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代詩歌中的哲學

古代詩歌中的哲學

古代詩歌和哲學

1,東風不與周郎,銅雀臺深鎖二喬——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

2、日出江紅如火,春江綠如藍,齊飛落寞,秋水長天壹個樣——矛盾特別:壹個是江南春光明媚,壹個是秋江夜景。

3.山河無道疑,又有壹村——事物的前進與蹣跚相統壹。

4、問渠有多清,因為源頭有活水——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5.薛梅不會為了春天而投降,詩人的亭子會作出檢討。梅許遜的雪是白的,雪卻少了壹片梅香——在分析矛盾時,不僅要看它們的相似點,還要看它們各自的特點。

6,創作無情卻有情,每壹次寒冷都感覺春天。多彩的排列,只有當春雷的第壹聲——量的積累達到壹定程度,才會發生質變。

7.當烏雲開始下沈時,事件在他們面前投下陰影——聯系的觀點。

8.人有悲歡離合,月有沈浮。這件事是古老而難以完成的——矛盾的普遍性。

9.千帆在沈船邊,萬木春在病樹前——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10,不要聽老歌新歌,聽新楊柳枝——事物都在變化發展,不能因循守舊。

古詩詞與哲學2008-08-31 20:04古人無知識,少年老成。

紙上得來的東西很淺,妳永遠不知道自己必須要做。

(宋)陸路旅遊

這首詩揭示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原理。學習書本知識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把從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用理論指導實踐。

尋章摘抄壹句,蕭月掛玉弓作簾。

年年不見遼海。文章哭訴秋風在哪裏?

(唐)李賀

詩中嘲諷不切實際、華而不實的文章是沒有用的,說明實踐才是理解的目的。認識的根本目的是將理性認識運用於實踐,並指導實踐。那種不為實踐服務的認知是沒有意義的。

詩意的世界頹廢了千百年,戰士的靈魂在《中國魂》裏消失了。

(清)梁啟超

這首詩說明認知對實踐是反作用的。正確反映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可以促進事物的發展,反之則會阻礙事物的發展。

國家興亡,吳人為何怨史?

如果史推翻了吳國,誰會是越國的亡者?

(唐)羅隱

項總督之路荊棘滿布,奢雲雨只在恨臺。

吳王是當之無愧的亡國之君,而石未必能拿下第六宮。

(唐)陸桂蒙

檢驗玉的真偽也需要燒三天,七年後才能辨別木頭。

周公的日子怕流言蜚語,在王莽篡位之前對皇位畢恭畢敬。

石翔壹開始就死了,但誰知道他生活的真相。

(唐)故作輕松

這組詩包含了現象與本質關系的原理。任何事物都有其現象和本質,而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通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如果只停留在現象上,我們的認識就會很膚淺,很片面。前兩首歌表明,吳王夫差生性驕奢,註定亡國。將吳之死歸咎於或歸結於史的認識是片面和不公正的。第三首說明事物的現象可以分真假。不辨真假,就很難抓住事物的本質。

我聞到了池塘裏的魚的味道,但我不知道大海的深度。

聽說過桑葚姑娘,不知道華堂尹。

(唐)余本

這首詩表明,實踐是知識的源泉,知識受實踐的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