民俗文化、語言文化和飲食文化。比如廣東文化,在30年代,上海灘拍電影最出名的就是廣東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視劇風靡全球。也是粵語區。它的電視劇和電影可以風靡全球。為什麽?壹個是制度問題,壹個是語言問題。粵語是壹種文化;文化的象征是語言。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不學粵語怎麽會有嶺南文化?二是粵菜。前壹段貶義大於褒義,放大了壹些問題。粵菜北伐,要講文化,不然會被人看不起。香港有很多優秀的演員,就是他們用方言完美的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和藝術。粵菜和粵菜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華人文化圈都有著特殊的地位。因此,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研究。
王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目前對待嶺南文化有“三多三少”...
嶺南文化研究應協調壹致
目前對待嶺南文化有“三多三少”。壹是研究的具體內容很多,但從宏觀角度研究未來發展趨勢的很少;從個人角度看,歷史人物很多,但從嶺南文化角度看,當時歷史人物的歷史角色很少;從總體上看,文化大省很多,但從嶺南文化來看,文化大省很少。
以後怎麽辦?應該有專業人士從宏觀角度研究嶺南文化。湖南有楚文化研究院,四川有巴蜀文化研究院。還要成立相應的機構,統籌協調嶺南文化的研究和發展。
廣東省社科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鐘曉義:隨著廣東移民的增多,他們之間語言交流的地域性淡化了……
拿話語權,做“大平臺”
隨著“新客家人”的湧入,他們所帶來的必然會沖擊和稀釋原有的地域文化。隨著廣東移民的增多,他們之間語言交流的地域性會淡化。所以壹定要提高自信心。
張德江書記在今年宣傳部長工作會議上提到的廣東冼太夫人,以前鮮為人知。包公的形象陳列在開封府,他在廣東的歷史不為大多數人所知。所以要宣傳、展示、宣傳,把握話語權。這就涉及到人才的問題。用什麽樣的機構來凝聚人才,做大平臺?
新荔枝灣餐廳和粵菜專家姚:文化在某種意義上是壹種習俗和禮儀...
粵菜飲食風格研究
文化在某種意義上是壹種習俗和禮儀。“吃在廣州”不僅是美食的特色,更是壹種習俗,壹個真正的吃飯的地方,比如早茶、下午茶、下午茶、宵夜,還有生猛海鮮的售賣方式,還有“買單”、“包裝”、“菜單”。也缺乏對現代餐飲業態演變的研究,如正餐、自動化、休閑、主題、娛樂等。
在四川,政府專門組織專家研究川菜,然後打包,推向外地。
廣州市文聯畫家陳永強:包容、務實、通俗化是嶺南文化的優勢…
做壹個嶺南平民畫家。
嶺南畫派繼承了嶺南文化的優點:包容、務實、通俗化。說到務實平民化,有人說,沒有遠大的誌向,就沒有偉大的成就。高手都是瘋子,我卻沒有成為高手的夢想。我只想做個老實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好好畫畫。我寧願做平民也不願做主人。廣州很多畫家都是這樣的。
具體的嶺南文化看似海納百川,吸收了很多外來的東西;廣東人似乎也很聰明,敢為天下先。但如果壹個問題往深的方向發展,廣東人往往力不從心。
黃()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古今、南北、中外、雅俗,嶺南文化本質上是多元文化...
探源創新踐行嶺南文化
文化的定義至少應該包括教育、啟蒙、習俗文化和精英文化兩個層面。在廣東實踐和研究嶺南文化很有必要,兩者相輔相成。嶺南文化本質上是多元文化。借用中醫理論中的“四診八綱”理論,用四對辯證關系梳理嶺南文化的特點。首先是“古今”,即嶺南文化的演變與傳承。第二,“南北”嶺南文化雖在嶺南之南,但其母系是嶽文化;父系是中原人口南遷帶來的北方文化。今天的廣東嶺南文化就是兩者的融合。三是“中外”。廣東文化最鮮明的特點是悠久的中外文化交流歷史,使其具有融合中外的包容風格。第四是“雅俗”。沒有庸俗文化的深厚土壤,就沒有內涵深刻的精英文化。俗話說,必須加強對民俗、民俗文化的研究。否則,“融”葉不會“融”根。
中山大學民俗學研究中心博士王小葵:在這個地方長大的孩子,應該知道當地的風土人情...
讓“九年級”進學校。
9年級在日本已被納入整個教育體系,小學班級存在“地域社會”。在這個地方長大的孩子應該知道當地的風俗。事實上,各種地域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能否將九年級的嶺南文化融入中小學課堂?
