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關於錫伯族

關於錫伯族

錫伯族人口近19萬。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新疆錫伯族人口4萬多(其中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2萬多),遼寧沈陽5萬左右。其余的主要居住在北部省份和全國各地。東北錫伯族喪失了自己的民族語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風俗習慣,而新疆察布查爾地區的錫伯族仍然保留著自己的語言文字、濃厚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並通過與兄弟民族的長期交流而豐富和發展了自己。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錫伯族屬於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的滿語支,與滿語十分接近。錫伯族同時使用漢語、維吾爾語和哈薩克語。錫伯語是民國36年(1947)在滿語基礎上改的,壹直沿用至今。

錫伯族生活在呼倫貝爾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他們西遷新疆察布查爾,現多居住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霍城、公劉等縣,散居在黑龍江省的沈陽、開原、易縣、北鎮、新民、豐城、扶余、內蒙古東部和嫩江流域。

錫伯族人喜歡騎馬射箭。因此,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他們能歌善舞,“Dhombre”是錫伯族特有的彈撥樂器。在祖國的西北、東北和內蒙古的部分地區,妳可以看到壹些擅長騎射的人。他們有時為賽馬比賽而躍馬揮鞭,有時為射箭比賽而拉弓搭箭,有時三五成群地摔跤,有時興致勃勃地練習幾次舉重...他們是錫伯族。

●國家歷史

1956年,包爾漢、馮家聲發表論文認為鮮卑果洛是壹種吉祥獸,相當於蒙古動物(驅),即壹種特殊的五爪虎。後來又說鮮卑果洛是飛馬。

16世紀以前,錫伯族先民世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倫貝爾草原。18世紀中葉,清政府從盛京(沈陽)等地招募1018錫伯官兵,連同家屬***3275人,由滿清官員率領,西遷新疆伊犁地區屯田,戍邊。今年農歷4月18日,西遷新疆的錫伯族人和留在東北的錫伯族人聚集在盛京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祭奠祖先,並聚餐告別。第二天早上,錫伯官兵和他們的家人告別了家鄉父老鄉親,踏上了西行的漫漫征途。經過壹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跋涉,我到達了新疆伊犁。現在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是他們的故居,那裏的錫伯族是他們的後裔。

古代神秘傳說:據錫伯族民間傳說,古代錫伯族始祖鮮卑在鮮卑山(今大興安嶺)迷了路,南遷時被困山中。後來有壹只神獸帶路到達山上,才來到南方的大澤(呼倫貝爾草原)。這種猛獸,像五爪虎,藍如貉,快如狗。錫伯族保持著祭祀“鮮卑獸”(瑞獸)的習俗。將繪好的動物形圖案掛在客廳的西墻或北墻上,久而久之就會成為錫伯族的象征圖案。

●生活習俗

早期的錫伯族以狩獵和捕魚為生。目前察布查爾地區的錫伯族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畜牧業比較發達。也有許多年輕人從事商業和手工業。我們國家的幹部壹直在增長,有各種各樣的專業人員,醫院和學校已經建立起來。

錫伯族主要吃米飯和面條,也吃奶茶、酥油、牛羊肉。服飾與滿族基本相同,隨著時代的變遷、地域的差異和民族間的相互影響而變化和不同。清代錫伯族男子服飾與滿族服飾相差無幾,長袍馬褂,左側開衩,圓頂,白襪,繡花鞋,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老太太春夏秋三季戴白頭巾,冬天戴棉帽,帽檐縫上海豹皮,稱為“昆秋帽”。女孩只有壹條長長的辮子從後背中間垂下來。結婚後,紮雙辮子,紮在頭上。清朝末年,服飾逐漸與漢族相同,只有伊犁的錫伯族婦女還保留著穿長袍的習慣。

錫伯族非常註重禮儀,但也有壹些禁忌。比如褲子、鞋子、襪子等。睡覺時脫下的不能放在高處;不能躺在炕上;木頭可以從衣服、被子、枕頭上跨過去;吃飯時不能坐在門檻上,也不能站著走。禁止敲打桌子和碗。媳婦不能和公公同桌吃飯,不能坐在壹起;給別人壹把刀把刀對準自己,把刀對準對方,忌吃狗肉,禁止同姓通婚。

