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觀點認為,杜甫的詩風格沈郁,語言精煉,格律嚴謹,工藝嫻熟,感情真摯,談吐素雅,描寫深刻,細膩感人,形象生動。
對杜甫詩歌的進壹步研究表明,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他對儒家思想的堅守密切相關。杜甫處於盛世末期,年輕的時候雄心勃勃。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敗。再加上仕途不順,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也讓杜甫詩風大變,趨近現實主義。
杜甫的詩意表達
在語言方面,杜甫的詩壹般被認為是“沈郁”的,語言和文本結構變化豐富,重在遣詞造句。
“沈郁”壹詞最早見於南朝,意為“身郁若思,日月美”。後來杜甫寫了“苦悶失意”四個字,準確地概括了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沮喪和失意,他們在任何時候都是敏捷的,而楊雄人和高美人則是普通的。”
杜甫詩歌意象選擇的個性化是其語言的基礎。杜甫詩歌中經常出現的意象,如古碉堡、秋雲、猿嘯、火把殘跡、急峽、成衛、孤舟、落花、夕陽等自然景觀,以及織女、老婦、老農、妻子等普通人,以及官員、將軍、小人等強大勢力,都表現出杜甫“振興世界”的熱情
正是這些沈重感情的表達,使得杜甫詩歌的語言趨於“沈郁頓挫”。
吳陵《繞溪詩》對杜甫後期詩歌的評價:“陽開陰閉”說:“惟意深遠,不可知下句”。吳陵又說:“凡人寫詩,壹句話只說壹件事,卻又說兩件。
杜甫的詩,壹句話可以說三、四、五件事;普通人寫詩,遠不如眼前幾十裏。杜甫的詩能說百裏,兩軍州,天下,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