挖掘、宣傳、展示嶺南人文。
圖說:論壇現場。
圖說:羊城晚報社社長梁(左)、總編輯潘偉文(右)出席論壇。
專家稱危機
粵劇面臨著嚴重的群眾短缺危機,需要在提高質量的同時普及粵劇。首先要把範圍從農村市場擴大到城市市場,把劇送進校園,爭取大學生和年輕觀眾。
文學是所有文化中最集中、最突出的,但廣東文學現狀不容樂觀,甚至面臨後繼無人的危機。要積極豐富嶺南文化,打破廣東文化排名第三的現狀。
近年來提倡傳統音樂現代化,與國際接軌,導致了目前廣東三大類型音樂的危機,嚴重破壞了嶺南音樂的原生態。
廣東粵劇團編劇潘邦珍:粵劇送進校園爭取年輕觀眾。
粵劇是壹種可塑性和兼容性很強的劇種,有必要加強對其藝術改革實踐的探討和研究,開創粵劇的新局面。在吸收粵劇傳統精髓、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鼓勵大膽創新。同時,加強院團之間的交流。
粵劇面臨著嚴重的群眾短缺危機,需要在提高質量的同時普及粵劇。首先要把範圍從農村市場擴大到城市市場,把劇送進校園,爭取大學生和年輕觀眾。其次,要重視和發揮自己的業余力量,挖掘民間粵劇曲藝社團中的人才。最後,要團結壹切社會力量,調動各種手段,特別是媒體和網絡,進行更具體有力的宣傳推廣。
廣東省文化廳藝術研究院“紅線女子藝術中心”顧問謝斌疇表示:展現嶺南文化的方式並不不拘壹格。
嶺南文化不是寺廟裏的神器,也不是少數人把玩的寶貝。凡是蘊含在嶺南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如粵劇、粵曲、嶺南畫派、文學藝術中的嶺南工藝等,都要以有規模、有品位、有深度、有廣泛輻射的方式進行宣傳和展示。具體展示方式可以不拘壹格,政府部門有明確的導向;社會組織的組織能體現普遍性;熱心的個體承包商,說明嶺南文化深入人心。
嶺南文化是嶺南地區人民的精神創造,記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首先,對嶺南文化進行分類和系統整理。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種出版方式;還需要動員各種媒體渠道進行宣傳。建立壹個受過良好教育、有效和權威的總體組織,協調和安排嶺南文化的研究工作,並確定和推廣實際成果。
文匯報前總編輯、文史專家曾敏之:梳理革命歷史,打造人文品牌。
都說江南是壹個人文薈萃的國度,江南能享此美譽,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和表現。雖然把廣東建成文化大省的壯舉令人振奮,但這並不是壹項簡單的任務。首先要“引進來”,嶺南也要打造富有人文氣息的品牌。
廣東的革命文化史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品牌。在過去的壹個世紀裏,沒有其他地區像廣東壹樣對中國的命運付出如此大的關心和犧牲。廣東還有大量的名人、烈士、歷史名人文化。這些都等著我們去梳理和探索。但我們缺乏這種意識。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文史專家李玉忠提倡“眼睛向下”探索民俗文化。
我很贊同現在這種“眼睛向下”、重在普及、重在流行文化的做法。民俗文化有廣泛的受眾影響,應該發掘。
嶺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首先是文化和武術。南拳之前有黃飛鴻,然後有李小龍,就是上海灘起家的霍元甲,也是廣東人發展出來的。還有傳統的評書和舞獅,應該繼承發揚。
廣東還有大量的美術、雕塑、書法團隊,都面臨著團隊擴張的問題。文學是所有文化中最集中、最突出的,但廣東文學現狀不容樂觀,甚至面臨後繼無人的危機。要積極豐富嶺南文化,打破廣東文化排名第三的現狀。
廣東人民出版社編輯、嶺南圖書館編輯部主任辛朝義推出灌輸嶺南文化的三大系列圖書。
近日,廣東人民出版社準備推出《廣東省幹部讀本》、《嶺南民間小說新讀本》、《嶺南文化叢書》三大系列圖書。目的是加強基層幹部、中小學生和普通市民對嶺南文化的了解,灌輸嶺南文化的底蘊。
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徐壹新:嶺南研究視角更高。
嶺南文化的研究不局限於廣東,要與臺港澳、泛珠三角地區聯系起來,拓寬嶺南文化的視野,從更高的角度審視嶺南文化。同時,加強對嶺南文化的普查。
星海音樂學院高虎演奏家余其偉:解決三種音樂難點的三種方法
近年來提倡傳統音樂現代化,與國際接軌,導致了目前廣東三大類型音樂的危機,嚴重破壞了嶺南音樂的原生態。
我省的民間音樂有三種:粵曲、潮曲和客家民樂。三種音樂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沒有獨立的華語音樂專業表演團體,生存環境堪憂。超樂的生存狀態尚可,去年和前年在北京的兩場演出都獲得好評。三種音樂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資金不足、管理不規範、編曲不全、創作力量薄弱、缺乏專門的演出場地、學生和觀眾逐漸流失等困境。
如何從實際出發,弘揚廣東音樂?我建議把廣州、潮汕、梅州作為三大類音樂的生活基地,有條件的話建立嶺南音樂博物館;培育和發展嶺南音樂生態環境;尊重音樂的發展規律,然後在繼承的基礎上精心創新,與時俱進。
廣東詩歌評論家、花城出版社編輯楊廣誌:鼓勵詩歌創作無愧於“大省”的稱號
談文化,不能回避詩歌。嶺南有著悠久的詩歌歷史。據古代記載,在漢初,當張邁,壹名廣東護衛,與惠帝(劉英)訪問池源時,他唱粵語歌來嘲笑時政。唐代曲江的張九齡被唐玄宗譽為“文壇元帥”,是當時詩壇的領軍人物。中國流傳最廣的詩集《唐詩三百首》就是從他的感受開始的,這絕非偶然。此後,詩人輩出。因此,廣東被視為“詩歌大省”。
但“大省”不等於“強省”,所以我建議:加強對民間詩歌組織的扶持;省市黨報副刊恢復過去的傳統,重視發表詩歌作品,鼓勵創作熱情;加強詩歌理論研究和作品批評,提高創作水平;經常組織與詩歌相關的文藝活動,激發大眾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