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誰知道三毛和海子的簡介?

誰知道三毛和海子的簡介?

海子(1964年3月26日~ 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出生於安徽懷寧縣高河茶灣,從小在農村長大。1979 15歲考上北京大學法律系,大學期間開始寫詩。1983北京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中國政法大學哲學系工作。1989年3月26日(他的生日),在山海關自殺,時年25歲。在詩人短暫的壹生中,他保持著壹顆聖潔的心。他在很長壹段時間內不被世人所理解,但他卻是70年代中國新文學史上,壹位竭力沖擊文學與人生極限的詩人。

三毛於1943年3月26日(農歷21年2月20日)出生於四川重慶。三毛從小就表現出對書籍的熱愛,五年級下學期第壹次看紅樓夢。初中的時候,我幾乎看完了市面上所有的世界名著。初二輟學,被父母悉心教導,為下次打下紮實的詩歌、古文、英語基礎。師從顧、韓湘寧、邵三位畫家。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師》中記錄了這三位繪畫老師。

65438-0964,被文化大學創始人張啟軍先生特許為該校哲學系旁聽人員,學習成績優異。

1967再次輟學,獨自去了西班牙。期間在西班牙馬德裏大學和德國歌德學院學習,在美國以諾大學法律圖書館工作。對她的人生經歷和語文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

1970年回國,受張啟軍先生邀請,任教於文達大學德國文學與哲學系。後來由於未婚夫突然去世,她再次離開,去了西班牙。與心愛的人,她6歲的喬斯團聚。

1973年,他在西撒哈拉沙漠的壹個地方法庭與荷西結婚。沙漠生活激發了她潛在的寫作天賦,在當時《聯合報》主編的鼓勵下,作品源源不斷,她開始收集並出書。

第壹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出版於1976年5月。

1979年9月30日,丈夫荷西因潛水事故去世,回到臺灣省。

1981年,三毛決定結束14年在異國的生活,定居中國。同年5438年6月+10月,《聯合報》特別贊助她去中南美洲旅遊半年。回來後,她寫了《千山萬水》,做了環島演講。之後三毛在文化大學文藝科任教,教授小說創作和散文寫作,深受學生喜愛。

1984,因健康原因,辭去教職,專註寫作和口語。

我在1989之後的4月份第壹次回到中國大陸老家,發現我的作品在中國大陸也有很多讀者。專程拜訪了因漫畫《三毛流浪記》而聞名的張樂平先生,完成了他的夙願。

1990從事劇本寫作,完成了她的第壹部中文劇本,也是她最後壹部作品《滾滾紅塵》。

1991 65438+於10月4日淩晨逝世,享年48歲。

三毛作品賞析:《逃學讀書》、《寂寞長跑》、《哭泣的駱駝》、《背影》、《稻草人的筆記》、《給妳壹匹馬》。

臺灣省女作家三毛已經去世多年,但她的確切死因仍然是個謎。最近,壹本名為《三毛死於謀殺》的書出現在上海各大書店。但是很多關於三毛的事情受到質疑,讓人不得不懷疑他幫助自己和三毛壹起成名的動機。

三毛壹生“漫遊”了54個國家。1991年65438+10月2日因子宮內膜肥大入住臺灣省榮民總醫院,3日手術完成。4日上午,醫院的保潔員進入7樓婦產科單人專用病房。打掃衛生間的時候,她看到三毛的屍體被尼龍襪掛在馬桶旁邊的點滴架的掛鉤上。她穿著白色背景的紅色睡衣,現場沒有遺書。

法醫推斷三毛死於淩晨2點。第二天,臺灣省所有報紙都報道了三毛的死訊,香港80多家報紙也詳細報道。然而,不到半年後,各界質疑三毛死因。他們認為警方的現場調查過於草率,他“厭世自縊”的結論過於武斷。會不會有真兇逍遙法外?

三毛崇拜愛情。1973年,三毛在撒哈拉與西班牙帥哥荷西結婚。1979年,何塞在北非潛水時遇難。三毛哭得死去活來,從此活在荷西的思念裏。

三毛熱愛祖國。她早就提出“兩岸不能再分離了”1985年,她在壹場數千人參加的演講中演唱了中國人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她是臺灣省公開演唱義勇軍進行曲的第壹人。後臺壹片寂靜,很多人都在擔心她。

三毛與張樂平、姚、賈平凹、王等大陸文化名人有著非凡的友誼。1989年,三毛去上海見畫家張樂平,認出畫家是“爸爸”。她用上海話告訴畫家:“我3歲多就離開了上海。那時候我只是懂事。我讀的第壹本書是三毛的流浪故事。那個四處流浪,壹直沒有長大的男孩,對我的影響很大。多年以後,我在外國寫第壹本書的時候,用了‘三毛’這個筆名。”

