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慶四年十二月,元稹將白居易的詩編成五十卷,定名為《白長慶集》。元稹自己的文集也是以《元氏縣長青集》為題。《長慶》雖然只有四年,在袁、白創作中只是壹個短暫的階段,但作者本人認同《新唐書·藝文誌》記載為《白氏長慶集》和《元氏縣長慶集》共75卷。宋人目錄流傳至今,如晁的《讀錄》、陳的《解支齋錄》等。又稱《白長慶集》和《元氏長慶集》。可見,在宋代,元稹、白居易的詩文都被稱為“長慶集”,當時人們習慣這樣稱呼自己的集。可以推斷,“長青體”是白元體的別稱。明末清初,吳學習長慶體,結合初唐四傑的語言風格,將長慶體敘事詩改造為著名的梅村體。梅村體是長青體的繼承和發展。它的優點在於遣詞造句、用韻極佳,缺點在於用典過多。長慶體和梅村體是中國文人敘事詩的兩種重要類型。
“梅村體”詩基本可分為四部分:壹是戰爭悲劇,如臨江參軍、雁門太守行、嵩山喪等。二是政治悲劇,如登廟、讀史誤區、西遊記等。三是宮廷悲劇,如《永和宮詞》、《小石清門曲》、《洛陽行》等。四是藝術家與平民的系列,如《兩次楚遊》、《聽壹個女道士彈琴》、《與壹個老妓女走在淮河》、《捉船》等。吳梅村在創作中表現悲劇場景的方式停留在將人與物聯系起來的方式上,但他對場景的選擇顯示了他獨到的匠心。典型場景以親身經歷浮現在讀者眼前,讀者可以在個體的原生態故事中窺見歷史的普遍真相。
通過吳梅村詩歌中對個體命運的描寫,既能填補歷史的空白,又能以小見大,追求個體抒情之外的某壹特殊事件在歷史中反映的意義,這是吳詩的普遍特點。其中,戰爭悲劇詩和政治悲劇詩通常采用在歷史敘事中突出人物悲劇命運的方法,而在宮廷悲劇詩和藝術家的平民悲劇詩中,則用詩中人物的悲劇命運來蘊含歷史沈思。前者,詩人註重歷史事件的描寫,史家有明確的褒貶方法;後者側重於詩中人物的哀嘆,詩的抒情特征更強。雖然詩人在不同的題材和手法上各有側重,但在詩史思維方式上把握對象,依托時代契機,不能不說是詩史同源的文化相遇。繼承了史家“以人記事”的傳統,又自然地結合了詩美藝術中“以個體為普遍”的要求,所謂“詩人眼光好,善於選題”,不能不說是壹種詩史同源的文化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