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從事教學時間不長的我來說,只能教學生遊泳。以下是我的粗淺看法,希望改的人指正。首先我覺得要從兩個方面來看,讀古詩和古文。無論是古詩詞還是古文,初中生生活在高度發達的傳媒社會,流行詞匯和網絡詞匯成為潮流,傳統文化受到沖擊,學生很難理解古代先賢的情懷和心聲。這樣壹來,初中古詩詞的教學就更加困難了。其次,從古詩詞的角度來看,學生理解詩詞的意象和寓意比較困難。所以古詩詞鑒賞備考要註意幾個方面:1,學會利用已有資料,比如利用題目、筆記、作者生平經歷等。,因為標題壹般能揭示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如《傷田家》,暗示了詩歌的類型);註解和生活經歷可以揭示詩歌的背景。如果能以“知人論世”來欣賞詩歌,我們對詩歌的內涵和情感壹定會有更深的理解。如果能在命題中有效地利用這些信息,將對解讀詩人的心境和情感以及作品的內涵非常有幫助。2.註意合理的升值過程。詩歌是由意象構成的,然後意境體現了詩意。意象是詩的基礎,意境是詩的畫面。詩是詩的內涵。欣賞壹首詩,首先要從意象入手分析意境,然後從意境中體會詩意。“意象→意境→詩意”是古詩詞鑒賞由局部到整體的合理過程,不可顛倒。可見①朗讀(考試時默讀,)整首詩——②感受詩所描繪的形象(通過理解語言)——③理解形象和意境(通過聯想和想象)——④然後理解形象並與之產生* * *音——⑤感知和評價形象的審美價值(即作品的主題和社會意義)——⑤在心中創造新的形象,這是詩歌欣賞的正確步驟。壹句話,就是。終於明白為什麽要寫了。3.註意分析詩歌的表現手法。古詩常常運用壹些表現手法和修辭方法來表達情感和思想,如在景物中抒情,在景物中說理,借景抒情,比喻、誇張、擬人、對偶性、借代、襯托、對比等修辭方法。因此,在欣賞古詩詞時,要註意分析詩詞中使用的表現手法及其作用。4.掌握壹些必要的典故和古詩詞的習慣意象。用典故的獨特效果可以做到言簡意賅。典故的復習要避免艱深難懂,但學生要掌握自己接觸過的、非常熟悉的,如《武陵人》、《廉頗老矣》、《司馬青》、《豆蔻詞》、《封狼住徐》等。古詩詞中的壹些習俗意象有特定的用途,如送別詩中常用的“劉”。“菊花”和“蘭花”等意象常用來表達壹個人的野心和正直。掌握典故的含義和常見的意象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理解詩歌的切入點。5.從詩中所描寫的對象中領略意境,是由所描寫的對象來表現的。所以,欣賞壹首詩的意境,可以從詩中描寫的對象入手。比如歐陽修的《徜徉豐樂閣》,描寫的是晚春的豐樂閣周圍的景色。這種意境是通過詩中的“紅樹林”、“青山”、“綠草”、“落花”等景物表現出來的。欣賞這首詩的意境,必須抓住這些描寫對象,結合全詩進行分析。6.加強書面表達,註意邏輯順序。考生往往對壹首詩有壹定的看法和感受,但壹旦描寫語言,學生的思維就大打折扣,寫的是欣賞詞。不能準確使用與詩歌欣賞相關的術語,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從閱卷效果來看,閱卷老師也更傾向於喜歡那些新鮮的、表達良好的、有條理的、有邏輯的答案。逐點答題,分後舉例。使用壹、二、三、四或壹、二等有明顯標誌的樣式,往往會得到條理清晰的評價。論詩,無枝無枝。重點放在詩歌本身。壹般來說,回答問題不需要引經據典。答案的組織因主題而異。①對於“問答”,問什麽,答什麽。②對於“總結”,壹般采用“總——分——總”的模式,即“詩寫了什麽——怎麽寫——這種寫法的好處”。根據題目要求,對作品中的詞語進行分析和闡述。④回答“詩歌的主題是什麽”這個問題,要指出詩歌的思想傾向和情感特征,具體分析它用什麽藝術手段和詩歌意象來表達思想和情感。答案的組織對於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規律和套路,需要在訓練中認真琢磨,認真總結。回答要準確、規範、具體。也就是說:①緊扣要求,②吃透提示,③表達準確,④完成要點,⑤分析具體,⑤組織有序,⑤語言流暢。那麽,從文言文閱讀的角度來看,文言文教學的難點在於:古今表達差異大,虛詞使用復雜,語義精煉。學生往往將其視為畏途,老師也苦於教學效果不理想。這些問題可能有許多原因,但其中之壹是。就是在文言文教學中把古代漢語的語法放在了不恰當的位置,過於強調所謂語法規則的掌握。課堂上,老師們翻來覆去地講“介詞賓語”、“定語後置”、“致使動作”、“有意動作”,壹個虛詞歸納出十幾種不同的用法,讓學生機械記憶,以為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規律,更快更經濟地學習文言文。而這樣的文言文教學方式,只會讓學生更快更經濟地學習文言文。更別說感興趣了。文言文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點是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文言文學習當然有自己的規律,但規律是什麽呢?根據我們的理解,解決文言文教學中的難點,註重文言文閱讀的實踐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閱讀是學習語言的基礎。自古以來,背誦就是培養書面語語感的好方法。葉聖陶先生和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要想親切地理解白話文和文言文的方方面面,就必須花些時間去背誦。”古人也提倡背誦。讀書的作用是由社會分擔的。韓愈曾說:“口不輟誦六藝之文……”古代教育抓住了兒童語言習得的黃金時期,以背誦為主要教學方法,先背下來,打好文言文語感基礎,以後再慢慢理解,使背下來的內容意義逐漸清晰。現在的中學生讀完文言文就背誦,雖然起步比古代孩子晚,背誦量也很少。但對於學生來說,獲得文言文語感還是有意義的。因此,要求中學生背誦課文中的壹些名著是很有必要的。這種背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簡單文言文閱讀能力。第二,語音、詞匯、語法中,詞匯是關鍵。因為語音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沒有明顯的影響,語法古今差別不大,詞匯古今變化最大。詞匯是要靠積累的,尤其是虛詞。雖然數量不多,但它們的用法極其復雜。如果不清楚虛詞的用法,就會很難理解課文的意思。讀完文言文後,如果遇到任何難以解釋的虛詞,都要在相應的常用用法體系中進行考察,考慮自己能否確定它們的用法並正確解釋。第三,語言學習壹定要從感性出發,而不是從抽象的所謂語法規則出發。記住語法要領並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應該在閱讀中提高對語言的感受。中考讀文言文,壹定會得到課外的語言素材。面對未讀的段落或文章,沒有參考書可查,我們該怎麽辦?很多學生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感到很無奈。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了四個解決問題的步驟,僅供學生參考。
