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七言詩發展的鼎盛時期。擅長絕句、古詩、五言詩等詩歌體裁的著名詩人很多,擅長七言詩的卻很少。李白和王維的七律很多都有壹些弊端,比如說失去了粘連,詞語重疊。甚至崔豪的黃鶴樓也是半合法半古老的。在唐代,七律中只有杜甫和李商隱是傑出的,其中杜甫將七律的藝術性推向了頂峰。杜甫的《登高》也被後人譽為“唐人七律之首”、“古今七律之首”。雖然崔豪的《黃鶴樓》也有這個標題,但相比之下,登高嚴謹在米,是七法之最!
杜甫詩集裏幾乎每壹首詩都是佳作,句句嚴謹有力,可以說把七律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自杜甫以來,很難有人把七律寫到這樣的程度。尤其是到了宋代,杜甫雖被奉為祖師,但大多以說理、議論為主。雖然有優秀的作品,但很難創造壹種風格。
只有南宋詩人陸遊在七律中有杜甫的風格,嚴謹,實則沈郁蒼勁。尤其是下面這句最經典,甚至在杜甫的詩集裏:
憤怒壹書,第壹部分
南宋陸遊
小時候就知道天下難容,中原看似山。
樓裏壹夜雪,鐵馬裏秋風散。
塞在長城上,許下空洞的諾言,鏡中的鬢角早已褪色。
先實名,壹千年誰比!
童年時期,陸遊經歷了靖康之亂,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悲慘境遇,經歷了從亂世中的漂泊,這使他從小就樹立了報國的誌向。做官後,陸遊曾在抗金戰爭前線工作。金戈鐵馬的歲月,給陸遊留下了終生的記憶。所謂“上馬攻狂胡,下馬草軍”就是回憶這壹生寫出來的。而立誌終生報國的陸遊,在朝中總是被小人排擠,壹生碌碌無為。晚年,他只把自己的悲憤寫在詩歌裏。這本《書怒》是他的《五書怒》之首。
所謂書怨,表達的是胸中孤玉的怨念。雖然開頭的第壹句話是回憶早年的語句,但我已經看出了他的憤怒:早年立誌恢復山河,現在才知道“事難”,不是戰場上殺敵的難,而是小人誤國的難!
顓頊形容早年“望中原北如氣山”的情形。金戈馬鐵和謝謝先生的軍旅生涯,殺敵報國,收復失地,是讀起來最強烈、最慷慨激昂的東西之壹。而領口突然壹轉,又回到了今天和後世的狀態:長城空自,鏡中鬢角早已褪色!年輕人的雄心壯誌如今在鏡中褪色,願意報效國家,卻“物是人非”,悲憤之情可想而知!
兩句結尾用諸葛亮《出師表》中的典故來表明野心,既痛斥朝野庸人,又拿諸葛亮與自己相提並論。天下無人知我,唯有這本書《書怒》讓後人知道我“報國”的誌向!可以說我投降到最後,句句生氣,字字生氣!
這首詩格律嚴謹,對仗工整,承上啟下,風格奔放,情感表達上充滿憂郁悲憤,飽含詩人報國之誌。與杜甫的代表作《七律》相比,杜甫並沒有太多的放棄,甚至在風格上還有兩個豪放的字。後世詩人對這首詩的評價是:全詩渾渾,格調高健,被老杜濃縮,天真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