三毛寫過壹首歌《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家鄉很遠,我為什麽流浪,流浪很遠……”這首歌在臺灣被禁了十多年,因為當局認為歌詞中的“遙遠”壹詞指的是中國大陸。1990 12、三毛電影《滾滾紅塵》參加臺灣金馬獎競賽,獲得八項大獎,但沒有三毛最佳原創編劇獎。紅塵激起了臺灣省壹些當局的憤怒:“蓄意歌頌中國,肆意攻擊政府,醜化國軍……”有人認為三毛可能成為政治犧牲品。

書中對三毛死因的各種猜測,如不治之癥說、孤獨說、為愛所困說、江郎的疲憊說、自殺情結說等,壹壹進行了駁斥。書中還引用了10名人談論三毛,認為三毛死的很奇怪,很突然,她沒有自殺的理由。把三毛的死解讀為自殺,對她是不公平的,甚至是對她人格的侮辱。

[編輯此段] 3 >三毛給賈平凹的信

附:三毛給賈平凹的信

平瓦先生:

現在是1991年1月1日淩晨兩點。下雨了。

我今年寫的第壹封信是寫給妳的:我最愛的師父。恭敬地。

感謝這支筆,給我這樣的讀者帶來了多少個不眠之夜。雖然我只讀過妳的兩部代表作《天狗》和《浮躁》,但是我讀了壹遍又壹遍,相當於四十本書。

在中國當代作家中,妳的寫作是最敏感的,但看了之後,似乎是壹種孤獨。我壹生愛讀書,我是壹個讀書人。可惜沒幾個朋友能說說這段經歷。看妳的書特別孤獨。沒有本事看妳書的人,只好看走樣。

在臺灣省,我有個女朋友拿著妳的書看,願意和我討論,但是讀的不深,也能抓到壹些味道。我沒辦法,只好把“天狗”的事告訴了這位朋友。壹年來,心裏壹直積壓著壹股壓抑。這不是來自我的個人生活,而是因為我知道妳的書。在大陸會有人拿我的話說“賈平凹好!”我盯著人問:“最好的辦法是什麽?”說不出來,於是又悶死了自己。讀妳書的人等著看,我很不高興。

平瓦先生,妳是壹位優秀的作家。看了妳的小說,胸口悶了好久。這種情況在我看《紅樓夢》和張愛玲的時候也出現過,但還是不那麽“對位”,直到香港有人談到大陸作家,提到妳的名字。壹口氣買了幾十本書,壹本壹本看。直到妳的書出現,我才松了口氣,想尖叫。對了,是高手。巨星的誕生就是這樣的。我沒有弄錯。以後,我就拿著那兩本書,每天給妳讀四五個小時。

如果不是妳的書,妳可能壹輩子都沒有動力寫這樣壹封信。就算我現在寫,我覺得這種感覺——我從妳的書裏得到的——也是通過我個人的閱讀經歷“再造”出來的。就算我自己面對作者,我被封閉的感覺還是壹樣的,但也許我們可以交流,那就是:妳的作品太深刻了。不是背景:是妳自己的靈魂。

今天看了三個人的作品不下二十遍,壹個是曹禺,壹個是張愛玲,壹個是妳。謝謝您們。

不說壹句客套話,妳給我的這份沈甸甸的禮物,這輩子要好好保存,好好珍惜,這是我非常看重的壹本書。我不把我的書寄給妳的原因很簡單。相比之下,三毛的作品是寫給普通人看的,賈平凹的作品是寫給真正讀了壹輩子的三毛看的。我的書不會在妳的書架上,除非是友誼而不是文字。

臺灣省有個作家叫“七年級學生”。他的書不賣,但非常獨特。如果妳想見他,我很樂意把他們介紹給妳。

我想我們都是書蟲。昨天翻看妳的《文選》,看到妳的散文部分,有壹段時間有點嚇人。我看妳的小說的時候,作者躲在幕後,散文是生活的壹部分,作者沒有窗簾可停。我輕輕地翻了幾頁。合上書後,我想把它還回去。散文就是這麽直接,更明顯的真誠,讓人不願意壹下子走進作者的家。那不是《黑石》的人生告白,是妳的。今天早上我會再讀壹遍。以後我會反復看,以後我會告訴妳我的感受。我先把《觀察》看了三遍(第二雜談人性與文學、道家)。

我於1990年4月底在Xi安下了飛機,站在外面的大廣場上發呆。想到賈平凹生活在這個城市,我心裏有很大的失落。我抽了幾根煙,看著煙霧在寒冷的空氣中慢慢散去。然後我就走了,如果我失去了什麽,這是壹個臺階。

吃了止痛藥之後寫了這封信。後天就要住院手術了。我暫時不能出遠門,至少壹年不能工作,還生了壹場大病。

如果妳不那麽累,也許四五個月後妳可以來Xi安看妳?我不是壹定要陪妳玩,我只是想和妳說說賈平凹,我所認識的,在我心目中所感受到的當代大師。

我用最珍貴的羊毛紙給妳寫信。這裏的信紙太白了。這種紙在臺北很難買到。我留著它。我的地址在信封上。

妳的家鄉成了我的“夢魅”。商州不存在。

聖毛靜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