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為銘記將士英氣,悼念先烈英靈,杜派工兵於1940年春在山上修建了五軍昆侖關戰役陣亡將士陵園。有紀念塔、陣亡將士墓、紀念亭、碑文、前後牌坊、日軍少將旅旅長中村正夫墓、古觀樓等。10以上的國民黨政要如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杜、李等。都寫了碑文,題寫了對聯或題寫了碑文紀念這場戰役。1994年7月8日,昆侖關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了《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劃定永寧縣與賓陽縣昆侖關段行政區域界線的決定》(桂〔2000〕52號),明確了山上的7處文物,除前牌坊外,有6處在賓陽壹側。
昆侖關是震驚中外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偉大戰役的遺址。位於賓陽縣西南30.5公裏,與永寧縣交界的昆侖山東側。相傳昆侖關始於秦朝。唐元和十壹年(公元816年),稱“鎮南關”。宋軼把它命名為“昆侖關”,並在門上刻了“昆侖關”二字。昆侖關屬於大明山的殘脈。在道路開通之前,它從北到南延伸了十公裏險惡的驛道。昆侖關就住在它的腰間,就像食道的咽喉,守衛著南北的通道。民國十五年(1926)開辟南柳公路,繞過山腳下的隘口,直下山坡。昆侖關成為廣西與越南國際交通線上控制濱永公路的重要關隘。素有“雄關雄霸南天”之稱,被稱為“壹人守之,萬人不能逼之”的天然屏障,所以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宋祐四年(1052),狄青“夜襲弄於此,相傳上元三鼓攻昆侖”。1939年冬,侵華日軍在北海登陸,攻打南寧後,以少將旅旅長中村正夫為首的重兵占領昆侖關。在全國人民呼聲高漲的壓力下,國民黨政府調集40萬兵力,以陸軍壹級上將白崇禧為總指揮,以昆侖關為主戰場,以杜為主攻。從65438+2月18到31,在昆侖關與日軍激戰,最後殺了中村正夫,將其消滅。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昆侖關之戰。
這場戰役成為中國抗日戰爭艱苦戰鬥的典型,沈重打擊了日本軍國主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抗日戰爭的意義和戰後教育影響深遠。戰後,為銘記將士英氣,悼念先烈英靈,杜於1940年春派工兵在山上修建了“五軍昆侖關戰役陣亡將士公墓”。2000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劃定永寧縣與賓陽縣昆侖關段行政區域界線的決定》,明確山上7處文物中,除前牌坊外,有6處在賓陽壹側。
昆侖關作為抗戰遺址,不僅有著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且在國內外都有著巨大的旅遊開發潛力。為了進壹步加快賓陽旅遊業的發展,賓陽縣人民政府和永寧縣人民政府決定開發利用昆侖關。在堅持有效保護昆侖關戰鬥遺址的同時,充分合理利用文物遺址,開辟旅遊景點,把昆侖關建設成為集紀念、教育、旅遊、度假為壹體的抗日戰爭紀念公園。作為我縣景區開發建設的龍頭,該項目已列入當前重要議事日程。我縣積極組織相關專家開展開發規劃前的調查、論證、規劃等各項準備工作。同時,根據有關規定,將劃定“昆侖關戰役遺址”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即將報批。其余工作也在有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