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巧引開頭_文學教學中巧引詩詞

巧引開頭_文學教學中巧引詩詞

教學語言作為知識和信息傳遞的載體,不僅是教與學之間的紐帶和橋梁,也是教師表達情感、誘發情緒的最重要手段。宇易曾經說過:“教學語言既要有人民錘煉出來的生動活潑的口語,又要有優美嚴謹的書面語。要讓學生置身於文化氛圍濃郁的優美語言環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詩歌是情感的載體,是最精美的語言藝術,情感和想象是詩歌創作的重要因素。別林斯基曾稱贊說:“詩歌有壹種無法用語言描述的迷人的美和優雅,壹種耀眼的光輝和溫柔的潤澤;它富有音樂、語言和音韻的和諧;它充滿了柔情,充滿了創造性的想象和詩意表達的快樂。”詩歌作為教學語言有其獨特的風景,具有濃郁的人文氣息和情感色彩,容易流露出優美典雅的氣息,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的文化氣質。羅丹說:“藝術是情感。”中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強,情感豐富,是“情感王子”。引用詩詞,巧妙運用飽含情感的詩詞藝術形象,優美動人的語言,最容易觸動學生的心弦,激起豐富的審美聯想和情感聲音。多年來,我試圖通過引用詩詞來美化自己的教學語言,用優美的語言營造美好的課堂氛圍,帶領學生徜徉在藝術的殿堂。

壹,課前,創設教學情境

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學生的學習興趣處於休眠狀態,有的可能沈浸在最後壹節課的內容中,有的可能回味課間十分鐘的遊戲。如何讓學生擺脫幹擾,進入最佳學習狀態,需要教師渲染情緒,創設情境。葉聖陶先生曾說:“讀書人心性好,入鄉隨俗始於親人。”美國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我們必須有壹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考的初始階段。”兩位教育家都強調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情境有多種,如實物演示、圖片再現、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但歸根結底,語文是語言文字的教學,詩意的語言所創設的情境最容易誘發學生的情緒,引發學生的思考。因為“詩歌的語言是壹座指向人性的完善和完美的‘巴別塔’”。(陸淑媛《超越語言》)

以《我和地壇》為例。這是壹篇非常微妙的文章。要盡快把學生拉入文本,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情感旋律的跌宕起伏。開始上課時,我讓學生們齊聲背誦普希金的詩。“如果生活欺騙了妳,不要沮喪或悲傷。不開心的時候,暫時克制壹下自己...相信吧,幸福的時光會到來的。”然後教史鐵生他的情感經歷,以及他在生活欺騙他的時候的心路歷程。不知不覺中,學生們和作者在情感上彼此接近了。有了這種感情的預熱和情境的設置,他們為進壹步學習文本積累了潛力。教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飽含著作家的思想感情,凝結著作家的心血和生活。“夫隨筆情辭,讀者沈浸於文。”如果語文教學不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那就是教學的貧乏和失敗。但是要“穿上文章,進入心情”,沒有和

和諧情境的創設,沒有優美語言的感染,是很難觸動學生情感的琴弦的。

第二,課堂引導,讓學生自由思考

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形成並保持“情緒高漲、智力興奮的內部狀態”(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師營造壹種思辨的氛圍,讓學生時時處於“問題情境”中。德國教育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教的能力,而在於善於啟發、喚醒和鼓舞。”這就要求教學語言要有意義,要發人深省,要發人深省,要有啟發性。詩歌這種高度凝練和緊張的語言,最容易誘發思考。

如《赤壁之戰》中,大部分文字介紹孫劉聯盟的形成過程,旨在說明赤壁之戰的勝利離不開戰前的準備工作,以及在認識趨於壹致,思維趨於固定的情況下,如何挑起紛爭,喚起思辨意識。我引用了杜牧的詩“東風不方便周郎,春來銅雀臺鎖二橋”,拋出了“周郎是否有幸勝”的問題。"風乍起時,吹皺了壹池春水."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他們有的還很開心地說起電視裏“諸葛祭東風”的那壹幕。有的是為了“諸葛亮、周瑜立下大功”而面紅耳赤。甚至有些學生認為周郎的勝利離不開東風。借此機會,我引用毛澤東的話:“昨日,秦皇漢武失文采;唐宗宋祖,略少風騷。壹代天驕,成吉思汗,只知彎弓射大鷹。“通過這壹介紹,學生們打消了疑慮,明白了這些詩詞主要是用來抒發感情的,而不是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綜合評價的。再比如教《鴻門宴》,可以引用李清照的話。至今懷念項羽,不肯過江東。”杜牧“兵家勝敗在意料之外,包是匹夫之恥。”江東有很多有才華的孩子,不知道他們會不會東山再起。”以及王安石的“百戰疲勞愁壯士,兵敗難回中原。今天江東子弟雖在,願與君東山再起”打開學生的思考空間,引導他們認識到同壹主題可以從不同角度思考。俗話說“橫看山邊,遠近不同。”

第三,在課程結束時,緩和情緒的過程

劉勰說:“此文之源,愛之者通之,說之者通之,說之者通之。”(文心雕龍)說明文章由文、情、理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即通過對“文本”的感知、理解、運用和模仿,對文本中“情感”的體驗、啟迪和暗示,對文本中“理性”的感悟、頓悟和突破,實現“語言—意義”的雙向轉化。可見,語文教學不能忽視學生情感的發展,學生人格的塑造,學生精神的培養。

文學作品通過文學語言生動地反映生活。這些語言不是赤裸裸地解讀生活,而是通過描繪生動的場景、塑造生動的人格、表達深刻的思想來感染和教育人。因此,對課文的分析,尤其是對壹些優美文章的分析,不能用枯燥的語言來代替,而要用生動的語言,才能與課文語言相協調。語言美學認為語言的美不在於語言本身;關鍵問題是看某種語言是否與某種語境相協調。壹旦詩歌語言的運用符合語境,就像魚入水,立刻獲得了鮮活的生命。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歸有光的《脊上玄之》,都是既有美感又有情感的散文。抓住文中透露的思想,梳理作者的情感過程,往往是困擾學生思維的難點。如果用生硬的語言來分析和肢解,往往是老師口幹舌燥,學生還不知所措。美國文學也成了壹堆亂七八糟的素材,毫無美感可言。對此,我引用了李清照的壹句話“我擺脫不了這種感覺,我皺眉頭,我卻覺得在心上”“事是人不為事,淚先流”,濃縮了老師啰嗦的分析,說出了學生想說卻說不出的話,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當然,詩詞的引用不僅可以在文本分析中引用,也可以在作文評改等語文活動課中引用。比如辛棄疾的“少年不知愁滋味,不如說愁添新詞”來評論學生作文中的“愁”現象,汪國真的“不管天上掉下來什麽,生活總是美好的”來消除學生考試失利帶來的憂傷。

總之,在課堂上引用詩詞可以美化教學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豐富課文的內容,使教學語言精煉而富有感染力。當然,引用詩詞既不是堆砌詩詞炫耀知識的淵博,也不是分散學生的註意力。關鍵是如何把它和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融為壹體,天衣無縫。通過引用詩歌,學生可以獲得情感體驗和精神領悟,獲得壹種精神愉悅和精神滿足。學生們置身於文字清晰、句子優美、充滿聲音和情感的課堂氛圍中,毫無疑問,“如果妳吃了橄欖,他們的味道會保留很久。”

江,浙江溫嶺二中的壹名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