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新聞攝影?
新聞攝影是以攝影圖片的形式對正在發生的事情進行新聞報道的壹種。它是用攝像機對新聞事實進行現場記錄的壹種新聞報道形式。攝影圖片是新聞攝影傳播信息的主要手段,主要依靠快照,其目的是說明事件,傳播新聞,造成影響。另外,新聞攝影壹般會配以簡短的文字描述,介紹事件發生的背景和過程。
《中國實用新聞詞典》對新聞圖片的解釋是“將圖片的視覺形象與簡短的文字描述結合起來報道新聞、傳播信息的壹種新聞報道形式”。這種解讀說明,“新聞”和“信息”是圖片的“核心”,圖片只是承載“新聞”和“信息”的“外殼”。如果畫面中沒有“新聞內容”,只剩下畫面的“外殼”,畫面也就失去了意義。
攝影價值
新聞攝影有大價值,小價值,沒價值,但都是新聞。新聞攝影出現過很多次,有的只出現過壹次,在不同的時期和地點有不同的價值和意義。有些事情對大人物和名人來說是新聞,但對普通人來說不是。相反,小人物的遭遇成了頭號新聞。有些新聞照片過了壹段時間就沒有價值了,生命力很短,而有些新聞照片生命力很強,甚至成為有價值的歷史。照片越長,價值越高。
新聞攝影百年難得壹見,提前知道,突然發生,任人擺布。突發新聞是最令人興奮的。突發新聞很難拍,因為妳事先沒有準備,這取決於記者的素質和技巧。主要是意識形態,是否有那種心理準備。
新聞照片有好有壞。但都是新聞攝影。這種新聞攝影是公式化、任務化的。報紙上有很多這樣的照片。我們無能為力。不貼是禮貌。這種照片的刊登影響了攝影記者的形象和新聞界的形象。文字有時候不靠譜,因為可以隨便寫。照片應該是最真實可信的。但是,用電腦制作,照片不可信。可以隨意拼接,頭、身、臂、腿、人體各部分可以隨意組裝更換,渾然壹體。
搞新聞攝影肯定是有手段的。首先,有方便的相機和壹定的設備,比如交通工具,甚至飛機。但是思想最重要。從事新聞攝影的記者要有信息,頭腦靈活,能吃苦,甚至要有犧牲精神。在西方,每年都有數十人死亡。還要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不能墨守成規。攝影也要簡潔,說明只能畫龍點睛。
新聞攝影主要表現人。各種各樣的人,出現在各種場合的人。人是最難拍的,尤其是人的特寫,更難表現出每個人的心態。風景勝過活生生的人物。風景已死。選對角度,用好光就行了。活著的人在不停地移動和變化。壹個人的臉上有很多喜、怒、哀、樂的表情。
照片形式
攝影的形式有很多種,壹是讓人壹看就明白發生了什麽,二是讓人記憶深刻,產生聯想。
新聞攝影要抓住被攝主體的典型瞬間,再現新聞事實的真實感受和新聞人物的面部表情,增加人們對新聞的感性認識。
新聞攝影的價值
新聞攝影的價值在於它是新聞事實的真實性和新聞圖像的紀實性質的統壹。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能夠集新聞價值、歷史文獻價值和影像審美價值於壹身。
新聞攝影原理
新聞攝影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同時註重技巧和審美觀。
采訪報告
作為普利策新聞攝影獎的作品之壹,國內的攝影報道自從在讀圖時代倡導“抓新聞”以來,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攝影師要更深入基層,進行獨立的調查研究,實行“抓新聞”,把它推向壹個新的階段。由於新聞攝影的影像特性,決定了它只能選擇那些正在發生和發展的具體新聞事實作為直接拍攝對象,而不能選擇那些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或抽象的事物。
實踐也表明,從國內的圖片報道來看,這種正在發生和發展的具體新聞事實,主要發生在正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中。實踐證明,僅從領導機關了解攝影報道的新聞事實是不夠的;也不可能依賴別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深入實際和群眾,通過認真的走訪和觀察,去發現,去追尋,甚至去“觸摸”。攝影師每次都爭取到現場。這樣才有可能全面的了解和觀察,不斷清晰的匯報思路,進而解決圖像表達和照片拍攝的問題。
攝影獎
何塞獎
世界新聞攝影大賽(WPP)由總部位於荷蘭的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主辦。社團成立於1955。自1957第壹屆世界新聞攝影大賽舉辦以來,到2007年已經舉辦了50屆。
“荷花獎”分為突發新聞、壹般新聞、新聞人物、體育行動、體育話題、當代熱點、日常生活、人物肖像、藝術與自然***10個類別,基本涵蓋了新聞攝影的方方面面。每壹類又分為單人照和團體照(不超過12)。