第壹步,快速瀏覽題目。
文言文課外閱讀題中有壹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顯示了文中壹些關鍵詞的含義,有的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學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收到文言文課外閱讀段落後,首先要快速瀏覽段落後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題目
壹般來說,文言文課外閱讀會給壹個標題。同學們要註意並認真分析段落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比如有壹次考試,我們考了壹門文言文課外閱讀,這是壹門“同舟共濟”的學問。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段落的主要內容,我們看完標題就知道段落的主要內容了。簡而言之,仔細分析段落的標題將使我們能夠
第三步,帶註釋快速閱讀全文。
課後讀壹段文言文時,壹般會對壹些文言文難詞進行註釋。這些註釋有助於學生準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因此,教師要提醒學生不要忽視這些註釋,而是要結合註釋快速閱讀全文。遇到壹些比較難的單詞,要在上下文中仔細考慮,通過猜測來解決。如果不能解決,不要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該繼續閱讀。
第四步“對癥下藥”答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有三類,即詞語解釋問題、句子翻譯問題和內容理解問題。不同的問題采用不同的方法:
(1)單詞解釋題。這類題多考查文言文實詞壹詞多義的現象,基本都是學生在課堂上用文言文學的。解題時要先套用我們學過的文言文實詞的意思,再聯系上下文測試。考完意通順,就是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為了解釋關鍵詞的意思,句子要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需要註意以下幾個問題:第壹,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要保持原樣,不需要翻譯。例如,“四年春(年號),騰(人名)”。他是巴陵郡太守。第二,沒有實際意義的話要刪掉。比如“陳聲聲也是羊城人”、“浙...還“表示沒有意義,應該刪除。這句話可以翻譯成:陳升是羊城人。第三,文言文中有壹些特殊的句式(如主謂倒置、介詞賓語、狀語後置)和現代漢語的語序。這句話可以翻譯成:妳太聰明了。第四,如果翻譯的句子是省略號,省略的成分要補充。比如“乃旦在帛書上寫‘陳王聲’(省略主語)。”這句話可以翻譯為:他們(主體)用朱砂在帛書上寫了‘陳’幾個字。(3)內容理解題。壹般來說,表達壹個中心或者壹種哲學。所以我們在理解了全文的內容之後,還要進壹步思考文章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寫作意圖。有時作者在整個敘述過程中隱藏了主旨,所以我們要思考事件的意義;有的時候,作者在文章的最後做評論,以此來揭示文章的中心,我們要多加註意。比如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作者把寫作意圖隱藏在敘事和景物寫作中,直到文章結尾才表明意圖,贊美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懷,勉勵自己和朋友以天下為己任。第二,從原文中提取關鍵詞來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書面回答。三種方法中,第壹種和第二種方法的精度壹般較高。
基本原理是通過解釋單詞來理解句子的意思。
首先要準確把握課文中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文言文實詞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壹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詞義的轉移、感情色彩的變化等。)、通用詞和詞類的靈活運用(名詞、動詞、形容詞、使役、有意使用等的靈活運用。)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及其特點。掌握文言文中有別於現代漢語的特殊句式,是閱讀文言文的必備能力。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有:判斷句(多用“著”、“也”、“著”等)用“非”、“乃”、“Xi”、“為”、“則”等表示某種肯定或否定的判斷;也可由“是”表判斷)、省略(省略主語、謂語、賓語、介詞或介賓短語)、倒裝(介詞介詞、介詞賓語、定語後置、狀語後置)、被動句(借助被動動詞,如“被”、“於”、“為……”等)在不借助被動動詞的情況下,表達句子思想的被動性。
第三,要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方法和步驟。
文言文翻譯是考試中的難點,也是重點。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是:信(準確,忠實原文,不失真,不遺漏,不任意增減意思),達(表達清楚,語言流暢),雅(簡潔,典雅,文采)。
文言文翻譯最基本的方法是留、補、刪、改、調。
1.留下就是保留。古今所有意義相同的詞,以及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官名、國名、年號、計量單位、古代專有名詞等。,可以在翻譯中保持不變。
2.補充:把省略的成分補上。
3.刪除:刪除未翻譯的單詞。文言文中任何沒有實際意義,只表示語氣、停頓、補音節、緩解語氣的虛詞都可以省略。
4.改變:更換。用現代詞替換相應的古代詞。
5.語氣:調整倒裝句的句序,根據現代漢語成語進行調整。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則和方法,翻譯也要有步驟:釋詞——連義——跟句。
註:直譯是逐字翻譯。意譯就是翻譯大意。文言文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當隱喻、轉喻和引申都失效時,就采用意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