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親愛的爸爸媽媽》兩小時教學記錄。

《親愛的爸爸媽媽》兩小時教學記錄。

親愛的爸爸媽媽,教學記錄的第壹課

壹、激發興趣,營造氛圍。老師:請想壹想這句話,“親愛的爸爸媽媽”。這個標題壹般出現在哪裏?在什麽情況下?

生1:出現在字母中。

生2:出現在詩歌朗誦中。

S3:在歌詞中,李春波沒有壹首歌是以“親愛的爸爸媽媽”開頭的。眾生笑而鼓掌。)

老師:很好,非常好。我們的同學都很聰明。的確,這樣親切的稱呼,本該與溫馨的家信、優美的詩詞、父母的關愛等等聯系在壹起。然而,妳想過嗎?這稚嫩的呼喚,也可能是壹個孩子對父母最後的哭訴,這個美麗的標題,構成了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壹行字。隨著老師沈重的話語,教室開始肅穆,空氣似乎也凝重起來。老師故意停頓了壹會兒。)

老師:我知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妳很難想象我說的話。但這不是虛構的電影故事,而是發生在歷史長河中的真實場景。壹位善良的中國女作家真實地記錄了這個歷史故事。今天,讓我們通過作家的文字,重溫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壹幕。

(老師板書題目,作者。)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老師:讀課文之前,要看提示,看編輯的意圖是什麽,看要思考哪些問題。請壹位同學先給我們念壹下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壹生朗讀。)

老師:有了這些提示,我們在以後讀課文時,要註意作者的情緒和文章的語音語調。我相信學生們能夠準確地傳達作者的聲音。我們請了五位閱讀能力較好的同學,分別閱讀引文和課文的四個部分。誰對自己有信心?請舉手。(五個學生依次讀全文。)

老師:謝謝妳的精彩表演。請仔細觀察,仔細思考,看看這篇課文和其他課文有什麽不同?請大家各抒己見。(學生分組熱烈討論。)

學生1:正文分為四部分。壹般課文裏沒有。

學生2:文中有引自詩詞的,結尾有引自小朋友的。而且字體和其他字不壹樣。

S3:正文前面有壹句名言。

老師:學生發現很好。其實,文前引用的作家薩特的話是文前的引語,其作用是引出和介紹全文,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不妨從這裏開始研究整篇課文。

老師:請讀壹讀男同學的這句話,讓女同學想壹想:如果讓妳從這篇文章中選出壹個最重要的單詞,妳會選哪個?(男生都看了。)

女生1:我選“痛”。

女生2:我選“重”。

女生3:我選“漂亮”。

女生4:我選“勇敢”。

女孩5:我選擇殘忍。

老師:我覺得這幾個詞很重要,它們之間好像有內在聯系。誰能看到?

學生:老師,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作家薩特因為南斯拉夫人民的“殘酷”和“痛苦”經歷而留下了“沈重的記憶”,又因為“全民族的勇敢”而變成了“美好的記憶”?所以給我留下了既“重”又“美”的印象。

老師:剛才提的問題很好,現在的回答更精彩。這樣,我們才明白什麽是沈重而美好的回憶。我們可以通過研究下面的文字來進壹步理解這個問題。請快速瀏覽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四個部分。

(學生快速瀏覽。)

生1:第壹部分作家來掃墓。

學生2:在第二部分,作者觀看了朗誦和合唱等表演。

生3:第三部分是作家的討論。

生4:第四部寫被屠殺的人留下的遺言。

老師:妳總結的很好。由此可以看出全文的線索有哪些?

生5:作者的去向。作者先參觀了被害兒童的墳墓,然後觀看了紀念演出,接著與各國作家進行了座談,最後親眼目睹了那些人的遺書。

老師:對,最後壹部分應該是作家參觀紀念館的特寫。作家通過四個部分,描述了事發47年後他所參與的悼念活動,以此來再現半個世紀前的殘酷歷史,反思法西斯的非人道。那麽作者為什麽要按照這個順序描述整個活動呢?作家如何在歷史和現實之間自由穿梭?

生6:我認為,當作家們參觀兒童墓地,當地民眾舉行各種紀念活動時,他們都在回顧歷史,而作家們的討論則是面對現實,指引未來,表達了全世界人民呼喚和平的共同願望。

老師:啊,他不僅看到了歷史和現實的聯系,也看到了文章對未來的指導作用。如此深刻的理解必須建立在認真閱讀的基礎上。希望我們每個人都用心去體會,有所收獲。

三、本土探索與研究第壹部分

老師: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看看作者寫作前47年發生了什麽,震驚了全世界的人們,以至於現在當地人每年都會舉行各種悼念活動。請壹生大聲朗讀課文的第壹部分。

分。)

健康1: 300孩子被納粹殺害。

生2:他們不僅殺孩子,還殺普通市民。壹天之內* * *七千多人被殺。

老師:這些可以說是沈重的回憶。那麽,有什麽美好的回憶嗎?

