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壹些人》這首詩的作者寫作背景

《壹些人》這首詩的作者寫作背景

臧克家

中國現當代傑出詩人,著名作家、編輯,忠誠的愛國者,中國制片人黨的親密朋友,中國民主同盟會員,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屆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壹、二屆理事,第三屆理事、顧問,第四屆顧問。中國詩歌學會第六屆、第七屆名譽會員、會長、中國毛澤東詩歌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寫作學會名譽會長臧克家同誌,因病於2004年2月5日20時35分在京逝世,享年99歲。

臧克家同誌,筆名邵荃麟,何佳,1965年10月8日出生於山東諸城。他從小受祖父和父親的影響,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詩歌基礎。1923年夏天,考入山東省第壹師範。在此期間,我閱讀了大量新的文學作品,並開始寫新的詩歌。1925年首次在全國性刊物《語絲》發表作品,署名不多。1927年考入中央軍政學校武漢分校,參加北伐戰爭。1929年,青島民國日報首次發表新詩《森林晚寂》,署名柯佳。1930到1934我在國立青島大學(後改為國立山東大學)學習期間,得到聞壹多先生和王統照先生的熱情教導和悉心幫助。他的《流民》、《老馬》等詩歌,用簡潔的詩句描述了舊中國農民的悲慘生活。長詩《邪惡的黑手》揭露了帝國主義的邪惡和虛偽。這些詩歌是他早期詩歌的代表作,成為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經典。1933年出版第壹本詩集《烙印》,受到聞壹多、茅盾等前輩的好評。次年,詩集《邪惡的黑手》問世,在詩壇壹舉成名。1934年至1937年,任教於山東省臨清中學,出版詩集《運河》和長詩《自己的肖像》,創作散文集《隨想錄》。1936參加中國作家藝術家協會。

抗日戰爭爆發後,臧克家同誌把自己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壹起,積極參加抗日愛國活動。65438年至0938年,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當選襄陽、宜昌分會主任。1938年夏至1941年初,在第五戰區抗日青年團宣傳部任指導員,司令部秘書,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戰時文化工作團團長,30軍成員。他滿懷強烈的愛國熱情,冒著敵人轟炸的危險。他到臺兒莊前線采訪,寫了長篇報告文學《津浦北線熱血故事》。他率領第五戰區戰時文化工作團深入河南、湖北、安徽農村和大別山開展抗日文學宣傳創作活動。他不顧個人安危,組織“文藝工作者參軍”;他冒著生命危險奔赴綏棗前線從事抗日救國的文化宣傳工作,曾參加綏棗戰役。在此期間,臧克家同誌創作出版了《參軍》、《淮河上歌唱》等詩歌和散文集《與棗同行》,熱情謳歌了抗日軍民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和抗敵英雄事跡。1941年秋,任31軍參議會議員、三壹出版社副社長兼代理社長,準備出版進步刊物《迪達·文聰》,創刊後被當局查禁。1942年7月,他憤然辭職,冒著酷暑從河南葉縣徒步到重慶。1943年4月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第五屆年會上當選為候補理事。同年夏,任救濟委員會專員,負責編輯《困難兒童教育》雜誌,至1945秋。在此期間,他創作並出版了長詩《古樹花》、回憶錄《我的詩意人生》和詩集《大地之歌》、《十年詩選》等。

解放戰爭時期,臧克家同誌參加了“停戰議和”等許多進步活動。在重慶,他應邀參加了毛澤東同誌在其張治中寓所召開的文化界人士座談會。在上海,他編輯了《星河》、《學詩》、《創作詩》、《文訊》等《華僑之聲》文學副刊,團結了壹大批進步作家。他憤怒於政治的黑暗腐敗,創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和政治諷刺詩,出版了《嬰兒》、《零度人生》、《冬天》等詩歌,影響廣泛。1948 65438+2月,由於上海白色恐怖嚴重,他被迫潛到香港。

1949年3月,在中央黨組織的安排下,臧克家同誌來到北平。5月,他在《人民日報》發表組詩《所見所聞所想》,表達了他到達解放區後的喜悅之情。後歷任華北大學文學藝術學院文學創作研究室研究員、出版總署和人民出版社編輯、《新華月刊》編輯、《新華月刊》文學專欄編輯。1949年7月,參加中華全國作家藝術家第壹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華全國作家協會會員。1951 6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NLD中央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

