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產生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它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先秦時期最重要的文學作品。《詩經》以外的古彜詩散見於後世著述,真假難辨。所以《詩經》也是唯壹壹部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歌總集。西周以前的歌謠很短,但只有詩歌的雛形。到了周代,詩歌在原有的基礎上繁榮起來,這些詩歌很多都收入了《詩經》。《詩經》是集體創作,包括廟堂歌、民族史詩和政治諷刺詩,還有大量的民歌。《詩經》中民歌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開創了中國詩歌現實主義的源頭,對中國文學和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先秦時期的散文主要包括史傳和哲人。歷史散文也是歷史散文,先秦兩漢的史書概念不夠清晰。6?1文藝誌中沒有“史部”,史書只是作為儒家經典或其附庸而存在。《春秋》本來是壹部簡史,但人們並沒有把它當作史書,而是把它確定為儒家經典。《左傳》和《春秋》是經書關系。史實是用來解經的,解經的文字是傳記,所以叫史傳散文。劉勰《文心雕龍》?6?除了《左傳》之外,1史傳中所列舉的書例,都不壹定與荊有關。
《左傳》是我國最早的壹部詳細敘述的編年史著作,也是我國最早的敘事文學名著。壹般認為是左丘明為解釋《春秋》而作。其體例與《春秋》相同。它以具體史實解釋《春秋》經書,內容自成體系,思想與《春秋》不同,因而可以獨立於《春秋》。《左傳》全面反映了春秋時期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歷史過程,通過民間的敘述記錄了西周以前的古史和傳說。《左傳》擅長敘事,尤其擅長描寫戰爭。語言簡潔生動,溫文爾雅,含蓄委婉,幽默生動;作品通過敘事、描寫戰爭、記錄人物語言,客觀地刻畫了壹大批鮮活的歷史人物,為中國敘事寫作文學開了壹個好頭。
《國語》被認為是左丘明的又壹部作品,也是中國最早的民族史書。《國語》和《春秋》沒有必然聯系。因該書主要史實與《春秋》、《左傳》壹致,故又稱《春秋傳》。其中有幾章記載於西周穆王時期,比《左傳》早200多年,大部分與《左傳》相近。國玉擅長背單詞,簡單明了,寓意深刻。或幽默生動,場景完整;或融莊於壹體,妙趣橫生;或者簡單自然,充滿哲理;還有很多關於過去和現在的長篇宏觀論述,有了論述的基本格局。
《戰國策》是戰國時期的壹部縱橫家書,成書於西漢末年。那時候天下沒有皇帝,天下沒有方伯。秦、齊、楚、趙、魏、漢、燕並立,東周、西周、宋、魏、中山只能建立。秦國和魯東壹強國聯合起來對付他國,叫“連橫”;蕭山東諸侯國聯合抗秦,稱為“聯合”,搞連橫或聯合的政治家都是軍事家。《戰國策》是壹部縱橫家書,反映了戰國時期的政治鬥爭。《戰國策》語言浮誇,充滿雄辯。人物描寫註重外貌肖像和動作細節的描寫,采用欲揚先抑後等多種方法,使人物刻畫成為作者主觀的寫作動機。
戰國時期人才輩出,各派代表統稱為哲學家。哲學家為了解決社會矛盾,提出各種治國方略,遊說辯論,著書立說。學術思想和文學創作空前繁榮,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幾百所學校不是實數,但是學術學校很多。漢書?6?1《藝文誌》包含儒、道、陰陽、法、明、墨、縱橫、雜、農九大流派十個流派。相互繼承,成為流派,所以也叫九派。小說家出於小道消息和道聽途說分為十派,其中儒、墨、道、法影響深遠。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促進了諸子百家散文的繁榮,主要包括戰國前期的《論語》、《墨子》,戰國中期的《孟子》、《莊子》,戰國後期的《荀子》、《韓非子》等。就學術流派而言,《論語》、《孟子》、《荀子》屬於儒家,墨子屬於墨家,莊子屬於道家,韓非子屬於法家。就文章風格而言,《論語》是典型的引語。《孟子》、《莊子》屬於議論文,但《孟子》並未被完全引用,《莊子》接近於壹部專著。墨子、荀子、韓非子都是具有壹般主題的專著。
先秦諸子散文都是政治或哲學內容,屬於散文範疇。但這些作品的立論和推理都註重具體化和形象化,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寓言、隱喻、誇張、擬人等文學手法。他們富有文采,潑辣奔放,想象力豐富奇特,甚至刻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寓言特別有特色。先秦諸子不僅廣泛運用民間寓言,而且自己創造了寓言,內容豐富,故事生動,手法多樣,充滿智慧和幽默,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