錫伯族能歌善舞。我最喜歡的彈撥樂器叫“冬波爾”。彈的時候,我把琴抱在懷裏,用右手的手指去撥。音色類似冬不拉,用於獨奏、合奏、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錫伯族流行的演奏樂器,又名口琴、口簧、響哨。在錫伯語中,它被稱為“Maken”。演奏時,左手將弦放於唇間,右手撥動簧尖,以氣振展開。曲調壹般為即興,音域較窄,音色優美,是錫伯族兒童和婦女喜愛的樂器。

鮮卑獸——馬如牛,吻上有角,背上有長翅。是北方鮮卑等遊牧民族喜愛的裝飾。傳說東漢鮮卑人南遷時,帶領他們出了大興安嶺,平安到達大澤南部。因此成為鮮卑人崇拜的圖騰。錫伯族先民以此為標準繪制圖案。

●全國性節日

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是“敦拜紮昆節”,也叫“四月十八節”。它的起源是錫伯族歷史上的西遷。4月1764,18,沈陽等地的275名錫伯官兵及其親屬被朝廷派往新疆定居戍邊。經過壹年半的長途跋涉,我來到了伊犁河,建立了壹個新的家園。為了紀念這壹重大歷史事件,錫伯族同胞從四面八方聚集起來,趕廟會,唱山歌,舉行各種文體活動。4月18日是錫伯族人難忘的民族節日。農歷4月18日,人們會隆重地開展各種紀念活動,並把這壹天作為自己的傳統節日。在這壹天,錫伯族男女老少會穿上各自的服飾,聚在壹起,演奏“Dhombre”,奏“莫克調”,跳“貝倫”,舞蹈矯健,節奏明快。女生的“抖肩”和男生的“鴨步”惟妙惟肖,以此來表達對家鄉的向往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抹香節是錫伯族又壹個有趣而獨特的傳統節日。傳說每年農歷正月十六,“五谷之神”造訪大地,人們互相抹臉,以求祈求五谷不散黑穗病到人間,好讓麥子豐收,百姓平安。所以這壹天,人們起得很早,拿著晚上準備好的抹黑布(鍋底黑灰)或者毛氈,到街上等人來抹黑。忍不住的年輕人拉幫結派,挨家挨戶抹黑鬧事。遇到老人不要松手,而是要跪下來表示敬意,然後在老人的額頭上擦壹個小黑點,表示尊敬。尤其是女生,很少有人能逃過臉上被抹黑的命運。這時候女生也不怕,用同樣的手段往小夥子臉上抹黑。

●藝術和文化

繪畫藝術錫伯族人給人畫像是壹種習俗。錫伯族民間畫師技藝高超,畫像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此外,錫伯族還有畫薩滿圖、竈神、族譜圖等的傳統。?

刺繡藝術刺繡、貼花、剪紙是錫伯族婦女的優良傳統,尤其是刺繡,錫伯族婦女擅長。皮包是抽煙的錫伯族男人必備的物品之壹。傳統上,在壹對戀人中,女方要為戀人縫制壹個精致的荷包。錢包通常繡有美麗的圖案,如花朵、蝴蝶和小鳥。此外,錫伯族婦女用靈巧的雙手在門簾、枕套、枕芯、衣角、鞋面上繡出各種珍禽異獸、花草,顯示了她們的聰明和多才多藝。

●其他介紹

參考資料:

錫伯族簡介

《喬普集》中有壹段關於錫伯族的描述/汪曾祺:

伊犁河南岸是察布查爾。這是壹個錫伯族自治縣。錫伯族擅長射擊。在幹旱的年份,為了保衛邊境,他們從東北的呼倫貝爾遷到這裏。

來,駐軍卒壹千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和願意跟上來的親友,* * *五千人,在路上走了壹年多——三年,提前到達了。朝廷發的旅遊款是給領隊的全包。如果早到,領隊可以拿到壹定的白錢。壹路走來,這支隊伍生了300個孩子!

