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天光》第五段改為詩的形式。

《天光》第五段改為詩的形式。

文/儲悅

從古至今,膾炙人口的藝術作品層出不窮,虛實技法的靈活運用,使得繪畫和詩歌都具有了壹種透氣而精致的本質。讀者在細細品味它們的時候,總希望有深化它們的意義,即最終能達到“言之不盡,意之無窮”的藝術境界。

畫與詩的“配合”無非意味著兩種:邏輯融合、相互溝通、妳中有我、我中有妳,而往往意境就是它們溝通的渠道。第二種是空間結合,即詩畫結合。蘇軾評價王維的詩是“壹首有韻味、有畫面的詩;看圖,畫中有詩。“作為詩人和畫家,王維將兩者完美融合,給人壹種空靈、身臨其境的感覺。壹般來說,因為藝術是相通的,所以繪畫會給人以極其直觀的視覺沖擊。比如中國的傳統繪畫和水墨畫,善於用筆墨的渲染來表現虛實相生的美感,而詩歌是壹種具有藝術本質的高級文體,它以抽象的方式包含了各種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詩歌是最不純潔的語言。“語言最本質的功能是傳遞信息。壹旦加上作者的創作心態、靈活的表達技巧、詩人自身的感悟以及文字中豐富的哲理信息,讀者就會有“望其文知其心”的感覺。

題畫詩是畫與詩的第二次結合:非抽象的融合。史料中的給定概念可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的是“寫在鏡框上的詩”,而廣義的更為全面:即以詩為題材,以畫為意蘊,或欣賞,或趣味,或議論,或諷喻的文學作品。所以壹首畫出來的詩,應該是以畫為基礎的,應該是畫完之後寫的,而且這首詩的內容應該和畫的內容緊密相關。

壹,詩與畫的關系和區別

橫向來看,東西方很多藝術家都對古代詩畫關系發表過看法。代表作家的作品是萊辛的《拉奧孔》,它標誌著18世紀這壹時期學者對這壹問題討論的高峰。在《拉奧孔》中,萊辛認為“壹切藝術都是現實的再現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結果,這也是藝術的同壹規律”,然而詩和畫雖然在某些方面、在某個場景中有藝術上的相通,但在許多方向上總有不同。比如繪畫、雕塑等藝術只是以色彩、線條、圖像為媒介,依靠視覺來傳達信息,善於表達“空間上並列的‘物體及其屬性’的全部或部分”的主題,藝術效果是完成被描述者的特征和個性。

另壹方面,詩歌以語言和聲音為傳播媒介,以聽覺表達為主。前者意在表達動人的人和物的暗示性瞬間,讓觀者有思考畫中人和物的過去或未來狀態的空間。後者則是化靜態為動態,讓讀者體會到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人的情感心理狀態和生動形象。西方對詩畫關系的解釋和認知最終從“姐妹藝術”轉變為“分道揚鑣”拉辛認為:“行動是詩歌的獨特主題,繪畫的獨特主題是指物體及其可見屬性...時間屬於詩人的領域,空間屬於畫家的領域。”西方人眼中的詩和畫,有著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

然後,當西方的觀點傳到中國後,壹些人開始發表比原來更全面、更可靠的觀點。錢鐘書先生在《讀拉奧孔》中也總結並認同萊辛關於詩畫關系的觀點,但在此基礎上,宗白華在《詩畫境界》中認為“詩不抑畫,畫不壓倒詩,二者的關系應該是相互交流、相互入侵,即情與景的完美結合。”還提到詩歌和繪畫在基因上是相似的,即二者所表達的藝術境界是相似的,這也修正了萊辛認為繪畫不如詩歌的片面觀點。同時,錢鐘書還在中國的詩歌和中國畫中表達了與西方藝術家不同的觀點:“她們不僅是姐妹,還是孿生姐妹。”這個生動的比喻意在說明,詩畫雖有瑕疵,但兩者密切相關。

縱覽我國歷史,孔武忠在《宗伯集》卷壹《東坡居士畫奇石》中提到:“以無形之畫,畫者有有形之文,兩者雖異而趣。”也能說明兩者的微妙關系。此外,詩歌和繪畫在社會、政治和抒情功能上有相似之處,這已成為詩歌的規範。從三國時期魏國詩人曹操的七步詩中可以看出,此時的詩人不僅想表達自己的艱難處境和自己的苦悶與憤慨,而且還暗示了封建統治集團殘酷鬥爭的政治面貌。