1956年,臧克家同誌被調到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從1957到1965,任《詩歌》雜誌主編。經過他的接觸,《詩刊》創刊號首次刊登了毛澤東的18首詩,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此期間,他致力於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學的組織領導工作,在《詩刊》的出版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繁榮詩歌創作和加強詩歌隊伍建設方面成績顯著。同時,滿懷對祖國、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孜孜不倦,勤於創造。他以壹個激情四射、多產的詩人活躍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國詩壇,迎來了他創作的又壹個高峰。先後出版詩集《臧克家詩選》、《凱旋》和長詩《李大釗》。其中,《壹些人——紀念魯迅的情懷》、《毛主席對黃河微笑》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1957年與周合著《毛主席詩詞解讀》,對詩詞的傳播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臧克家同誌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被迫停止文學創作和社會活動,被送到湖北鹹寧的“五七幹校”。1972回京。1976年6月,《詩刊》復刊,臧克家同誌任顧問兼編委。

粉碎“四人幫”後,70多歲的臧克家同誌充滿了文學思想,迎來了創作的春天。他對社會主義新時期唱出了由衷的贊歌,發表了《憶襄陽》、《紅塵中落》、《臧克家舊體詩》等詩歌。散文集如《懷仁濟》、《詩與人生》;《學詩隨想》、《柯佳論詩》、《臧克家古典詩歌鑒賞》等散文集。凝聚了他壹生汗水和心血的12卷本《臧克家全集》也於5438年6月+2002年2月出版。

臧克家同誌的作品多次獲獎,並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1988年4月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文學期刊編輯榮譽獎;1990年8月,由他主編的《毛澤東詩詞鑒賞》獲國家圖書“金鑰匙”獎,第五屆中國圖書獎壹等獎。1991 10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5438年6月+2000年10月,榮獲首屆“廈新杯”。中國詩人獎”終身成就獎;同年6月165438+10月獲得國際炎黃文化研究會首屆龍文化金獎終身成就獎。2002年6月5日至10月,被世界詩人大會和世界藝術文化學會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同年65438+2月獲第七屆國際詩人筆會頒發的“中國當代詩魂”金獎。5438年6月+2003年2月,《臧克家全集》獲得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

臧克家同誌熱愛黨、人民、社會主義,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他7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他都以極大的熱情關心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文學發展,熱情謳歌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用短詩長詩、新詩舊詩、雜文雜文、評論書信、小說雜感,他積極倡導作家深入生活,反映時代,大力倡導題材風格多樣化和藝術探索創新。他堅持“二選壹”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的方針,團結關心中老年詩人,熱情培養青年詩人。他見證了中國新詩從誕生到發展的整個歷史,為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臧克家同誌的壹生,是不懈追求光明的壹生,是自覺表達時代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壹生,是勤於寫作、嘔心瀝血、不斷攀登藝術高峰的壹生。他思維敏銳,愛恨分明,善良正直,樂觀豁達,作風正派,作風樸實,平易近人,豁達開朗,生活節儉,嚴於律己。他把壹生的精力和心血無私地獻給了黨和人民的文學事業。

臧克家同誌的逝世,使中國失去了壹位文學大師,壹顆當代詩壇的明珠,壹位受人尊敬和愛戴的老師。我們將永遠向他學習,懷念他。

臧克家的名詩《有些人》是壹首能讓所有人難忘的好詩。這首歌寫於1949年11月1日,是為了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寫的。感覺從何而來?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壹個月。壹方面,“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已經被人民推翻;另壹方面,從舊中國進入新中國的各類人,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舊社會的階級和意識形態的烙印。魯迅式的“有些人”很多,但反面的“有些人”也很多。詩人面對現實,回憶魯迅生前和死後的社會狀況,動情地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既反映了生活的真實,又表現了詩人的思想傾向。因此,它是壹首真實性和傾向性相統壹的抒情詩。

詩的第壹節指出當今世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人:壹種是“生如死”,壹種是“雖死猶活”。“雖死猶活”的人,自然是指當時紀念的魯迅,是對“不朽”的魯迅的致敬;但作為壹個典型形象,它並不是單指魯迅,還隱含著許多與魯迅具有相同品質的人。至於“生不如死”作為反面的人,當然是指壞人。這首四行詩,兩句話,是全詩的總帽子,統領全篇。雖然淺顯易懂,但容量大,概括性強,發人深省。

