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現代文學閱讀教學中,如何確定初中現代文學閱讀的教學內容,我認為要做到以下三點:
1,要把握文學作品的特點。
文學現代寫作的基本特征是什麽?它和非文學的現代寫作有什麽區別?我覺得文學作品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形象思維”,用形象說話。而且它的形象是由語言和文字這個工具來承載的,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詩歌還是劇本。它和非文學的現代文學最大的區別是兩點,壹是它的“意象”,二是它的“情感”。因此,通過對語言和人物的解讀,讓學生把握作品中所描繪的形象,理解形象所反映的普遍意義,感受作者通過作品形象所表達的感情,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讀經解道”,這不僅是壹個方式方法的問題,也是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基本目標。
比如在張艷教授的安塞腰鼓教學中,老師朗讀了7分多鐘,讓學生邊聽邊看邊思考:“多次講‘好的安塞腰鼓’這篇文章有什麽好處?”這其實是壹個多通道的閱讀過程。給學生5分鐘左右的時間閱讀和思考,然後把他們感覺到的關鍵詞寫在黑板上。最後,要求學生給對聯加上橫評。(插入教學片段:《有什麽好》到《寫橫批》,6分鐘左右)在這裏,對聯只是壹種形式,其本質指向的是教學目標。
2.充分挖掘作品中蘊含的價值。
現代文學作品種類繁多,不同的作品蘊含著不同的價值。那麽,文學現代寫作的價值何在?如何挖掘文學現代文本的價值?雖然這個問題壹時半會兒也說不清楚,但是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說,我們也可以化繁為簡,我們可以確定壹個原則,就是有利於學生發展的原則。即學生能從某壹作品中學到哪些具體的知識,有哪些具體的收獲,或者有哪些具體的啟示,有利於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具體發展。抓住了這壹點,也就抓住了作品所蘊含的價值,正確確定了作品的教學目標。
比如安塞腰鼓,最大的特點就是文字本身的雄偉、豪情和壓倒壹切的陽剛之美。這種氣勢和感情主要是通過大量運用排比、重復等整句形式來表達的。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能夠受到這種陽剛之氣的感染和熏陶,這就是這篇文章所蘊含的價值。也是學習這篇文章要達到的壹個目標。而要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只有通過反復閱讀,才能讓學生體會和感受。張艷老師教的這堂課,準確把握了這個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老師可以說是竭盡全力了。(插入教學片段:“嘿,嘿,嘿……”大聲朗讀指令,約4分鐘。)雖然朱主任只是認為有“偽聖化”傾向,但準確把握教學目標還是值得肯定的。
3.我們應該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來正確表述教學目標。
明確了文學現代文學閱讀教學內容的基本要求,就相當於確定了正確的教學目標?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說,直到現在,壹些問題仍然困擾著我們的語文教學。
首先是“三維目標”與認知目標的關系。
我想引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組成員、華東師範大學課程研究所副所長崔允漷教授的壹段話。“新課程實施中,大家逐漸學會了‘三維目標’的表述,甚至同樣的說辭。而‘三維目標’在教學中起到了什麽作用,‘三維目標’之間是什麽關系,如何整合,卻很少有人探討。”
“課程標準是從三個維度來表述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是課程標準的下層目標,但教師不能機械地、壹對壹地照搬上層目標的格式。每壹類都是從三個維度來陳述的。”
舉壹個中國著名刊物上發表的竹影的教學目標的例子:
壹、知識和能力:
欣賞這篇文章生動的描述。
體會這篇文章中表現出來的童真和童趣。
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二、流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和探索
第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鼓勵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這是機械分離“三維物體”的典型例子,除了作為教案的“裝飾”之外,沒有任何實用價值。即使是認知領域的目標也很難實現。什麽是「狐臭」和「體驗」?「狐臭」和「體驗」到什麽程度?怎麽知道學生是“欣賞”還是“體驗”?