北宋詩人、政治家王力可·安石的作品《元日》深受大家喜愛,它以壹幅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民間畫卷表達了他的政治抱負,同時也暗示了他革除時弊、推行新法的堅定態度。當然,除了詩歌,繪畫也是反映政治面貌的媒介。比如美國作家蔣培德的作品《宋代詩畫中隱藏的政治故事》,當書畫藝術傳到宋代,文人畫開始流行。意境雖淡,但寓意深遠,這與作畫的文人背景密切相關。繪畫和題畫詩都包含了豐富的政治場景。書中提到的“千年瀟湘怨”到宋神宗時期的政治格局,詩畫中隱含的歷史事件、背景和發展等。,揭示詩畫背後的歷史和詩人畫家的隱逸情懷。

除了空間和時間上的視聽差異,詩畫的差異在於“直接感受和間接理解”。在《文學理論》教材中,也解釋了“文學的間接性”這壹基本概念。“繪畫、雕塑等藝術運用形象符號塑造藝術形象,可以直接影響作者和接受者的感官,而文學在創作和接受中運用壹種抽象的符號表達藝術形象。當然,詩歌也是壹種文學形式。所以詩歌所包含的意義取決於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會隨著讀者的體驗、聯想和想象而擴展。詩歌的真諦隨著不同的本體在快速變化。而繪畫則是壹種直觀的造型藝術,無需觀者的想象,就能直接表達出畫者的思想感情。如宋代清明上河圖,可以直接看到商業活動和市場經濟的繁榮。

二、宋代題畫詩繁榮的原因

文化空前繁榮:“中國的黃金時代”

羅德斯·墨菲(Rhodes Murphy)對中國宋朝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時期”,並表示“盡管後來的歷史學家批評宋朝未能抵禦外敵入侵,但這是壹個前所未有的發展、創新和文化繁榮時期。”壹個教育強大的國家也象征著國家的繁榮和穩定,當然,能延續幾百年的朝代也是如此。宋代實行的“興文教、抑武士”的國策雖然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但也造就了文化繁榮昌盛的局面,造就了壹批集官僚、文人、作家三重身份於壹身的新型文化人。所以宋代可謂是中國歷史上,能夠給予知識分子最優厚的待遇,給予他們最高的尊重。當然,宋朝的統治者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來收集人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由於強調人才選舉,改革措施是增加選民人數,既能廣納賢才,又能為各行各業有才能、有抱負的平民預留更多機會。到了唐代,壹次錄取的進士基本只有三四十人,到了宋代,增加了十倍。這壹舉措為士人參政打開了“天窗”。因此,學生人數的激增,“畫”的繁榮,“評”之風,為題畫詩奠定了壹部分基礎。

這壹做法成為史無前例的歷史之舉。因為前方待遇優厚,自然各路子弟都會努力學習,以求贏得官場的進攻。在強大的文化環境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投身讀書、入仕途,隨之而來的是知識分子隊伍的宏大,這為壹大批有知識、有文學創作的知識分子的崛起鋪平了道路。所以這壹時期的文藝發展迅速,當然是不爭的事實,符合發展規律。

繪畫藝術的出現:“沒有比畫耳朵更好的了”

在宋代,各階層的人都對繪畫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和癡迷的態度。無論是身居高位的統治集團,還是物質貧乏的憨厚百姓,壹旦繪畫與生活融為壹體,思想感情就不會貧乏空虛。同樣擅長書畫的宋朝皇帝宋徽宗曾說:“我沒有比畫耳朵更好的了。”正是由於統治者本身具有高超的繪畫技巧,並且提倡和重視繪畫,所以帝王畫師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而且由於這種風氣的盛行,文人也逐漸學會了繪畫,即使各行各業的畫師數量已經變得無法與前朝相比。隨後,壹批專業和業余畫家,以及各種題材和類型的繪畫在藝術界盛行,如“僧道代表,惠崇的顏路,王建的竹石等”還是“李清照和朱的閨房”。她們不僅是詩壇才女,也是擅長婉約畫的畫家。不僅如此,宋代不同時期興盛的繪畫題材、藝術風格和構圖技法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差異。宋初流行意境廣闊的“全景構圖”。中期主要場景集中,次要場景偏遠,更容易表現主次場景,突出主題。遠處次要景物的主要風格是朦朧而簡單的,主次分明,也產生了強烈的詩意,為題畫詩提供了前提。

