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喻是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修辭手段之壹。人們抒發感情,說明道理,寫人物,描寫事物和景物,傳神傳神,畫圖設色,都可以看作是第壹種修辭格。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甚至說?比喻是天才的標誌?。
壹,隱喻的作用
比喻可以用來描寫景物、抒發感情、體現理智、描寫人物,即比喻、比喻、比喻、比喻。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
比如什麽?擔心?它是壹種抽象的人類心理。在詩歌中,詩人用各種比喻把這種抽象的情感具體化,比如在李白的詩中?擔心?有長度:?白發三千尺,愁似長?(《秋歌》),?壹水導致萬裏愁?(橫江詞);陸遊的詩裏,不只有長短:十丈愁城要清?(《山花園》),還有音量:?閑愁不等於酒?(草書宋);甚至還有壹個範圍:?除了九州,還有九州。這個說法是真的,只是為了讓我擔心?(《江樓吹笛醉》);李清照的詞裏?擔心?也可以四處走動:壹種相思,兩處閑情。這種情況我無能為力,只能皺眉,但是介意?(“壹顆西梅?紅蓮藕香殘玉秋》);在李煜的詞中,愁如春江春水滾滾東流,勢不可擋。妳能有多少悲傷,就像壹條向東流的河流?。就像到處蔓延的春草:遠離恨就像春草,卻可以越活越遠。(《清平樂》);賀鑄的《玉案》以煙、草、風、絮、雨五種形象化的事物,表現了閑愁的多樣性、密度和連續性。請問閑兒做個川煙,滿城風,黃梅雨。,形成復合隱喻。
再比如音樂,音樂是壹種作用於聽覺的聲音。看不見摸不著,如何讓它看得見摸得著,白居易的《琵琶行》通過比喻做到了這壹點。詩人用?哼唱著,低語著——然後混合在壹起,就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進壹盤玉裏?要描述音樂中輕聲與重音的交錯,不僅是聽覺上的,也是視覺上的;使用?關瑩瑩說話時屁股很滑,我們聽到壹條小溪在沙灘上痛苦地嗚咽。通過檢查它冰冷的觸感,這根弦似乎斷了,妳為什麽不休息壹下呢?形容樂壇的流暢和冷峻兩種境界,不僅僅是聽覺,還有觸覺。再比如李賀的《李平的風雅》,其中李平發揮風雅的感人力量幾乎都是視覺上的,比如?空山凝雲不流?、?湘鄂體朱愁?,?蓮淚露香草笑?,?十二門前寒光融,二十三絲動紫帝。女媧以煉石補天,石破地攪秋雨。夢入聖山教天神,老魚舞細浪團子。吳睡桂樹,赤足飛斜濕寒兔?等等。觸摸,想象,誇張夾在中間。韓愈聽聰明老師彈琴也是如此。不僅有大量的聽覺隱喻,還有視覺和觸覺。比如開頭的壹系列比喻,就是聽覺和視覺的結合。孩子的話呢?嫉妒心和妳壹樣。勇士們劃著華麗的船槳,向敵人的戰場走去。浮雲柳絮無根,天涯若比鄰。。
2.使具體形象優美動人。
比如唐朝的張大有寫過壹首打油詩:?有壹條普通的河,井裏有壹個洞。黑狗白狗腫?。詩很有幽默感,不愧為?張大有?這首詩的比喻雖然準確,但形象不夠美,美是比喻的壹個元素。比如我們形容夫妻恩愛的時候,可以把他們比作鴛鴦,比作紮樹枝。從來沒有人把它們比作血吸蟲病,因為它們的形象醜陋,對人體有害。但是,從準確性上來說,血吸蟲是雌雄同體,從不分離。“世說新語?文字記錄了這樣壹個故事:?謝安在寒冷的下雪天舉行家庭聚會,和他的兒子和侄子解釋詩歌。忽然下起了雪,龔爽快地說:?白雪公主連續長什麽樣?有可能在空中撒鹽嗎?;弟弟和女兒?如果柳絮不是因為風。?笑聲?。這個被謝安稱贊的兄妹,就是大名鼎鼎的才女謝道韞。