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從舞蹈的起源和發展來看,舞蹈是音樂的源泉。
據史料記載,人類在還沒有產生語言的時候,就會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會用動作形象來傳達和交流壹些信息。因此,舞蹈成為他們傳授勞動生產、練習戰鬥技能、鍛煉身體,甚至尋找配偶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手段。美學家柏拉圖說:“在人類語言表達還不是很發達的時候,舞蹈是壹種用手勢說話的藝術。”那麽,可以推斷,舞蹈應該早於音樂產生。由於人的直立行走,為了便於完成人類最初級的交流,就有了舞蹈出現的基本條件。因此,舞蹈可以看作是人類最早的文化藝術的標誌,這也體現了“跳舞的沖動幾乎與人類同時發生”的科學論證。原始社會的原始舞蹈最初是以人體動作計時,現在這類遺跡在民間舞蹈中仍很常見,如西班牙踢踏舞、俄羅斯舞蹈等。直到現在,福建泉州的人們在元宵節時都要跳“拍胸舞”。男人赤膊赤腳,頭上綁著草繩,用手拍著胸、腋窩、膝蓋、大腿。他們蹲下又跳起來,極其熱烈,節奏明快,舞蹈粗獷。當他們向人們展示壹種極其古老的舞蹈時,還會綁上某種能及時發出聲音的東西來伴奏。這裏也有遺跡可尋。比如南美的印第安人,跳傳統舞蹈的時候,會戴壹個可以在腳上晃動的豆莢,或者拿著壹個椰子做的風琴(現在被做成交響樂團用的沙球)。南斯拉夫民間的“啞舞”也是用戴在手腳上的飾品來晃動來協調舞步,而印度的舞蹈則是綁上腳鈴來打拍子,可以說是這種原始方式的高度發展。最初的舞蹈後來有了真正的伴奏,即有節奏地敲打石頭和木頭來伴奏舞蹈。中國古書說“百獸齊舞”(《史記·堯典》)生動地再現了敲打敲打石器的情景,造成節奏不均勻,並伴隨著動物的舞蹈。這種原始音樂只有節奏,沒有旋律。美國現代美學家蘇珊·蘭格在她的《藝術問題》壹書中有壹段話:“在傑出的音樂歷史學家和舞蹈家卡爾特·薩哈斯所寫的《世界舞蹈史》中,有壹個事實是人們非常不解的:舞蹈作為壹種高級藝術,在歷史的早期就已經發展起來了。在文明初期,它達到了其他文理無法比擬的完美程度。當時人們過著野蠻的社會生活,人們創造的雕塑和建築還極其原始。這個時期沒有出現詩歌,但卻創造了壹種高難度的完美舞蹈藝術,讓所有人類學家都大吃壹驚!如果這壹時期他們創作的音樂脫離了這種舞蹈,那聽起來沒什麽,只有有了這種舞蹈,這種音樂才是美的。”可見,音樂來源於舞蹈的跳動,舞蹈是音樂的源泉。
第二,從音樂和歷史發展來看,音樂已經成為舞蹈的靈魂。
隨著時間的演繹和舞蹈事業的發展,音樂從單調到豐富多彩的舞蹈伴奏,最終擺脫從屬地位,獨立發展。有了它,可以烘托舞蹈氛圍,舞者可以借助音樂對舞蹈有更多的感受。所以當音樂高度發展的時候,它又回來支持舞蹈,讓舞蹈更加抒情和抽象。如入選“20世紀經典舞蹈作品”的舞蹈《龍亭》,表現了壹對青年男女送別戀人悲傷的告別和含淚的愛情二人轉,體現了“兩情若久,朝夕相處”的愛情主題。但這首舞曲選用了民間音樂家華·(音)的二胡協奏曲《二泉映月》,表現了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內心獨白:“月色雖明,世界卻暗;泉水雖甜,人間苦;水面雖平,天下不平。這首歌充滿了憂郁和怨恨的情緒和壹個紳士不屈不撓的氣度[3]。欣賞完舞蹈,我們覺得在阿炳二胡協奏曲《二泉映月》的伴奏下,妳會被《夫妻》(舞者)塑造的人物交織著真摯的愛情與離別的場景故事所感染。《二泉映月》的音樂之所以能成為這部舞蹈作品的合成部分,就在於音樂形象滲透到舞蹈形象中,使舞蹈形象與音樂形象巧妙融合。當代舞蹈家吳曉邦認為:“任何舞蹈都必須通過音樂以其藝術形象表現出來,這樣它的‘意義’才能得到充分的表達。“他公開聲稱他從《義勇軍進行曲》中獲得了壹幅舞蹈圖像。他還指出:“至於壹段無伴奏的舞蹈,既然沒有聲音,那麽它也有壹種從無聲到有節奏的運動,會讓人覺得無聲勝有聲[4]。”這深刻地指出了舞蹈與音樂的密切關系。雖然舞蹈在時間上應該早於音樂,但實際上,兩者相輔相成、相互映襯的事實,使其成為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比如,有的舞蹈演員為了強調舞蹈藝術的獨立性,在沒有音樂伴奏的情況下潛心創作作品,但不用音樂伴奏,仍然用腳鈴、手鈴配合肢體動作發出有節奏的聲音。從廣義上講,這種有節奏的聲音是音樂的基本要素。中國舞蹈家王等人編導的表現張誌新烈士在獄中鬥爭生活的舞蹈《無聲的歌》[5],是壹部沒有音樂伴奏,但配有風聲、水聲、鐐銬、鞭笞等音響效果的舞蹈作品。其實這種聲音本身就屬於廣義的音樂,因為它有節奏,有韻律,有音高,有音色。可見,隨著時間的發展,舞蹈和音樂已經無法割裂,音樂已經成為舞蹈不可或缺的靈魂。當然,跳舞不僅僅是服從音樂。首先,舞蹈要選擇音樂,因為不是所有的音樂都適合舞蹈。其次,如果是專門為所考慮的具體舞蹈作品創作音樂,就必須服從編導提出的要求。此外,編導還可以在編舞時要求修改音樂。
第三,從具體的藝術實踐來看,舞蹈與音樂呈現出相互融合的趨勢。