生1:拒絕與納粹合作的老師壯烈犧牲,他給人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生2:孩子最後的哭聲——《親愛的爸爸媽媽》也很美。

生3:有兩個幸存者還活著,也算是美好的回憶。

老師:這些人不屈不撓的精神真的給了我們美好的回憶。作家正是通過回顧這段歷史,希望人們記住歷史,從而激發人們對和平的熱愛,珍惜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為了更好地再現歷史,作者使用了許多有意義的句子。我們試圖在第壹部分找到壹兩個這樣的句子,並欣賞它們的作用。

生4:我覺得第壹句寫得很好。它只用了四個字——“蕭瑟的風”、“苦澀的雨”、“昏暗的天”、“漆黑的地”,來書寫當時的天氣,渲染悲涼的氣氛。老師:有道理。所以,在讀這句話的時候,

壹定要慢下來,把這份悲傷和難過讀出來。

生5:我覺得老師說的“給孩子上最後壹課”很有意義。這裏的“最後壹課”讓我想起了哈默爾先生給小法上的最後壹課。而這位老師寧死不屈,給自己的學生上了愛國主義的最後壹課。

老師:聯想豐富,他讀過自己的獨特經歷。這是高質量的閱讀。我們為他鼓掌。

生6:我看了課後的習題,裏面有壹個問題,問第八段“他們殺害了兒童、教師、牧師、工人、木匠、店主、鞋匠,都是淳樸勤勞的普通公民”。我想這也是作者想強調這些被殺的人不應該被殺,也是有意義的。

老師:妳的分析是對的。作者越強調受害者的無辜,越能體現納粹和法西斯的殘酷,越能體現文章的主題。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第四,布置作業,拓展學習

老師:我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妳對戰爭的罪惡有了初步的認識。課後邀請學生圍繞“戰爭與和平”主題拓展學習。他們可以觀看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尋找描寫戰爭的古詩詞,收集有關戰爭的成語故事和名言警句,從而加深我們對戰爭的認識,珍惜和平。

第二節課

首先,復習舊知識,銜接和介紹

老師首先讓壹名學生在黑板上寫下上節課所學課文的標題和作者,然後讓壹名學生口頭回答課文的主題。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字,既可以加深印象,也可以借機糾正壹些錯誤的書寫習慣,比如筆順。)

二,閱讀體驗與互動交流

老師:這是壹篇以和平為主題的文章。根據作者參加的壹系列紀念活動,正文分為四個部分。我們已經學習了第壹部分。第壹部分描述了作者來到墓地時的所見所聞。現在讓我們學習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請男同學讀,引用的詩請女同學讀。(學生讀課文。)

師:第二部分描述作家參加朗誦、合唱等演出的情況。壹句話高度概括了這次活動的意義。請查明。

健康1”:人是健忘的。”

老師:那麽,既然“人善忘”,為什麽南斯拉夫人每年都要舉行紀念活動呢?這些紀念活動構成了怎樣的圖景?

生2”:歷史和現實在雨中融為壹體——融為壹幅悲傷而美好,真實而荒誕的畫面。”

老師:很好,這句話在整個第二部分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相當於中心句。請考慮壹下。歷史與現實,悲傷與美麗,真實與荒謬,是三組意義相反的詞語。如何將它們統壹為壹,如何理解它們?

生3:歷史指的是南斯拉夫人民慘遭屠殺的事實。現實是指眼前的紀念活動。這兩者現在是壹體的。

生4:悲傷是指人們在舉行紀念活動時感到悲傷;美麗意味著

老師:人在舉行紀念活動的時候壹定是悲傷的,但是這種悲傷的主要來源是什麽呢?

生4:悲傷是因為歷史上的悲慘事件。

老師:是的,殘酷的歷史是悲傷的,美好的是成千上萬的人來到這裏紀念逝者。這太美了。悲傷和美交融在壹起。如何理解真實和荒謬?

生5:歷史事件是真實的,今天的紀念是荒誕的。

老師:真的嗎?歷史事件是真實的。今天的紀念不是真的嗎?無論是歷史上的罪行,還是今天的紀念活動,都是真實的。今天的紀念活動絕不能被認為是荒謬的。那麽,這壹歷史事件中有什麽荒謬之處呢?(學生沈默思考。)

老師:這壹歷史事件中最荒謬的因素是,納粹殺害了無辜的南斯拉夫人民,甚至包括300名兒童。無辜被謀殺,這才是最可笑的!

老師:作者引用南斯拉夫女詩人德桑卡的詩想表達什麽?

生6:孩子很快就被殺了。

老師:妳是對的,但是這個點是幹什麽用的?

生6:表達“孩子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對死亡的恐懼,對親人的呼喚”。

老師:很好。妳讀得很仔細。事實上,作者已經在文章中告訴我們了。作者用這些詩來表達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對生活的喜悅。作者越是贊美孩子的可愛和希望,就越是指責納粹的罪行。

老師:塞爾維亞人用這樣的紀念活動表達什麽?

生7:表達自己的歷史感:沒有仇恨,沒有憤怒;只有悲傷,只有記憶,只有警告——世界上再也不會有戰爭和屠殺了。

老師:這也是本文的主題。希望世界上消滅戰爭,和平永存。作者將此與什麽聯系起來?

生7:南京大屠殺。

老師:這兩個歷史事件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作者最後說:“人是健忘的。不記仇,沒錯。然而,我們不能忘記。”什麽是不能忘記的?

生8: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也不能忘記歷史的教訓。

老師:那很好。人,再健忘,也忘不了歷史。只有銘記歷史,從中吸取教訓,才能確保這樣的悲劇永遠不會在世界上重演。

老師: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回顧歷史,第三部分是面對現實。先看這部分吧。老師指定幾個學生大聲朗讀。)

師:這壹部分有壹句話,說明了從歷史到現實的過渡。誰註意到了?(同學們踴躍舉手。)

生1:“歷史沈重。現實呢?”

老師:是的,沒錯。文章的第三部分是作家參加座談會的場景。來自世界各地的60多位作家應邀參加了南斯拉夫人民紀念1988年克拉庫耶娃事件的活動,作家們就“流亡與文學”的話題展開了討論。文章中寫了多少作家的發言?(經過討論,明確了:4個國家。美國、中國

中國、西德和日本。)

老師:作者在寫美國作家安吉爾的時候,引用了他的壹句詩——“黑色在這裏太亮了”。如何理解這首詩?

生2:黑色是為了紀念死者,表示死了很多人。

老師:非常好的想法。“這裏”是什麽意思?

生2:南斯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