對比謝浪(外號胡二)的比喻?空氣中有鹽嗎?,謝道韞的?柳絮因風?真的聰明多了。試想壹下,無數的鹽粒從空中掉下來會是壹種什麽樣的感覺?隨風起舞的柳絮美妙而美麗。岑參的白雪歌描述飛雪?就像春天的風,在夜裏吹來,吹開了壹萬棵梨樹的花瓣?;徐靈?三個早晨充滿歡樂,六個早晨開滿鮮花?、羅《吟雪》:龍雲玉葉,鶴雪花新?,吳軍《吟雪》:像霧壹樣在空中遊蕩,像花壹樣凝結成品?,盧梅坡?梅許遜的雪是三分白,但雪失去了壹種梅香?,呂本中?雪如梅花,梅花如雪,似而又不似的奇怪?,張遠?三百萬玉龍大敗,害群之馬屍骨滿天飛?等等,這是怎麽回事?雪?除了準確之外,比喻美麗或壯麗,給人以美的享受。
3.使情感表達更加豐富感人。
詩歌最重要的特征是抒情性。沒有抒情就沒有詩歌,敘事詩也不例外。所以,對於詩歌中所歌頌的東西,我們必須是感性的,運用隱喻是使詩歌抒情的方式之壹。如賀鑄的詩《半死童》:
克服門都是錯的,又有什麽區別?梧桐半死,霜降之後,白鴛鴦失去了伴侶。
原草,初露,舊棲新嶺。躺在空床上聽著南窗的雨聲,晚上誰來補衣服。
這是壹首悼亡詩,表現了作者對亡妻趙的深切思念,纏綿悱惻,善作文章。在他的詩中,他通過故地重遊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緬懷作者和亡妻在長期的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養的深厚愛情。文字沈痛,真摯,悲傷,感人。在最後壹部影片中除了前兩句之外,還使用了隱喻來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讓自己的悲傷和向往之情更加悲傷和深刻。首先,墓誌銘“半死童”是壹個非常準確的比喻。唐代李喬《武挽歌》中的天官夫人崔是?秦艾半死不活?換句話說,賀鑄畫了壹個比喻,他在失去配偶後失去了另壹半,就像壹棵半死不活的梧桐。李商隱詩石城:?鴛鴦有兩個白頭?,何朱又引重寫?白頭鴛鴦丟了同伴?,還有呢?梧桐半死,霜降清之後?形成微妙的雙重隱喻句。它與李喬、李商隱的詩相比,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形式更為精巧。因為從單壹比較到復合比較的轉變,也更加傷感和感性。緊接著?原草,初露?用漢樂府裏的喪歌《秋露》?露水怎麽了?,還有呢?梧桐半死,霜降清之後?兩句* * *壹樣嗎?於波?從悼念亡妻到人生苦短?去日本有多難?悲傷越深。由此,我不僅再次感受到了賀鑄深厚的文學修養,也看到了詩人在運用比喻方面極其巧妙的技巧。
比賀鑄晚的吳文英有詩《風入松》,也是多用比喻:
聽風雨明,憂草木花。樓前是壹條青黑的路,壹縷楊柳,壹寸柔情。在寒冷的春天,我喝著酒,我夢見唱著鶯。
吳文英出生在思明(今浙江寧波)。其辭書典雅和諧,含蓄委婉,在美麗的周邦彥和空寂的姜夔之外獨樹壹幟,得益於比喻的運用。吳文英壹生從未做過官,但他不是隱士。作為壹個流浪者,他依附於官僚權力的大門,他的生活來源並不缺乏。吳文英年輕時愛上了壹個杭州女人,過著非常浪漫的生活。詩人離開杭州的十年裏,多次回憶這段戀情,都是柳、雨、蓮、孤燕的隱喻。淚聞濕孤山雨,細腰斷六橋?(《天唐瑾》),?西湖已斷橋斷路,我想馬鐵垂楊,但它仍然是傾斜的。葵麥飄渺處,問孤燕離巢,飛向誰家?(追憶往事)。十多年後,詩人又去了杭州,當他聽說那個女人已經死了,詩人非常難過。他親筆寫下“玉匣”以表敬意,字的開頭也是比喻柳樹。矮亭,芳草,長亭,柳,桃葉,雁江口?。在這首《風入松》中,詩人除了對環境的渲染和氣氛的烘托之外,還運用了隱喻,如?擔心草和花?就是把人跟花比,跟?鮮花?比喻美人已逝,去?擔心草和花?比喻對前任戀人的悼念。回憶往事,樓前小徑上的腳印,劉霞花前的笑聲,手分離時的悲傷,都勾起詩人無法消除的隱痛。壹株小柳,壹寸柔情?這個貼切的暗示讓這種痛苦更加生動感人。
