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什麽是詩歌?

什麽是詩歌?

詩歌是基本的文學體裁之壹。《詩序》:“詩人,凡有誌向之處,心中有誌向,以詩言之。”詩和歌的區別在於詩主要是背的,歌主要是唱的。所謂詩要背其詞,歌要詠其聲。詩歌大多是為感情而寫的。詩歌是最普通的藝術之壹,它像陽光壹樣落在人類社會的每壹個角落。

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無法理解風、電、雷、雨等許多自然現象,所以都歸結於神靈。原始人類出於敬畏,對神靈載歌載舞,表達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等等。這就是詩歌的起源。

它起源於宗教。還有壹種形式,源於勞動。原始人壹邊勞動壹邊發出簡單而有節奏的叫聲,以此來忘記勞動帶來的暫時的痛苦和精神,協調行動。漸漸地,這種簡單而有節奏的吶喊,發展成了壹首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表達勞動者自身感受的詩歌。魯迅先生曾說:“詩是韻文,發生在勞動期間;小說是散文,從休息中發生。”所以我們說,詩歌是壹種普遍的藝術,是最古老的文藝樣式。

詩歌最本質的特征是抒情美。無論小說,散文,戲劇,最美的地方,都閃爍著詩歌的光環。所以,詩歌是文學中的文學。詩歌在藝術領域中無處不在,詩美是藝術美普遍因素的最高體現。詩的美也不時出現在非文藝領域,科學著作中的精致片段,甚至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狀態中,都散發著智慧和光彩,有詩的痕跡。

詩歌是壹種文學體裁,它按照壹定的音節、聲調和節奏的要求,用簡練的語言、豐富的情感和豐富的現象來表現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精神世界。在中國古代,不開心的叫詩,開心的就成了歌。

詩學是關於詩的,就像美學是關於美壹樣,很難有壹個公認的定義。如果妳問壹個詩人“詩是什麽”,就像妳問壹個美學家“美是什麽”,很難得到妳滿意的答案。詩歌很難定義,大概是因為“它太屬於精神世界了,太空靈了”[1],詩歌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當廣義和狹義的詩歌混在壹起,“什麽是詩歌”就變得更加復雜。海德格爾不滿意“把詩歸入文學”,不同意“詩必須在文學中找到它的存在形式”。這難免是壹種偏頗的理論。詩歌是壹種語言藝術,它當然屬於文學,文學包括詩歌、散文和小說。這有什麽疑問嗎?但是,這裏所謂的詩,只是狹義上的詩。還有壹種廣義的詩。廣義的詩歌不再屬於文學,不再是文學的壹個分支和壹部分。

當我們把廣義的詩歌和狹義的詩歌區分開來,就可以避免很多混亂,詩歌的定義就開始清晰了。

廣義的詩歌

廣義的詩歌是壹切藝術(包括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的總稱,是自然美、藝術美、生活美的代名詞,是人類觀察世界的壹種方式,是人類靈魂逃避現實後的壹種棲息方式。

狹義的詩歌

從巴比倫的英雄史詩《被遺忘的壹個》[6]開始,特別是中國的《詩經》和古希臘的荷馬史詩,狹義的詩歌被創造、傳播和欣賞了幾千年,在中國近代以前被視為正宗的文學樣式。

關於狹義的詩的定義,古今中外也是眾說紛紜。商務印書館1928年出版的楊洪烈《中國詩學大綱》,列舉了中國古今多達40種對詩歌的定義。美國詩人卡爾·桑德堡的《詩歌的定義(最初形式)》列出了38種[7]。事實上,歷代詩人和學者的定義絕對不止這些。《毛詩序》說:“詩人有誌氣之地。心中有誌氣,說話如詩。”嚴羽《滄浪詩話》說:“詩人詠其性情。”張順民在《詩畫百首》中說:“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姜夔《道士白石詩》認為“遵法即詩”。章太炎對曹聚仁白話詩的回答甚至認為:“廣義上,凡有韻者,為詩之流。..... "百家姓”當然,《醫方歌》也是。作品笨拙,詩人未必做,也未必稱之為非詩之流。”古希臘詩人西蒙尼戴德說:“詩是有聲的畫,畫是無聲的詩。”但丁的《箴言》說:“詩歌不過是用韻律和修辭寫成的虛構故事。”薄伽丘的《異教神靈譜系學》說:“詩歌來源於壹個古希臘詞Poetes,其含義是拉丁語中所謂的精致言語。”"詩歌是壹種實用的藝術,它源於上帝的思想."雪萊《關於詩歌的辯論》中說:“詩歌是最幸福、最善良的心靈中最幸福、最善良時刻的記錄。”華茲華斯在《抒情歌謠集》的序言中說:“詩歌是壹切知識的精華,是整個科學面貌的強烈表現。”柯勒律治說:“詩歌是最好的詞語的最好排列。”別林斯基《詩的分類與劃分》說:“詩是最高的藝術體裁。.....詩歌是用流利的人類語言表達的,它不僅僅是壹種聲音,更是壹幅畫面,壹個清晰明了的陳述概念。因此,詩歌包含了其他藝術的所有元素,仿佛其他藝術所擁有的壹切手段都付諸實踐。詩歌是藝術的全部,是藝術的壹切機構,它的網絡藝術的壹切指向,都清晰明確地包含了藝術的壹切差異”,艾略特的《詩歌的作用》說:“詩歌是生命意識的最高點,具有極大的生命力和對生命最敏銳的感覺。”