舞蹈和音樂都有節奏,這是它們結合的自然基礎。原始舞蹈壹開始就與音樂結合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節奏。節奏是舞蹈藝術的基本要素。雖然舞蹈是人體動作的藝術,但並不是生活中的所有動作都能成為舞蹈動作。只有那些經過提煉加工成有規律、有節奏的動作,才能構成舞蹈動作,具有表達作品思想內容的特殊藝術功能。正是因為節奏的形成是以人的意誌和感情為基礎的,舞蹈中人體動作的起伏和動作線條的流暢曲折,才能以其感人的節奏吸引人們的註意力,把它的感情傳遞給觀眾,引起觀眾的* * *聲,引導他們參與藝術審美活動。可見,節奏是提煉和組織生活作為藝術動作的基礎,節奏是結構舞蹈動作的紐帶,也是舞蹈作品整體布局的貫穿線。
“音樂也是如此。節奏和節拍也是音樂整體的骨架。”在舞蹈作品中,舞蹈形象在音樂節奏的配合下,通過力度、速度和能量,深刻而細致地反映了人物的情緒波動。因此,節奏是人體動作與音樂旋律結合的天然基礎。從更深的意義上說,人的節奏運動自然需要音樂配合,所以歷代各種有節奏的集體勞動都有勞動歌。當然,能和舞蹈結合的不是任何音樂,而是節奏鮮明的音樂。音樂本來就容易和其他藝術結合,比如戲劇、電影、詩歌等。,但舞蹈是最容易的,必須結合在壹起,原因是它們的節奏相同。
其次,抒情。音樂和舞蹈都擅長抒情,這使它們在藝術作品中深刻而微妙地體現了人類的各種情緒和情感,當然,它們不像文學那樣容易解釋事物的原因和生活的復雜細節,它們在抒情方面的專長是文學作品所不能替代的,這使它們在人們創造性的藝術活動中與文學並列,成為任何壹個民族、任何壹個歷史時代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舞蹈通過高度精煉的人體動作塑造藝術形象,舞蹈形象的塑造也來源於生活和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與音樂不同的是,舞蹈直接將藝術形象以直觀的方式呈現給觀眾,讓觀眾通過對形象的直觀感知,喚起自己的情緒激動和思維活動。
音樂和舞蹈,當它們獨立存在時,各自用自己的藝術手段發揮自己的社會作用。當各自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使得有必要相互結合產生新的藝術形式時,音樂與舞蹈的密切配合,相得益彰,塑造完美的藝術形象就顯得非常重要。在芭蕾和舞蹈中,音樂和舞蹈有著同樣的目的和任務,塑造同樣的藝術形象。壹般情況下,舞蹈形象的鮮明和感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音樂對人物思想感情的描寫。舞蹈和音樂的結合形成了壹門完整的舞蹈藝術,舞蹈的動作和姿態是世間萬物中最美最動人的。與最美最美的聲音即音樂藝術相結合,會給人帶來美妙的藝術享受。
比如現代舞《解放軍哈達》的作曲過程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導演首先確定了“歌頌軍民魚水之歡”的主題,然後通過“希望小學”這壹大眾化主題的構建,選擇了藏族的“鍋村”和“黑仔”作為主要的動作素材,塑造了壹個藏族女孩和壹群解放軍戰士的形象。從主要動作形象的設計來看。導演在作品中突出“情感”,無疑是典型的創新。但是,僅僅用肢體語言來突出這種新思想往往是不夠的,還需要優美而富有情感的音樂的配合。作曲家根據編導提供的素材和內容創作音樂。比如:“1.3.2.1.6 | 5-|-”這種帶有藏族黑仔風格的主題音樂貫穿了舞蹈的始終。這首主題音樂壹會兒柔若止水,表現了藏族姑娘為解放軍端茶倒水、獻哈達、愛親人的人物形象。同時,它是強大的,顯示。看似簡單的音樂,因為不斷的重現,讓觀眾體會到了藏漢軍民間魚水情的主題,所以音樂形象更加飽滿,舞蹈形象更加動人。這部作品之所以備受推崇,除了編導的原創思想外,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也對烘托舞蹈氛圍起到了重要作用。從以上舞蹈創作方法可以看出,舞蹈屬於“看”的範疇,沒有“看”就沒有欣賞的必要。此外,還需要用“聽”來滿足人的感官需求,可以拓展舞蹈欣賞空間,調節情緒。當然,音樂雖然有自己獨立的表現空間,但我們不能因為“聽”而過分強調音樂的作用,否則舞蹈中的舞蹈形象就會脫離人物形象,舞蹈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要明白壹個簡單的道理,人是不會去舞蹈表演場地欣賞音樂的。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在舞蹈藝術中,音樂是舞蹈的聲音,舞蹈是音樂的形式。舞蹈與音樂的統壹是不同表現方式的統壹,是視覺與聽覺的統壹,是形式與幻覺的統壹,從整體發展過程來看,舞蹈與音樂是可以相互表現、相互促進的。比如上面的舞蹈可以解釋音樂,而音樂可以為舞蹈展現氛圍,強化風格特色,激發情感,推動劇情。
參考百度文庫:/view/ebb 98 a 52915f 804 D2 b 16c 1 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