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渾(活於844年前後),字“惠”、“忠惠”,原籍安州安陸,住潤州丹陽(今江蘇),故丹陽人。許六世孫,武侯國宰相。文宗大和六年(832),中進士,先後任當塗、太平令,免病。中老年時入禦史,因病告退,後又回到官位,在潤州被稱為丁毛寄。他的詩都是接近風格的,尤其是五七聲律,句法成熟穩重,語氣平仄獨特(三字句末語氣改為“平仄平”以示突變),稱為“丁卯體”,為後人所模仿。詩中常寫“水”,所以有“許渾千首詩皆濕”的諷刺。
《姑蘇懷古》,姑蘇,即姑蘇山,春秋時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山上開始築臺,至其子傅察稱姑蘇臺時完成,全長五裏。夫差曾經在平臺上準備了幾千個宮女,燒了長夜暢飲。後人常常通過吟誦姑蘇臺來表達對吳越爭霸歷史的感悟。這組詩是許渾航經蘇州,上臺吊古人時所作。由於缺乏史料記載,很難考證每首詩的創作時間。我們先來看《姑蘇懷古》第壹首:
其余宮闈已停,谷苗無限悲。沙漠中的麋鹿爭奪新草,空園中的貓頭鷹占據淺沙。
吳秀玉雨寒,楚江風急,帆多。可憐的國家壞了忠臣,死了,白波天天在東方出生。
第壹次聯合敘事上演了。開門見山,“故宮博物院院線”指的是姑蘇往事。下壹句,我看到了“粟苗”,“粟苗”就是“粟李”的意思。《詩經·黍李》序中說,周博士曾在故都太廟宮中任職,見總監滿黍,為推翻王朝而傷心,所以說他為此而傷心。“挽歌”的意思是分離的悲傷。這幅對聯以敘述開頭,再以情感結尾,用“悲”字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顓頊用傅筆寫姑蘇臺遺產區的場景,但有什麽寓意呢?藏起來。通過形容詞和動詞的精確而富於表現力的侮辱,將歷史痕跡的死壹般的寂靜和自然生命的生機結合在壹個有機的畫面中,形成了強烈的生與死的對比,生動地逼出了人們心中無情而自然的悲傷,暗示了作者悼念過去的心情。頸聯用比喻的方法表達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感受。“吳”和“楚”這兩個詞可以引起歷史聯想。國破家亡,浮萍被雨打,是壹種象征性的形象,可以看作是晚唐的政治現狀,意思是“雨欲來風滿樓”。看起來是這樣,但是很難告訴對方。
尾聯照顧頭,“忠臣”指的是伍子胥。據《史記》卷四十壹《越王十壹世家世》“三年,越王傅察,告其日夜拔兵,遂還嶽”。越王勾踐準備去避難,他采納了範蠡的計劃,派了壹個醫生到吳國假裝投降。”子胥提了壹個建議。句踐賢君,善良,良臣,若反國(必亂),”吳聽了,赦之愈,止戰而歸?" .吳王夫差相信了伯伯的讒言,強迫子胥自殺,並把他的屍體扔到河裏。後來越國果然打敗了吳國。”憐憫”是詩人對伍子胥悲慘命運的憐憫。這首詩讓整個意境空間充滿了憂傷和蒼涼,這種風格受到很多人的推崇。宋代詩人範說:“用物而不為物所壓倒,寫情而不為物所牽,繼李、杜之後,成為文人許渾。“可見許渾的七律在唐代詩人中占有很高的地位,這首詩也可以證明這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