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勇敢者的詩歌

勇敢者的詩歌

十萬士兵被剝去盔甲是不對的,但沒有壹個是男人。正確的詩句是十四萬人剝去盔甲,沒有壹個是男人!這首詩出自五代華銳夫人的《亡國詩》。

"原創"

關於國家滅亡的詩

作者:華銳夫人

王城上掛了旗,妾在宮中得知?

十四萬人被解除武裝,沒有壹個是男人!

“翻譯”

蜀後王樓上豎起白旗,我被堵在這荒無人煙的宮殿裏。妳從哪裏知道的?

十四萬軍士放下武器,壹起投降。這些人沒有壹個是真正保衛自己國家的人!

[註釋]

妾:華瑞夫人自稱。

解除武裝:解除武裝意味著投降。

僅此而已:壹個是“最好不要”。

"創建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寫作時間不詳。費(姓徐),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人,得後蜀主孟嘗君之福,拜貴妃,謚號華瑞夫人。她曾模仿王建寫了數百首宮體詩,受到當時人們的稱贊。舒夢平定後,他被流放到宋朝。宋太祖早就聽說了她的詩的名字,稱她為陳石。許朗誦了這首詩《亡國的原因》。

全詩賞析

這首詩的第壹句敘述了蜀國被宋朝攻陷的事實,第二句深化了詩歌,也表現了宮妃的內心活動和她對蜀國滅亡的看法。第三句專門講述了蜀國投降的慘狀,第四句用設問和諷刺的方式斥責蜀國的無能,還嘲諷了文武百官甘當俘虜的醜惡行徑,從而表現了公主的愛國之心和報國之誌。

這首詩直奔國家滅亡的故事:“國王的城市上升起了旗幟。”據史書記載,蜀國的君主和臣民都極其奢侈和放蕩。當宋軍被圍困時,孟嘗君感到無助和屈辱,投降了。詩中只說“垂降半旗”,措辭含蓄。接下來的語言只有三分,卻有很意味深長的意思,耐人尋味。

“我在宮裏學的”純屬口語,但意思很微妙。總的來說,有兩層意思:壹、歷代怨國亡的詩文,多持“女禍國亡”論,如怨妲己商亡,氏亡吳等。而這首詩就像是對“亡國女禍”的自我辯護。語言似輕嘆,但措詞略顯婉約,意味深長。其次,退壹步說,沒有“妃子”及時知道投降也無濟於事,壹個弱女子不可能有力挽狂瀾的力量。然而,畢竟“我了解到”雲韻也表達了壹種羞恥感,這與甘願做囚犯的“男孩”是不壹樣的。這為接下來的暴行留下了空間。

第三句照顧到了第壹句“豎旗”,描繪了蜀軍“十四萬人壹起繳械”的投降場景歷史表明,當時宋軍只有幾萬人,後蜀卻有“十四萬人”。以數倍於敵人的實力,即使面對強敵也沒有理由亡國。然而,壹向沈溺於享樂的舒夢卻毫無鬥誌,惶恐不安,最終上演了壹出許多人淪為寡婦的醜劇。“14萬人”沒有壹個殉國的人,他們沒有絲毫的陽剛之氣。當然,他們的語言有些誇張,但卻有力地寫出了壹個女人的恥辱和憤慨:恥辱在於不戰而死。

至此,作者的羞、怒、痛的情緒已經充分醞釀,於是爆發了壹句火辣的詛咒:“沒有壹個是男人!”“《再無》與《十四萬人》的對比,與前面《男人》與《妃子》的對比,可謂驚心動魄。”詩可以怨”其實不止是怨。這裏已經是“笑著罵著,什麽都成了文章”。

這首詩寫得很有激情,表現了亡國之痛,對那些冤枉國家的人的沈痛感情;更是個性十足,展現了壹個活潑有個性的女性形象。詩人罵女人是男人,更有力量,更有特色。就全詩而言,前三句委婉含蓄。雖然潑辣委婉,但也比不上那些不盲目暴露,缺乏情感的。

“作者簡介”

五代十國時期,有幾個叫華瑞夫人的女子,不僅容貌姣好,而且能詩善賦,多才多藝。他們的事跡大多散見於五代至宋代的各種史籍中。因為他們生活在同壹個時代,又都被稱為華瑞夫人,所以他們的身份和事跡還有很多疑點。有關花蕊夫人宮的詩傳世65,438+000余首,其中可靠的有90余首。其中壹卷詩集(《全唐詩》卷七九八)是孟的,但詩中有壹句“法源寺中元節也是管家的生日”。中元節是農歷七月十五,是王彥和孟嘗君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