事實上,在課堂教學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總是隨著認知活動而發展,同時又反作用於認知。因此,它不能預設,也不能由教師“鼓勵”,而必須通過創設情境、營造氛圍,由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生成和發展。
其次,“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的關系。
還是先引用崔博士的解釋,“真正的教學結果壹定是預設目標加上生成目標。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考慮最多的是預期結果,而不是生成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利用生成性課程資源實現意想不到的教學目標。預期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重點,是課堂教學過程的決定因素,是教學效率中可以評價的部分。如果不能堅守這個底線,過於註重生成性目標,教學就可能走向‘無目的性’的誤區。”
為什麽問這個問題?原因很簡單,因為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解決如何通過語言和文字的解讀來“因文而知道”的問題,從而實現影響和潛移默化。換句話說,正確的既定目標可以將“體驗”、“感知”、“領悟”等這些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教學要求具體化,轉化為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操作、教師可以觀察和評價的顯性行為。
鑒於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情感目標還是生成性目標都需要滲透和把握,我個人認為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該以預設的認知目標為重點,其余的在過程中多加考慮。
那麽,如何陳述教學目標呢?崔博士闡述如下:“目標陳述必須滿足壹些要求:第壹,目標取向是學生學習後的預期結果,所以行為的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其次,目標的陳述主要是為了方便後續的行為評價,所以行為動詞要盡量清晰可控,不能含糊,否則無法規定正確的教學方向;再次,有時目標不能單靠動作動詞明確表達,需要壹些額外的限制,比如學習情境、工具、時間、空間的規則。第四,目標指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學生,也是為了評價方便。所以,目標的績效水平永遠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只是說明了目標所指向的這群學生所能達到的最低標準。並不能代表所有學生真正得到的真實教育結果。前者只是後者的壹部分。”
這樣,安塞腰鼓的教學目標大致可以概括為兩個:1,文章形象所體現的主要精神可以用簡潔的語言簡要概括;2.妳可以通過反復閱讀,讀出文章的磅礴氣勢。對比張艷老師教案中列出的三個教學目標,我覺得基本準確。
二、文學現代文閱讀中如何突出體驗過程,如何恰當把握多元解讀?(略)
三、如何找到非文學現代文閱讀的最佳切入點,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剛才朱主任說自主、合作、探究融入到學習過程中,我基本同意這個觀點。但這畢竟是三種不同的學習方式,內涵和外延也不壹樣。我想談談我對操作層面的看法,主要是對自主和合作兩種學習方式的看法。
先說自主學習。
理想的“自主學習”,顧名思義,應該是學生能夠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並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策略反思和調控,最終能夠自我評價自己的學習結果,確定後續的學習任務。從而實現良性循環。
應該說,這種教學思路的前景是非常誘人的,也符合我們老壹輩華工所努力追求的“教到不教,改作文到不改”的美好願景。但是,如果原封不動地照搬,在中國的這種文化土壤裏是不會開花結果的。
我認為,在目前的條件下,將“自主學習”定位為“學生在教師有效指導下的主動學習”似乎更合適,也更符合教與學的實際。這裏“主動學習”的首要特征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其次是學習的獨立性。主動性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學習意願”和學習意願上;獨立性體現在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相信自己能學好”。老師的“有效引導”就是學生永遠不會不願意學習,永遠不會學會善於學習,永遠不會相信自己能學好,直到相信自己能學好。從而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同步和諧地發展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促進課程改革主要目標在教學層面的有效實現。
讓學生“願意學習”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學習責任感;讓學生“學會”的關鍵是正確、恰當地引導學生;讓學生“相信自己能學好”的方法就是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經常體驗成功的喜悅。
(插入蛤蟆的教學片段:給蛤蟆建個小檔案,大概13分鐘。)
剛才朱主任也提到了這個案例,認為是值得的,因為這個問題的解決使得整篇文章的輪廓清晰了。從指導和組織自主學習的角度來說,也可以說是成功的。
1,由於采用的形式新穎活潑,學習的內容既有信息處理,又有語言訓練,思維負荷量大,具有壹定的挑戰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樂於學習,享受學習。
2、註重過程指導,讓學生學有所得。這主要表現在-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以明確的學習任務為操作手柄,啟動和組織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讓學生明確“學什麽”和“學什麽水平”。
創設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完成和進壹步加工學習材料。
在這個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提供了“火烈鳥”的課外資源,有效地展示了學生的學習情況。
3.在評價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修改,有利於學生的進壹步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新課程理念下的評價應註重評價的全面性,即不僅是對學業成績的評價,還應包括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價,以充分體現新課程倡導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統壹的理念。在這壹點上,仍然缺少壹些東西。
再來說說合作學習。先看蟾蜍的案例(插入教學片段:討論人類對蟾蜍的不同態度,約13分鐘。坦白說,這是壹次不成功的合作詢問。主要有兩個問題:1。問題簡單,沒有合作探究的價值。問的問題只達到鑒別的程度,學的內容不是課文的重點。如果這樣改的話,“‘歷史上的妖怪’這壹段不涉及蟾蜍的特征。為什麽要把文字插入這壹段?”有更大的合作探索空間。2、有點味道,流於形式。學生的表現和評價只是壹個走過場的表現,意義不大。
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的問題,包括如何正確操作,已經引起教育界的充分關註,相關討論也很多,比如合作的題目要有價值,分組要合理,合作前要讓學生獨立思考,要有及時的評價等等。我不想在這裏重復什麽。我只想補充壹個很重要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問題。這就是合作學習的目標。
合作學習不僅是壹種學習方式,也是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學會學習的課程改革目標。因此,在組織合作學習時,不僅要註意解決學術問題,還要註意培養合作意識、端正合作態度、培養合作方法等非學術問題。
四、非文學現代文本閱讀,如何做到既貼近文本又適度拓展?如何正確使用多媒體手段?
