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馮夢龍的《古今譚綜》和清代楚人的《鑒》都記載了明代(1506-1521)時期壹位名叫佚名的民間詩人的作品廣為流傳。有壹年大旱,壹個縣太爺不想興修水利,就到鄉下去求雨,竟然三天不下雨,詩人寫道:
爺爺來求雨,
三天三夜;
昨晚我打開窗戶,
-月亮升起了。
縣太爺得知後大怒,立即派人將詩人“請”進大堂,冷笑道:“聽說妳擅長寫十七字詩。好,我現在就罰妳在課堂上寫壹首十七字詩。如果妳寫得好,我就讓妳回家。”匿名說:“好吧,請出個問題!”縣爺爺叫張西坡。他通常把自己和宋代詩人蘇東坡相提並論,說:“蘇東坡的才子,名叫東坡,是個高雅的人,就以‘西坡’二字為題吧。”無名氏看了張西坡壹眼,應聲道:
古人東坡,
現在的人在西坡。
如果妳比較兩個人,
-更糟。
詩壹出口,大家都笑了。縣太爺壹聽,勃然大怒,大叫道:“無禮狂,竟敢在課堂上戲弄本官?加油,為十八大負責。”所有的朝臣都把無名氏打倒在地,打到第18板。
無名氏很委屈,回家後又寫了壹首詩:
寫17首詩(也就是17個字),
打板子18,
如果妳寫壹首幾千字的詩,
殺人。
縣太爺惱羞成怒,以誹謗罪將詩人放逐遼陽。臨走前,匿名的獨眼巨人叔叔來送行,詩人又寫了詩:
被流放到遼陽,
看到舅舅就像看到媽媽;
他們倆壹起哭了,
三條線。
到了遼陽,沒想到地方官也喜歡詩歌,就請詩人在家寫詩,我老婆也來參加。無名氏漫不經心地唱道:
鈴聲叮當作響,
夫人走出後院;
金蓮花小了三寸,
-水平數量。
馮夢龍編的《賦》中也有十七言詩,說有壹個叫潘的儒生進京趕考,在酒店飲酒時有壹首酒詩送給他:
這位學者真名叫潘,
應該去長安,
壹舉登頂,
——做官。
十七言詩都是手抄作品,很像“畫油”,當時並不雅致,但構思巧妙,把五行詩的第四句變成了兩個字,結構突兀,效果奇特;而且來自民間,幽默輕快地唱出了生活的幽默,鄉土氣息濃厚,讀後發人深省。從此,蹩腳詩流傳下來,成為文藝表演家的拿手好戲——“三句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