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靈運是兩晉時期宋代最著名的詩人之壹。後人曾稱他和他的弟弟為“大小謝”。這個人豪放,喜歡到處旅遊。他的詩歌以山水現實主義為核心,開創了山水詩的新體裁。也正因為如此,他在文學史上占有壹席之地。謝靈運對山水的細致觀察和較高的藝術修養,使他的詩歌真實地反映了山水的自然美。他善於鑄詞,詩中有許多描寫做工精細、色彩鮮艷、語言新穎的美句。比如:“春草長在池中,園柳化為鳴禽”(《池塘上樓》);“春晚綠野,高巖白雲”(《入栗鵬壺口》);“野沙岸凈,天高秋明”(《第壹次去縣城》);“雲與日相映,空水清”(《江中孤島》);“密林含纏綿悱惻,遠峰藏豐韻”(遊楠婷)。這些句子形象生動,給人清新可愛的感覺,顯示了作者的藝術匠心。謝靈運也經常用自然景物營造的意境來傳達自己的情緒,如《歲月》:“我因憂慮而睡不著,因夜苦而難耐抑郁。明月照雪,北風強悲。運而不淹,死感易滅。”像這樣抒情與寫景結合緊密,藝術風格較為完整的詩歌,是大榭山水詩中的上品。可惜這樣的作品在謝靈運的詩中並不多見。
謝靈運山水詩的主要問題是幾乎都有壹條神秘的尾巴,因而失去了整體風格的統壹性。如《石崖婉約樓歸湖》描寫傍晚在湖中泛舟所見美景,猶如壹篇美麗的山水遊記。可惜最後只是補充了壹句“對事情掉以輕心是有道理的。”發消息嚇陌生人,試試這個推送。”這樣壹段話說明了玄理的論點。再比如“爬塘上樓”。中間雖有“春草長於塘,園柳化為鳴禽”的美句,但整體上仍是晦澀難懂,最後歸結為“是否獨守鍛煉,今朝無煩”,仍難逃玄學基調。這樣的情況至少應該占到謝靈運山水詩的78%,這是壹件可恨又遺憾的事情。讀山水詩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但大榭山水詩中的神秘尾巴,極大地損害了人們在藝術欣賞中得到的美感,就像人們在壹頓豐盛的飯快吃完時吃了壹粒沙子。這可能是謝靈運創作的時候想不到的。
是什麽造成了這條神秘的尾巴?謝靈運壹時難以擺脫潛移默化的影響,除了當時客觀上盛行玄學詩風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詩人的主觀原因。在謝靈運的主觀理解中,山水只是實現道的手段,而不是獨立的審美對象。因此,他從玄學出發,總是回到玄理。這是謝靈運詩歌創作中的壹個障礙,使詩人的感情難以與自然融為壹體。換句話說,謝靈運的山水只是被炒作的對象,而不是獨立的欣賞對象;只是“我之境界”,而不是“物我合壹”的境界。正是這個原因影響了大榭山水詩的藝術成就,使他沒能達到應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