如何閱讀非文學的現代文本,既緊扣文本,又適度拓展?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這個問題:
首先要樹立壹個理念——不是教課本,而是用課本教。“教課本”重在“讀”,難免陷入以課本為中心、以課本為聖經的泥潭;“用教材教”重在“學”,必須打破教材的束縛,進行必要的拓展。
其次要確定壹個原則——立足文本不拘泥於文本,超越文本不脫離文本。這裏的關鍵是把握壹個“度”。壹不小心就會走入把語文課異化為政治課或者班級活動的誤區。比如蘇聯教育班八年級(第壹節課)有壹篇課文叫《城市精靈》。我聽過很多課,很多都是半節課就把課文匆匆過壹遍,然後下半節課就把課文留下,讓學生就保護野生動物建言獻策。最後語文課變成了環保課。有人把這種現象戲稱為“種別人的田,慌自己的地”。
第三,要把握閱讀的層次——理解性閱讀、創造性閱讀、評價性閱讀。這三個層面,我認為反映了壹個比較完整的非文學現代文本閱讀的過程。
所謂可理解性閱讀,就是能夠全面理解閱讀材料。即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能從整體上感知不同文體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大意,能正確把握文章的意思,能準確概括文章的要點,能把握某些關鍵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這個層次閱讀的關鍵是抓住閱讀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敘事,重要的是扣“物”還是扣“人”;說明文,抓住說明對象的特點是關鍵;論證的核心是抓住作者的觀點。
所謂創造性閱讀,是指在理解閱讀的基礎上,聯系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發揮必要的想象力和聯想力,從不同角度對閱讀材料進行補充、完善、深化和探索等創造性閱讀活動。創造性閱讀,理解是前提,個性鮮明是主要特征。比如在壹篇說明性文章中,可以設置情境,讓學生運用文章中介紹的相關知識來解釋或解決生活中的壹些實際問題;對於壹篇議論文,可以要求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模擬課文的寫作,增加壹個論點。
評價閱讀是壹種完全個性化的閱讀行為,是讀者對文章的獨特感受、體驗和評價。評價閱讀可以打開心扉,表達自己的觀點。妳可以對文章的思想內容甚至表達形式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同意、不同意或者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
有人把閱讀的這三個層次簡單概括為三個關鍵詞:同化-進化-異化。我覺得很合適,後兩個層次的閱讀都是與文本緊密相關的拓展。
第四,積極開發各種課程資源。素材有很多種,暫時分為文字類和非文字類。文本的資源可以是相關的文章、資料等。,如《人的醜朋友——蟾蜍》(插入課件《蟾蜍的火烈鳥》ppt)。這種投影不僅提供了新的知識,還幫助學生學習課文,完成學習任務。非文字包括視頻、音頻、圖片等。這些圖片和視頻不僅給學生壹個直觀的形象,也有助於他們理解課文內容,開闊視野。
課程資源的來源應主要來自生活;開發課程資源的途徑主要是從生活中挖掘;開發課程資源的主體也應該是學生。徐夔老師講授的《人的醜朋友——蟾蜍》壹課的課外作業,“仔細觀察壹種動物,收集相關資料,寫壹篇生動的論述”,較好地體現了這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