在中國古代詩人中,有不少以比喻抒情且成就卓著的例子,如秦觀?溫柔如水,如夢如幻?,?自由飛花輕如夢,綿綿絲雨似愁?;李偉?遠離恨如春草,卻能越活越遠。,?剪不斷理還亂,是悲哀嗎?;顏呢?落花獨立,雨雙燕?,?那時候明月在,像壹朵彩雲。;周邦彥?劍如水,顏屋勝雪?,?風雨夜來,國葬楚宮。墜落之地的香味是什麽?,黃庭堅?月落水中,雁歸墨書。,?不留壹杯春露,助玉山與郎?等壹下。
4.讓詩中的人生哲理更加豐富深刻。
中國古詩中的隱喻不同於中國古詩中的隱喻。理性散文中的比喻只是用來說明道理的。理性的散文,只要能說明道理,就可以用不同的比喻,比喻本身不合理,比如買竹簡還珍珠,刻舟求劍,正直的人買鞋。而詩歌則不同,詩歌的隱喻往往成為詩歌意象的壹部分,通過隱喻闡釋哲學的成為哲學的詩歌或詩歌中蘊含的趣味。這種意蘊在於意象,而不在於外求,如蘇軾的《澠池懷子》:
哪裏的生活都是什麽樣的?它應該像在雪中飛行壹樣。
我不小心把手指和爪子留在了泥上,洪飛駕駛著那個復雜的東西。
老僧已死,成了新塔,壞墻沒理由看老題。
不知道過去是不是很坎坷,漫漫長路都是人。
這首詩感嘆生命的不可知,也夾雜著人生苦短、世事黃、物是人非的感嘆,充滿了不可預知的哲學思辨。因為蘇軾和哥哥蘇轍(子遊)有壹次路過澠池,因為馬死了,只好騎著瘸驢去和尚廟投宿。當隊伍到達時,我在寺廟的壹面墻上寫了壹首詩。這壹次,蘇東坡故地重遊。接待他們的老和尚早已去世,只剩下壹座靈塔。兩兄弟寫詩的墻也倒塌了。見物非人,東坡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詩。隱喻在這首詩中起著關鍵作用。在蘇軾看來,人生就像在世間飛翔,充滿了不可知,而生命的痕跡就像鴻雁在飛翔的過程中不小心在壹片雪地上留下了爪印。洪飛融化後,壹切都不復存在。然而,終究是飛逝而過,洪飛踏雪的輕盈,所到之處的灑脫,驚鴻壹瞥的浪漫,來去的遺憾,飄得無影無蹤。這是蘇軾所理解的最美的人生態度!
蘇軾也有題詩《延陵王主簿畫兩斷枝?第壹,哪個是對的?神似?“是進壹步解釋”的內涵:
論畫的相似性,看有孩子的街坊。
詩壹定是這首詩,壹定不認識詩人。
詩畫統壹,巧妙清新。
蘇軾在闡釋的過程中也運用了明喻,指出?外形?我的看法像孩子壹樣幼稚。詩歌和繪畫壹樣,要講究?神似?註重本質的真實而不是外表的相似。這個明喻既讓讀者生動地看到了比喻理論家的淺薄,也顯示了蘇軾的率真和認真。在蘇軾的詩歌中,比喻常常被用來說明哲理,如詩人在《題西林壁》中的運用。越過山脊看向壹座山峰?這個比喻是用來說明觀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唐代道人說,雷雨中每壹個雷電,都在天目山上俯瞰,我卻聽到雲裏有嬰兒的聲音,我沒有聞到雷震”中,又有什麽用呢?山只給嬰兒看,人迷失在無限的世界裏?為了說明同樣的道理。《慈湖圖釘風》中,用?而水寨的那壹邊,究竟哪裏不是巖石?來哀嘆世態炎涼,人心險惡。在《Hokkeji恒翠閣》中,使用?雕花柵欄什麽時候好?讓人變老的不僅僅是圍墻。百年促廢更可悲,妳知道草都要變成池子了。,來說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生苦短的人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