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教學中,很多老師普遍認為壹節課40分鐘要教給學生盡可能多的知識。壹會兒怕錯過這個知識點,壹會兒又怕知識點講解不全。老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誠然,壹篇課文包含了很多知識點,講起來要幾天幾夜。在今天的新課改中,大多主張增加課堂容量,加強班級之間的聯系。導致很多老師在課堂上遊偏離課文主旨,發揮不到位,無端延伸,忽視教學重點。老師和學生在壹個班裏忙得不可開交,但是學生從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得到多少呢?
聽了湖南童劍亭的《黑斑羚的飛翔》的課,我和身邊的老師都有疑惑。這堂課更像是壹堂政治課,而不是壹次復述課文的活動。這樣的課是否可取?教育專家石紹典老師在點評本課時指出,“教師在壹段時間內對學生的教學所取得的進步或發展,稱為有效教學。”那麽,值得肯定的是,《飛黑斑羚》這壹節的教學目標是復述故事,在復述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是要把這個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就是采取各種形式的復述,比如從簡潔的提綱升級到生動的復述,再從另壹個角度復述。的確,我們不是常說壹次可以上壹節課嗎?關鍵是學生學到了東西。如果這門課能很好的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那不也是壹門有效的課嗎?
當然,要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要有壹個宏觀的規劃,明確壹個階段(比如初中,壹個學年,壹個學期,壹個單元)的目標,壹個相對集中的班級的目標是什麽。用什麽樣的學習活動來實現這個目標?
第二,教師的文本閱讀是必要的。
長期以來,由於中國的考試制度,課堂教學的第壹目的是以功利的方式應付考試,教師的教學都是圍繞著考試。如何教會學生答題的技巧和規範,成了第壹要務。對於文本的閱讀,更多的老師喜歡看老師關註權威分析而忽略了文本的知心朋友和個性化閱讀。有人說“每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壹個教師如果不深入貫徹文本,就會盲目依賴教學參考,教學參考就會雲裏霧裏。如果他懶得思考問題,懶得去找參考答案,他的閱讀能力就會逐漸退化。聽了湖北沈小榮老師的《神女峰》和河南王改玲老師的《感動北平》,不得不為課文的知識面之廣和理解深度所折服。教師只能通過對文本的情感體驗來培養自己的判斷力和洞察力,而文本的情感體驗是與學生對話的基礎。來自廣西的陳艷霞老師在《揚州慢》中動情地朗讀課文,令全場觀眾驚嘆不已。從她的朗誦中,觀眾體會到了揚州慢歌所表達的別離之情。過去,我們經常談到學生與課文的對話。其實作為語文老師,他們應該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教師只有讓自己的心先進入文本,才能在課堂上引領學生認同詞條,從而引發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火花,達到增長知識、提升人格的課堂目的。
教師只有作為壹個普通的讀者,才能充分地自己閱讀,有自己深刻的體會和感悟,能從多角度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情感活動。教師只有拋棄工具書,以新的時代視角智慧閱讀,才能有新的認識,經典才會常讀常新。只有閱讀文本的細節,才能找到解讀文本的新途徑,進行創造性的教學設計。
第三,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很重要。
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不佩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他們表達自己的勇氣。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沈曉蓉老師上舒婷的《神女峰》,讓學生們談談讀完詩後的感受。大部分同學都能理解,詩歌體現了社會女性對生命本體自由解放的追求和宣言從“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壹千年,不如在情人肩上哭壹夜”可以看出現代女性意識是可以充分張揚的,這是對要求女性專壹的封建貞操觀念的背叛。然而,壹個男孩建議女性不要拋棄善良和貞潔的傳統美德。正是因為中國女性的耐心和犧牲,家庭的和睦和國家的安定和平才能得以維持。他極具個性的精彩表演贏得了與會老師的熱烈掌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的分析不應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讓學生在活躍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去感受和思考。受情感影響,得到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愉悅。我們應該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那麽,為了使課堂教學更有效,關註學生的感知和體驗應該成為課堂的主要環節。在課堂教學中,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教師情感、學生情感、作者情感融為壹體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的思維碰撞,特別是思維層次的深度和廣度。美國教育家蘇納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展示給我,我可能會記得,讓我參與,我會理解。”有鑒於此,我覺得只有把課堂還給學生,才能把冷靜留給自己,才能真正實現高效課堂。
反思我以前的語文教學過程,所有的老師都是在教學過程中把預先設定的教案和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學生只是結論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學生沒有主動的探究過程,長時間這樣的學習讓他們失去了個性,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和創造力,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越來越弱。學生感知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重視學生感知能力的培養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