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爾頓在詩的開頭就指出,《失樂園》的目的是為了證明“上帝對人的行為是正確的”。然而,詩歌中的上帝形象並不那麽可愛。他要的是絕對服從,這顯得武斷而武斷。預見到人要墮落,似乎是不合理的,但同時,他又禁食智慧的果實。與抽象、陰郁、遙遠的上帝相比,撒旦的形象是具體可信的。乍壹看,撒旦是上帝的敵人,詭計多端,是邪惡在詩歌中的體現。但是,漸漸地,讀者會發現,撒旦其實追求自由,懷疑上帝的統治,挑戰上帝的權威。撒旦被閃電送入地獄後,他和其他叛逆的天使在火海中受盡苦難,依然表現出高昂的鬥誌。他說:“戰場上失敗有什麽可怕的?我不可征服的意誌,我報復的決心,我咬牙切齒的仇恨,我永不低頭的野心。”不屈不撓,堅持鬥爭,與上帝對立的撒旦,頗像革命時期的彌爾頓。因為彌爾頓和撒旦壹樣,都是挑戰權威的叛逆者,兩個叛逆者似乎都以失敗告終。作品中的撒旦是敢於反抗上帝權威和專制統治的叛逆者,也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者的象征。這首長詩還探討了英國革命失敗和人類不幸的原因。
《失樂園》在結構上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史詩傳統,描寫了天堂與地獄、混沌與人間的各種壯麗場景。比如描述天國戰爭時,撒旦發明了火藥,用了壹排槍,讓天兵天將心慌。這壹幕非常壯觀和奇特。詩詞中的典故包羅萬象,古今中外皆有。長詩寫得平淡無奇,簡潔的英語和古典的拉丁語結合,成就了壹種“莊嚴而崇高的風格”。《失樂園》高亢、渾厚、宏大、壯麗。它是17世紀英國詩歌的傑作,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宏大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