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呂健的詩還給了人民。

呂健的詩還給了人民。

呂健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同齡。小學時聽過《打倒列強,消滅軍閥》這首歌,初中時才通過文學與自知並重的語文課本接觸到朱自清和冰心的新文學作品。此外,他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接受的主要是以儒家文化為主的本土文化教育。1937年冬天,呂健和十幾個同伴從濟南出發,途經崇州,壹路來到當時大後方的大城市武漢,暫住在漢口大街幾間陰暗潮濕的房間裏,白天經營書店,晚上如饑似渴地讀書。第二年,已經做了宜昌電報局話務員的呂健,書讀得多了,新詩也讀得多了,讀了田甜、艾青、臧克家、鄒火凡、蒲風、新生的七月的戰鬥詩。呂劍在極度興奮中開始醞釀自己的作品。1938夏天的壹個不眠之夜,呂劍寫出了人生中第壹首新詩《黎明》,發出了《太陽隨著黎明出來了!向光明致敬。後來,他發表了壹系列關於國家的詩歌,《擊劍手》、《紡紗夜行》、《前進》、《大隊人馬回來了》、《他與公眾在壹起》等作品。其中以山東萊蕪壹位農村老人為題材的《大隊人馬回來了》引起轟動,受到廣泛關註。呂健寫這首詩的時候十九歲。壹經在《新華日報》發表,立即引起強烈反響。潘念在文藝陣地上熱情推薦,著名詩人李陽、艾青也先後提及。演員田沖也在延安文藝晚會上朗誦了這首歌。從此,呂健的名字不脛而走,出現在整個反法西斯戰線和後方。這首詩與延安詩人藍田的《騎馬歸來的上尉》並稱為“南北二馬”、“抗戰二馬”,壹時佳話。因此,這首詩成了呂健的成名作。半個世紀後,為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這首詩被中國作協推薦為抗戰佳作。

之後,呂堅從宜昌到襄樊、沙洋、恩施前線三年,再溯江而上到重慶,到昆明,過廣州,轉香港。他終於在1948的早春越過封鎖線,進入晉冀魯豫解放區。期間,先後擔任文聯昆明分會、港澳分會理事,《昆明掃報》文學副刊主編,文學生活顧問。他還和別人合編了壹系列“風雨詩”。早期詩歌,馮默、陸丁先後編輯《入戰場》、《夜詩》並自費出版。1943年,陸健將五年創作的新詩作品匯編成《人民民間工作者》手稿出版。詩人在後記中寫道:我壹日不死,我的聲音壹日不啞。我會學著貼近人心,繼續我的歌唱。如果我明天的聲音能融進人們的心裏,融進大地的巨大聲響,讓我有更充實的人生,那麽詩集《人民的民工》就是前進過程中的壹個起點。“把詩還給人民!”這是呂健當時及以後詩歌觀念的核心。

在這種觀念的推動下,呂健創作了大量以抗戰、鄉土文化、民主進步為主題的詩歌,其中《大隊回來了》、《創作》、《草芽之歌》、《我的家鄉有壹座山》等成為名篇。

值得壹提的是,陸健從65438到1946在香港從事文化活動。早在他去香港之前,他就在1944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曾任文聯昆明分會常務理事、《昆明掃報》副刊主編,與聞壹多、楚圖南關系密切。隨著日本投降,國民黨當局追殺進步人士,呂健只好在6月1945+01和新中國劇社秘密去了香港。

在香港,呂健成為廖承誌發起、範長江和夏衍主持的《華商報》副刊《熱風》的主編。在香港,呂健不僅創作了《熱風》,還擔任了文學協會理事、《文學生活》雜誌詩歌顧問、《中國詩歌》編委。當時的進步報刊不時能讀到呂健的詩,他後來的詩集《奮鬥》由新民出版社1948出版。這本書遠銷東南亞,在新詩界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