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詩、歌、散文的原文及賞析,世界上的太陽、月亮、光

詩、歌、散文的原文及賞析,世界上的太陽、月亮、光

詩、歌、散文的原文及賞析,世界上的太陽、月亮、光

王梵誌

日月明人間,普照眾生。

妳騎著馬,卑微的人背負著重擔。

富者為祖,窮者貪生。

貧富有別,業障自迎。

文強立功,自食其榮。

智者上天堂,愚者下深坑。

這首詩最早見於敦煌寫本《王梵誌詩集》(博3211)。它是王梵誌的代表作之壹,以平實質樸的語言,生動對比的表現手法,通過對世間貧富不均的客觀描寫,表達了石認為富貴是前世善惡的結果的思想。

前兩句是“日月明人間,眾生明。”在景物描寫中隱含著佛教的天人合壹思想。自然界的太陽和月亮雖然又圓又圓,但它們明亮明亮的光芒永遠照耀著萬物和壹切眾生。所有因親情和虛假而生的人或事,也能分享上帝賜予的溫暖和光明,是如此的公平合理。詩人以壹種壹切都被錯過,壹切都是平等的自然現象,為講述世間不平等的社會現實做了有力的鋪墊,言簡意賅,字字鏗鏘。

中間八句,用對比的方式寫貧富不均的情況。貴人不愁吃穿,有車馬出入,卑賤人卻要挑著擔子在生活中奔波,苦於辛苦。這和敦煌歌[12點]裏說的壹樣:“富人睡在醉夢中,窮人已化為塵土。”有類似的結果,都是揭露封建時代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和人情,對現實進行批判。但詩人也認為,貧富的產生並不是由於社會財富分配不公造成的等級差別,而是由前世的吉兇註定的。“富者為祖,窮者貪生。”“前驅種子”是指種子粒結出果實,比喻佛陀的因緣論。比如佛教四大天王經上說:“善惡如五谷,隨其種,隨其果。”“貪”,佛經認為前世的貪是後世貧窮的原因。所以詩人認為,在前世,妳可以在今生享受富貴榮華,而在前世,妳貪婪罪惡,今生就會變得貧窮悲慘。這種根本的貧富差距,是誰也改變不了的輪回報應。所以,身體好的時候,不愁吃穿,多做善事,積功德,修來世。這裏用佛經中的善惡概念來解釋貧富不均,難免陷入佛教報應論的泥坑。其實這和傳統文化中所謂的“善之家”有關,必有余慶;房子不好會有更多災難的說法也有壹定的相似性。在詩人看來,“今日亦苦,來日必富”(卷三);“文強努力培養幸福,不在百年”(卷五)。凡佛教徒,只要能忍受今生今世的苦、耗、貧,不失時機地行善贖罪,自然會有來世的財富,從而表現出全詩宣揚石因果報應的思想傾向。

詩的最後兩句“智者上天堂,愚者下深坑”。“天堂”和“坑”是天堂和地獄的通俗說法。有智慧的人,能因緣際會,大有作為,死後自然上天堂,求正果;而貪行惡而不修行善的愚人,死後會“入深坑”,沈入地獄。詩人試圖通過天堂與地獄的強烈對比,達到“勸懲善”(王梵誌詩集原序)的目的。但如何才能改變死後入獄的命運呢?他認為,只有遵循佛教戒律,不殺生,不奸淫,不偷盜,尊三寶,樂善好施,多造功德,也就是說,壹個人只要能“作惡,必常棄之,好事反之。”堅持求妙法,就見如來》(卷四)。十念成就,佛化己為君子”(卷五)。它的靈魂也能像智者壹樣“上天”,自然被迎入西天。由於詩中功德的過分誇張,天堂地獄的觀念只能起到勸人行善積德的作用,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來世,從而使揭露“貴人騎馬,低賤人負重”的批判現實力量頓時蒼白,這也是宗教詩蒼白無力的地方。

這首詩雖然包含了不平等中的平等,但描寫今生與來世的不平等才是詩人的真正目的。詩中既沒有優美的意境,也沒有華麗的文采,更沒有抒情景物和色彩斑斕的物象的藝術刻畫。但從設計文章和敘事方法來看,仍具有脈絡清晰、層次深入的特點,壹步步揭示功德和天堂地獄的細節,充分展示了詩人駕馭語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