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生活環境惡劣,有許多妓女和賭徒。他的父親吳傳江用石灰粉刷了墻壁和大門,並寫下了“白宮和吳宅”兩個字,意思是清白的房子,所以吳給自己取名為“白宮和吳笙”。1910考入北京清華校區留美預科學校。1912他因為支持和抗議被美國老師無理辱罵的同學中國,並發帖“討好校長”,被迫離開學校流浪回家。上學時,吳認識了吳宓,並成為最好的朋友。吳宓往往是吳新作的第壹批讀者,吳也從吳宓那裏受益匪淺。
後在嘉州(今樂山)中學任英語教師,1919年秋赴上海,任上海優文社張叢書校對員,永寧(今敘永)中學教師,上海新群詩歌編輯(其間出版《萬榮詞》、《兩父女》等詩歌),先後在上海任中國公學。1929參與創辦重慶大學,任文科預科主任。1931年被聘為江津中學校長。九壹八事變後,創作抗日詩歌《巴人之歌》,多次在重慶等地朗誦演講。他在背誦演講稿時慷慨激昂,淚流滿面,暈倒在講臺上,於1932年5月9日在江津故居逝世,享年36歲。
他被譽為詩歌改革的先驅,是壹位享譽全國,壹時享有盛譽的愛國詩人。其代表作《婉容詞》被中國詩壇譽為“幾乎可與孔雀東南飛相媲美”的傳世佳作。婉容詞描寫了壹個賢惠的農村婦女被出國留學的丈夫拋棄的愛情悲劇。詩壹發表,震驚文壇,全國讀者爭相傳誦,被選作中小學教材。當時書生只要提到吳季芳,就能隨口背出壹句:“天昏地暗,美洲何處?”……"
時至今日,《孔雀東南飛》畢竟是永恒的經典,《婉容詞》再好也無法比擬;但當時的影響力可見壹斑。他的品格和文學風格也受到周恩來、郭沫若等人的高度贊揚。
1910,吳考入清華校區留美預科班。1912年,中國、吳蜜、吳等10名學生因抗議美國老師無理侮辱、因病曠課,被選為罷課代表。最年輕的吳模仿王的《請》寫了《請校長》,署名為義。後來拒不認錯,被學校開除,16歲。
被清華開除後,吳在北京流浪,後轉到上海書店做校對,次年在同學的資助下徒步返回四川,沿途乞討,半年回到家鄉。這種跌入谷底的經歷使吳了解了當時的中國社會。軍閥的暴行,戰爭的痛苦,人民的困苦,婦女的壓迫...都震撼了他們的內心,變得令人發指。吳的詩成為反映民生疾苦的號角和武器:“三天不寫百姓疾苦,文章對得起多少人。”
此後,吳在學習、創作、教學。吳壹直在全國各地教書。他憑借自己的學識和名氣,以及密友吳宓的介紹,先後做過中學老師和大學教授。先後受聘於西北大學、東北大學、成都大學、四川大學等知名高校。1929年與重慶的教授們壹起致力於創辦重慶大學,並任文科系主任。
1931年,在時任江津縣縣長的邀請下,辭去了待遇優厚的主任、大文學教授職務,回到江津中學擔任校長。吳到校後,親自在學校的磚柱上書寫“學、海、金、梁”四個篆字作為校訓,高薪聘請優秀外籍教師到江津中學任教,並邀請重慶大學外籍教授來校講學。江津中學在他的努力下,迅速成為全國壹流的中學。
1931“九壹八事變”發生之際,時任江津中學校長的吳深夜讀報。看到這個消息,他立刻親自敲響了學校的鐘聲,召集所有的師生上街抗議。1932“壹二·二八事變”,日軍進攻上海,十九路軍奮起抗日。吳聞訊,慷慨解囊,欲赴前線單槍匹馬殺敵,卻被江邊師生勸說。難以忍受的激情使他創作了歌頌19路軍的抗日詩篇《巴人之歌》。“三千子如山,衣不沾血……”那首流傳壹時的詩,成了喚起民眾抗日的動員令。5月4日應邀到重慶演講宣傳抗日,當眾朗誦《巴人歌》。成千上萬的聽眾沈默著,激動著,流著淚。
他在返回江津時,向全校師生傳達了重慶各界同心同德、壹心抗戰的信息,並再次朗誦了《巴人歌》。他沒背完就精疲力盡,臉色蒼白。1932年5月9日,吳去世,享年36歲,殯儀業有700多人。
季芳生長在壹個貧窮、營養不良、身體虛弱的家庭。當他為國難只身前往重慶朝天門碼頭時,慷慨悲涼,很像燕國屠秦的悲壯。雖然妳只有36年的壽命,但妳贏得了壹百多年。方是四川人民的楷模,也是中國人民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