這是壹個多麽壯觀、浪漫而有人情味的團隊。五千人,壹個民族,男女老少,鍋碗瓢盆,全部家當,騎著馬,騎著駱駝,拉著馬車,拉著牛車,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告別了東北的大草原,奔向西北的戈壁。日落,晨霧,晨星,北鬥七星,帳篷,飲畜,露營。爐火、廚房的煙霧、茶和牛奶。唱歌,談論笑聲,從任何壹個帳篷或遮光罩傳來壹聲喊叫。“呱——”又壹個孩子出生了,壹個小錫伯族,壹個未來的戰士。

壹年多了。

三百個孩子。

錫伯族人驕傲。他們在這裏駐紮了200多年,從來沒有後退過壹步。沒有人越過邊境,也沒有人逃回東北。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

錫伯族人仍然擅長射擊,他們的隊員經常在各地舉行的射箭比賽中獲獎。

錫伯族人很聰明。他們通常會說幾種語言,除了錫伯語,他們還會說維吾爾語、哈薩克語和漢語。他們中的許多人仍然能認出古代的滿語。

翻譯整理故宮舊滿文檔案的人,有壹部分是從察布查爾調過來的。

壹個英雄的國度!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錫伯族保存和傳承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民間音樂文化,其中民歌是錫伯族傳統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數量有限,但卻深刻地反映了錫伯族西遷200多年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致可分為田野歌、生活習俗歌、兒歌和敘事歌。

田野歌曲。

錫伯族語又稱“街歌”,被稱為“塔萊舞春”。這是錫伯族最具特色的民歌,被廣大錫伯族認為是這個民族固有的民歌。它歌頌的對象包羅萬象,從天地到日月,從人類到動物。這類歌曲沒有固定的歌詞,大多是男女在節假日、家庭聚會或田間勞動時即興創作的。以其旋律發展手法、曲式結構、歌詞節奏為特色。幾乎全部由兩個不對稱的短語組成,下壹句的下半部分嚴格模仿五度(或四度);兩個樂句的終止,是由結以下升二三度到結來終止的,終止的五度模仿特別嚴格。

生活風俗歌

這類歌曲的音樂結構比田歌略大,出現壹些四樂句單段。它主要反映了錫伯族在喪葬、婚姻、勞動、娛樂、禮儀和信仰等方面的習俗。比如《葬禮》裏有《哭泣的科羅納》;在婚姻中,有關於婚姻的歌,有關於哭婚的歌,有關於勸婚的歌。臨產有《四季歌》;康樂有《刁揚歌》;禮儀有“尊老歌”;在信仰方面,有《Xi姚》這樣的歌曲。婚禮習俗歌裏壹般都有固定的歌詞。

兒歌

這些歌的曲調簡潔,多是為了教育孩子好好讀書,學唱字母,學射箭。是我們崇尚教育的優良傳統的體現。正是這壹傳統促使這個西遷時只有3000多人的民族,保留了自己的語言和傳統藝術,盡管它與其他民族共處了200多年。

敘事歌曲

敘事曲多為描寫1764年錫伯族西遷新疆歷史事件的歌曲。這與錫伯族所承擔的特殊歷史使命及其形成的特定生活內容有很大關系。總的來說,旋律極其簡練,比較完整的有五首:《喀什之歌》、《拉Xi仙圖》、《葉欽娜》、《高原格格》、《三國誌之歌》。《喀什噶爾之歌》描述了19年20世紀20年代,伊犁四營部分官兵奉命前往南疆鎮壓英俄策動的張格爾叛亂的歷史過程。《拉Xi縣圖》包含近千行,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口語化的特點增強了民間音樂的色彩。《葉欽娜》是壹首反映錫伯族漁獵生活的古老敘事曲。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詩的每壹句都以“葉欽娜”壹詞開頭,用“頂針”這壹修辭手法連接上下兩段。《海蘭格格》是給戀人的情歌,也叫情歌。“格格”是老錫伯族對女孩的好稱呼,也可以作為丈夫對妻子的昵稱。“藍海格格”的意思是“可憐的姐姐(或可憐的小姐)”。《三國誌之歌》取材於《三國演義》,在民間廣為流傳。它流傳了壹百多年,是漢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錫伯族民歌現存不多,但調式非常復雜。聲調有四聲、五聲、六聲、七聲等二十多種。其中有壹些罕見的特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