關於“詩是什麽”,各家各有獨到之處和精辟之處:強調詩是“誌向之所”、“吟詠性情”或“生命意識”,重在詩的內容;強調詩歌是“無形的畫”、“有聲的畫”或“音畫兼備”,註重詩歌的形象特征;強調詩歌是“法度”、“精致的言語”、“最好的文字最好的排列”,或者幹脆以韻為詩,註重詩歌的形式;強調詩歌源於上帝的心靈,壹切知識的精華,科學的面部表情和最高的藝術體裁,集中體現了詩歌的本質。即使盲人摸象,很多持己見的“盲人”的結論之和也離“全息影像”不遠[8]。

各種流行的“主義”詩學理論對詩歌也有自己的定義:

現實主義詩學認為詩歌是現實生活在詩人頭腦中的反映。只有現實生活才是詩歌和壹切藝術的源泉。詩人是生命的歌者,詩歌是生命的歌唱。

浪漫主義詩學認為,詩人是壹種愛,詩人心中的情感投射到世間,世間萬物都會詩意化。所以詩歌應該是詩人的自我表現,是詩人感情的直接表達,是詩人靈魂對理想世界的呼喚。

形式主義詩學認為詩歌只是壹種有意義的語言藝術形式。任何壹種“內容”只有經過“形式化”才能成為藝術。形式不會屈服於內容。詩人對美的追求往往是形式的獨立創造。形式的獨立品質意味著詩人擁有批判社會現實、開辟美好世界的獨立力量。在極端的形式主義詩學中,詩歌只是壹種語言工藝。

精神分析詩學認為寫詩如做夢,詩歌是詩人的“白日夢”。普通人做夢是因為人的本能欲望在社會道德和理性意識的壓制下得不到滿足,轉移到夢裏來發泄。詩人寫詩,是把自己在現實世界中無法滿足的本能情欲,轉移到幻想世界中去發泄。兩者的區別在於,詩歌有壹種用於審美的藝術形式,是壹種美化本能情欲的偽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情詩是男人炫耀自己的事情”的說法並不是純粹的嘲諷)。同時,將情欲轉移到藝術界也是本能情欲的壹種升華。兩者的相似之處在於,詩歌和做夢都是用形象思維代替邏輯思維的心智活動[9]。

各個流派對詩歌的定義各有側重,各有極端和深刻之處。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是何其芳的定義:“詩歌是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充滿想象和情感,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達,語言精煉,語氣和諧,節奏韻律分明。”[10]這應該說是當時流行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詩歌定義,包含了何其芳對詩歌形式美和格律美的重視。

20世紀80年代初,呂進對詩歌提出了更為簡潔的定義:“詩歌是歌唱生活中最高的語言藝術,它通常是詩人感情的直接書寫。”[11]這個定義既不同於何其芳對詩歌的定義,也不同於新先鋒派對詩歌的定義。

如果拋開壹切主義和流派,在純粹的技術層面上,用壹句話給詩歌下壹個簡明的定義,我在想,是否可以說詩歌是借助形象,用壹種帶有音樂感的語言來表達情感和美感的藝術。詩歌是藝術,詩歌是語言藝術,詩歌是表達感情的藝術,詩歌也可以是美的藝術,詩歌是通過意象表達的,詩歌的語言是音樂性的。樂感就是音樂性,包括節奏和韻律,這是詩歌語言區別於散文語言的重要特征。

意象是詩學中壹個極其重要的概念。詩歌作為語言藝術,壹般不直接用抽象的語言表達抽象的感情,而是借助形象來表達。什麽是圖像?簡單來說,意象就是融合了詩人主觀感受的客觀意象。比如寫情詩,詩人不僅會說“我好想妳!””“我好想妳!”“我對妳的愛永遠不會變!”“我活著總有壹天會想妳的!相反,我會用深情的形象來委婉地表達,如“春天的蠶到死都在織,每晚的蠟燭都會把燈芯抽幹”——我想妳就像壹只吐絲的蠶到死把我們分開!因為得不到妳的愛,我流淚了,就像燃燒的蠟燭。只要我的生命還活著,我的眼淚就不會停止!有著無盡情感的蠶和有著無盡淚水的蠟燭是詩中寄托情感的意象。

詩歌要表達的是詩人的主觀世界和詩人面對的客觀世界。在主觀世界方面,詩歌主要表現情與美,即詩人對世界和人生的情感體驗、思想認識和審美感受。客觀世界對詩歌的要求是敘事性和具象性,社會性和自然性。它看起來是什麽樣子,它所講述的是什麽,經常被作為圖像來傳達主觀感受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