接下來的三段(詩的第二、三、四段)分別從形象、思想、感悟三個方面比較了生不如死的人和死而無憾的人。從形象上看,“騎在人民頭上”的人,雖然趾高氣揚,自稱“偉大”,但其實無足輕重;而“為人民服務如牛馬”的人,雖然俯下身,不起眼,卻很偉大。這四行詩源自魯迅自嘲中的“冷眼看千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詩。詩人發展了魯迅的思想和詩歌,意象的對立更加突出和鮮明。從思想上來說,“生不如死”的人總想“永垂不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頭上”,給自己立個碑。而那些“死後還活著”的人,甘願做無名的野草。他們討厭雜草作為裝飾品的“地面”,總是等著地下火山爆發,把“地面”上的雜草和樹木全部燒掉,直到“不腐”為止,大家壹起死。這壹段是根據魯迅的《野草銘》“我愛野草,但我討厭用野草裝飾的地面。火往地下跑,沖;熔巖壹旦噴出,會燒掉所有的雜草,甚至樹木,所以它是不腐的。魯迅寫《野草》和《野草的銘》時,正處於“仿徨”時期。他曾坦白承認當時沒有找到革命的道路,但他痛恨反動派騎在人民頭上不* * *,從而表現出徹底犧牲的精神。最後,從情操的角度來說,那些“生不如死”“他活著別人也活不了”的人,是非常卑鄙醜陋的。而那些“盡管死也要活下去”、“他活著是為了大多數人活得更好”的人,都是很高尚很美好的。

這首詩的第二、第三和第四節是緊接在第壹節之後構思的。詩人不為歌頌魯迅而歌頌魯迅,但同時也歌頌與魯迅有同樣品質的人,譴責那些自詡比人民“偉大”、想為自己立碑不讓別人活的人。這樣的對比,比單純謳歌魯迅更能顯示出詩歌思想的廣度和深度。

在後三節(第五、第六和第七節)中,詩人抓住了第壹節中提到的兩種人與群眾的關系,指出了他們不同的命運、不同的影響和不同的結局,即他們不同的未來。這三節是第二、三、四節的邏輯發展。第五節仍然集中在相反的形象。那些“騎在人民頭上”自稱“偉大”的人,最終會被人民推翻,從高處墜落,不僅無足輕重,還會從地球上消失;至於那些“為人民工作”的人,他們總是以“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光輝形象被人民銘記。第六節是寫兩種不同的主觀想法,得到兩種不同的客觀效果:那些想為自己立碑的人,他們的名字比屍體更早腐爛;而那些“寧願做野草”的人則是“野火不會吞噬它們,它們會在春風中重新長高”。雜草年年長,年年總被百姓惦記。魯迅如此,和魯迅壹樣素質的人也是如此。最後壹節寫的是不同的感悟,不同的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又不是不報。還不是時候。那些“他活著就活不下去的人”永遠不會有好下場。只要時機壹到,他們的命運大家都看得到。至於那些“為大多數人過得更好”的人,人民會把他捧得很高。魯迅就是這類人的代表。

詩歌的主題壹直被認為是對魯迅崇高品質的歌頌或贊美,這當然是好的。但是,通過仔細的分析和深入的了解,僅僅贊美魯迅是不夠的。很多分析說,詩的主題只是歌頌魯迅,這可能是因為忽略了副標題“懷念魯迅的感覺”,詩尾“1949 165438+10月65438在北京”和詩尾“有些人”。作者寫這首詩不是作為當年10月19日魯迅的即興作品,而是在參加魯迅逝世十三周年紀念活動之後。如果是專門為魯迅寫的,上面的主題當然無可非議。但作者明確說是“紀念魯迅”,每壹節都沒有點出魯迅,而是以“某些人”開頭,自然不僅僅是對魯迅的謳歌。所以這首詩其實是為了紀念魯迅,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只有這樣理解主題,才能概括全詩的內容,挖掘其廣度和深度。這是詩人審美理想在詩歌創作中的具體體現。不管詩人自己是否意識到這壹點。他創造的反面形象揭示了這壹點。也說明詩人在兩種人的比較中始終只暗示了魯迅,而沒有指出魯迅。如果只是說這首詩歌頌了魯迅,那就大大降低了這首詩的容量——它的廣度和深度。

這首詩的意境看似平常,實則也奇。詩人既然帶著感情工作,就從美感出發。然而,什麽是真,什麽是善,什麽是美,什麽是假,什麽是醜。詩人不貼標簽,不喊口號,只從自己對世界的深切感受出發,用通俗、親切、生動的語言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的來說,這首詩的分析說詩人運用了對比或對照的藝術技巧,這當然是對的。的確,這首詩的每壹節都使用了對比,比較真、美、善、假、醜、壞。但詩人的對比並不局限於某壹首詩,而是貫穿於整體,詩人通過“擺事實”來安排對比。所謂“流傳”,就是傳統的說法“福”。《有些人》的作者使用對比只是為了“傳播善惡”。詩人布置了三種對比:第壹種對比,第壹節詩中的將軍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的對比,主導了全詩。第二種對比主要是形象與形象的鬥爭過程。第三種對比主要是在歷史形勢和時代潮流的鼓動下,兩個形象的結局和不同結果的對比。正是這三種對比,詩人鋪陳出來,成為壹首工整而又錯綜復雜的抒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