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現代詩歌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1.詩歌教學是提高學生審美情感的載體。
古人說“詩言誌,歌言誌”,意思是詩歌是人們抒發感情的產物。詩源於情,又止於情,有情才有詩。所以,人要懂詩,也要傾註自己獨特的感情。從存在主義理論出發,詩歌教學特別關註學生的體驗和感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從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中去閱讀、思考、獲得自己的感受,是壹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2.詩歌教學是提高學生綜合藝術的載體。
詩歌本身可以朗誦和歌唱。所以詩歌教學可以輔以音樂。如果讓學生在課堂上壹邊聽音樂,壹邊和詩人對話,思維就會活躍,感情就會投入。詩歌教學可以輔以繪畫。如唐代詩人、畫家王維,被評價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我們也可以在課堂上或課後安排學生用繪畫的形式來表達詩歌的內容,這也是極其有意義和有趣的。從多元智能理論來看,激發和培養學生各方面的潛能大有裨益。
3.詩歌教學是改善學生學習結構的載體。
新課程標準明確了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詩歌教學必須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教師在設計鄉愁教學時,必須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等。還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我覺得大致有三種方法可以選擇:壹是閱讀教學法,二是情境教學法,三是比較教學法。每種教學方法各有側重。朗讀教學從語言的味道入手,重在整體感知。情境教學從激發想象入手,重在情感培養。比較教學從異同分析入手,以詩歌鑒賞為重點。當然,三種方法可以有選擇地結合,這就要看老師的巧思了。
二,《鄉愁》比較教學實例
1,自比:能引導學生找出詩中相同位置的字、詞、句,並進行分類分析。用“美在謊言”這句話說出分析結果。然後總結出“郵票、票子、墳墓、海峽”是選擇的意象美,“小、窄、短、淺”的疊句和“鄉愁是……”的疊句體現了音樂的美,“這端、那端、外、內”以及類似的段落都充滿了韻律美,都是整齊優美的。量詞“梅、張、方、萬”、“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充滿了變化的美。
2.同類比較:引導學生從情感、結構、語言、意象、意境、寓意、文筆等方面比較兩首詩的異同,然後進行總結。
首先,從詩歌的意象來看,余光中的鄉愁選擇了四個典型意象來表達他的情感——“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不同的影像壹壹呼應著關註的對象。詩人借此來傳達逐漸凝重的感情,並逐漸流露出呼喚中國統壹的深遠意境。席慕蓉《鄉愁》中的意象是“清遠壹支笛”和“壹棵沒有年輪的樹”。詩人通過淒婉的笛聲表達了對故鄉無盡的思念,通過《壹棵沒有年輪的樹》表達了他的鄉愁情結。離開的時間越長,鄉愁之樹越長。兩首詩都用多重意象來表達思鄉之情,將離別後的失望和無盡的思念表達得淋漓盡致。
其次,兩首詩在形式上各有千秋。余光中的詩形式工整,具有建築美。全詩共四節,每節結構相同,字數相同,形式相同,使全句工整,結構緊湊和諧。開篇的“小時候,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裏,媽媽在那裏”在形式上設置了壹個模式,後面三段的句式都是壹樣的,這樣就形成了壹種重復的形式。在音節和節奏方面也有固定的格式,讀起來真的有調性和諧之美。席慕蓉的《鄉愁》雖不如余的詩形式工整勻稱,但也別有壹番滋味。第壹節只有兩句話,字數相同,形式工整,內容連貫。第二段第壹句較長,第三句中間壹句較長。全詩顯得參差不齊,錯落有致,避免了死板統壹的句式。
第三,語言風格也有自己的特點。石喻的詩歌語言樸實,充滿生活氣息,完全口語化,並經常使用疊字,讀來讓人感覺親切,給人壹種清新自然的愉悅感。全詩就像壹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在講述壹個侃侃的鄉愁故事。從小到大,越長越想家。石更註重語言。《清遠之笛》《隱隱約約的失望》優雅而富有詩意,配以辭書。甚至普通的表達也被詩人詩化了。《沒有年輪的樹》《有月亮的夜》都是從日常用語中提煉出來的俏皮話,讓人耳目壹新,給人壹種“似曾相識卻又不在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