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難在其中找到“陌生化”。下面從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倒裝句現象和難存現象兩個方面進行簡要的考察。壹、倒裝句現象倒裝句又稱“倒裝句”,是壹種將句子中各種成分的順序顛倒過來的語法現象。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詩人常常為了某種表達的需要而顛倒句中的語序,後來這逐漸演變成壹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如唐代詩人杜甫在《秋興八首》第八首中寫下名句:“香稻啄鸚粒,老鳳枝棲青樹”。乍壹看,這句話讀起來晦澀難懂。“香米”怎麽會啄“吳彼”的鱸魚?什麽是“鸚鵡顆粒”和“鳳凰枝”?其實這樣的句子在古詩中很常見。這是“壹只鸚鵡啄壹粒香米,壹只鳳凰棲息在老吳彼樹枝上”的顛倒。但為什麽杜甫不按正常語序寫,句子倒裝句後就成了名句?原來,這首詩是杜甫在回憶過去遊覽長安皮時寫的。他想表現的是,連剩下的香米粒都被鸚鵡吃掉了;即使綠枝蒼老,也是鳳凰棲居。經過倒置,杜甫模糊了“鸚鵡啄”和“鳳凰過晚年”,而把重點放在“香米”和“吳彼”上,只說明香米和吳彼不壹般,從而表現出當時那裏物產豐富,進而發出豪情不再的感覺。再比如,崔豪在《黃鶴樓》中寫“漢陽每樹成水清,鸚鵡洲壹窩香草”,也是難以理解的。其實這首詩正常的語序應該是“清川漢陽樹生動,鸚鵡螺島草茂盛”。這種寫法雖然通俗易懂,大家都能看懂,但是很有詩意。詩人只有改變語序,既突出了“清川傳神”“芳草萋萋”的視覺形象,又引出了詩人在對聯中模糊的鄉愁,使詩朗朗上口,令人驚喜。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在鷺宿》中王之渙的名句“妳卻把眼界放寬了三百裏”,其實是“我要窮千裏”的倒裝句;王維《山居秋夜》中的詩“竹語洗衣女歸,荷葉屈漁舟前”是“浣女歸竹,漁舟移蓮下”的倒裝句;辛棄疾的《西江月》?黃沙路晚上“天上七八顆星,山前二三分”正常語序應該是“天上七八顆星,山前二三分”;等壹下。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古典詩詞中經常使用的倒裝句,只需要改變壹些詞語的順序,就可以把簡單的語言變成富有詩意的句子,為全詩的光彩增添亮點。難道不是壹種“陌生化”嗎?
第二,救援難的現象。近體詩和古詩的本質區別在於層次和水平,近體詩有自己的層次和層次規則。
可見,現代詩歌雖然有壹套嚴格的平準規則,但詩人為了某種情感表達的需要,還是會打破這個規則,嘗試換壹種方式。對於嚴格遵守等級規則的普通詩人來說,這難道不能說是壹種“陌生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