書法四大家蘇、黃、米、蔡引領潮流。

顧名思義,題畫詩離不開畫的內容和題畫詩。說到書法,它是題畫詩的載體,也是題畫詩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蘇軾、黃庭堅、米柿在吸引潮流的基礎上熱衷於題畫詩的創作,很有壹課,緊接著就是臨摹大家不斷湧現的書法愛好者。宋代有壹個特點。歷代統治者在藝術界都有或高或低的嘗試或成就。與繪畫相比,他們更喜歡書法。宋朝在皇帝和壹些書法家的帶領下,在藝術界大踏步前進,留下了輝煌的歷史印記。宋代書法,繼唐、繼宋,開風氣之先。從宋太宗時代開始,他就非常註重書法和書法,臨摹先王先賢的墨跡,在春華秘閣刻帖,打破了以往的常規,強調主觀趣味。從蘇軾的角度來說,他曾經寫過壹副書法對聯“知天下之言,讀天下之書。”千古風流,才華橫溢,可謂宋代筆墨書畫的代表人物,所以時代文化底蘊豐厚,很多書法家也有著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詩詞功底。他們更註重個人修養,胸襟高,見多識廣,視野開闊,這當然成為題詩發展的先決條件。

內容:話題廣泛。

作品的創作更加自由靈活,不再拘泥於宋代以前的“佛道人物、仕女馬”,人物逐漸過渡到對整個自然的描寫,如宋代出現的“山水畫、花鳥畫”。在中國畫卷的空白處,藝術家題寫了壹首與畫的內容相關的詩,從而使意境得到升華。這是壹首有圖畫的詩的例子。最熟悉的是蘇軾的《惠崇春江夜景》,除了眾所周知的“竹外桃花,鴨先知暖春江”另外有壹首歌,“兩夫妻歸洪破團,猶似歸北。”寫的也很漂亮,壹副“花鳥畫”和“山水畫”,將歌詞寫的淋漓盡致。其次是《王晉卿藏色山二首》中的第二首,用了韓愈《山石》中“使溪山青紫,亮萬物”的景物句,並與畫卷中的意境相結合,最後呈現出壹個特別深刻的主題。

細致入微的描寫極其細膩

從宋徽宗的題畫詩來看,他擅長畫工筆花鳥畫,這壹習慣在他的題畫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他的詩《蓮夫人圖》中的“南吸涼,新織蓮藕舞裙長。”總之,或者說,《古村圖》“深村竹樹不知春,遠水斷。”這兩部作品都以畫為中心,對詩畫描寫壹般而細膩,這是宋徽宗的壹個突出特點。當然,宋代的題材主要是花鳥、山水等。細膩的筆法是這壹時期詩歌的壹個重要特征。

題畫詩中,詩與詞的傳承不同,傳承的角度和廣度也不同。這裏只談古往今來以畫配詩的內在傳承。在宋代,北宋和南宋題畫詩中詩人的感情和所表達的情感也有所不同。

主題的傳承:有很多延續者。

首先,兩宋題畫詩的題材基本相同,只是側重點相對不同,總體上沒有區別,在壹些題材的某些特點上會有壹些細微的差別。比如南宋,有些文人畫題寫北宋。在山水題材上,除了北宋常寫的山川、流水、花鳥、走獸的鋼筆畫外,南宋更偏愛地圖的畫法,這也源於南宋政治環境的影響,適逢南宋與遼金對峙,其繪畫的狀態多傾向於戰局的地形, 然後還有江南山川等地域特色的描寫。 從人物題材來看,南宋的人物題材描寫更加具體,即更加生活化、個性化,因為宋代的經濟、政治、生活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差異,百姓的生活習慣和帝王統治下的社會和諧也有了階梯式的變化。兩宋都註重歷史人物的畫像,因為南宋的繪畫題材比北宋更“雅俗共賞”,因為這個時代的畫家更多。從題跋詩的內在傳承來看,宋代題跋詩的延續大於傳承,因為本質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有細微之處,琢磨起來很費錢。

銘文群的傳承:範圍的變化

北宋初期碑文主體是僧人,即蘇軾之後逐漸趨向文人俗人,北宋開創,南宋主要發展。兩宋在以僧人為題材時也有差異。北宋時,多贊佛畫。此外,南宋時期還有山水、花鳥等其他題材,如《少陵畫像》、《春雨壹犁》。南宋最流行的文人畫有宋末胡仲恭的《長詩》。此外,南宋繪畫的主流應該是“庭院式”的宮體詩,這對於繪畫的推廣是非常繁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