這項比賽是世界上最大和最負盛名的新聞攝影比賽之壹。其宗旨是“促進信息自由、不受限制的交流和鼓勵高水平的專業新聞攝影”,這對全世界新聞攝影的發展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普利策獎
根據約瑟夫·普利策(1847年4月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的壹個猶太家庭)的遺囑,1912年設立哥倫比亞新聞學院,1917年設立普利策獎。普利策獎包括新聞獎和藝術獎。新聞獎14個,文學獎7個,其中新聞獎主要有:公共服務獎、報道獎、編輯獎、漫畫獎、批評獎、傳播獎、特寫獎、新聞攝影獎等。文學藝術類獎項包括小說獎、戲劇獎、詩歌獎、美國歷史作品獎、自傳或傳記獎和非小說類獎項;音樂作曲獎1。此外,還頒發了兩個特別獎。公共服務獎壹般頒給報紙,獎品是壹枚金牌。其他獎項的獲獎者可以獲得654.38美元+00,000元的獎金和證書。
第壹屆普利策攝影獎是1942頒發的。此後除1946外,每年發行壹次。從1968開始,攝影類增設了專門的新聞攝影獎,獲獎作品通常由壹組照片組成。
尊重法律
新聞攝影報道的策劃必須能夠發揮攝影的優勢:視覺沖擊力。策劃考慮主題的原則是要有鏡頭感。所謂鏡頭感,有三個標準:壹是新聞主體能被畫面展現出來,尤其是人物的內心世界;二是新聞背景及其環境可以通過圖片展示;第三,新聞場景沖擊力強,即新聞和畫面構圖能否形成讓人壹唱壹和的高潮。
現有報紙存在虛“大”現象。即報紙版面沒有圖片是毫無生氣的,但新聞圖片的“大”與“小”之間要有個度。把握這個“度”命運的尺子,只能是“新聞內容”的“大”和“小”然而,在壹些編輯記者(包括少數總編輯)眼裏,卻認為畫面越大,視覺效果越好,沖擊力越強。
於是,圖片剪輯貪婪的“大”風似乎愈演愈烈。冗長空洞的文字往往被讀者斥為又臭又長的“懶婆娘裹腳”。同樣,沒有“新聞內容”的大而空的圖片,也是壹種“泡沫”。這種新聞圖片雖然看起來篇幅“很大”,但由於內容枯燥無味、蒼白空洞,不僅毫無影響,反而只能占用、浪費甚至汙染空間。
攝影特征
及時
新聞攝影必須體現“新”字,必須反映正在發生的、引人關註的新聞事實。如政治事件、經濟新聞、社會熱點、國際關系和反映社會生活的紀實報道。
真實性
真實性是新聞攝影的生命,虛假新聞報道只能受到譴責。
典型性
新聞攝影報道的典型性包括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和典型瞬間三個方面。
存在感
新聞攝影的場景捕捉要以正確反映事件為重點,要有強烈的現場感;不應該過分雕琢,追求藝術效果會不利於事實的報道。
技能探討
傳染性
新聞攝影在迅速發展的現代新聞事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聞攝影集新聞性、思想性、真實性、時效性、形象性於壹體,能將新聞主體的情感濃縮在畫面中,給人以凝練、震撼的效果,具有“壹圖勝千言”的功能。新聞攝影以新聞圖片配以簡短文字描述的形式與讀者見面。它不同於電影電視上的活動圖像,而是具有壹種靜態圖像,即新聞本身的圖像瞬間固定在壹個畫面上。姜奇生先生曾提出,新聞攝影要有“五要”,即新奇、真實、生活、求情、有意味。這就要求新聞攝影記者深入生活,在嚴格遵守新聞攝影規律的前提下,努力拍攝出兼具新聞價值和藝術性的新聞照片,既有較強的新聞價值,又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新聞攝影要求內容與形式的真善美統壹,需要運用藝術手法,把握典型瞬間,讓形象“說話”。這樣才能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才會有更震撼的效果。
視覺沖擊
視覺沖擊力是指壹個直觀的形象,不需要觀眾的想象,直接呈現給觀眾,能在觀眾腦海中留下印象的力量。
使新聞圖片具有沖擊力的物理拍攝方法:強調場景的壹個獨特之處,使其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妳這樣做是為了更貼近拍攝對象,可以獲得比遠距離拍攝更好的視覺沖擊效果。另外,拍攝點的選擇要標新立異,攝影語言要簡潔明了。
信息量
新聞攝影主要以即時影像揭示新聞事實,傳播新聞信息。新聞照片中濃縮的信息越多,新聞價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創新性。比如在荷蘭,發生車禍的時候,有兩個德新社和美聯社的攝影師在場。德新社的壹名記者拍下了壹輛車撞到墻上,出了大樓的瞬間。美聯社記者拍攝了這輛汽車穿過大樓後與迎面而來的汽車相撞的瞬間。因此,大多數報紙都采用了美聯社的照片。因為美聯社記者的照片不僅反映了汽車撞墻出樓的情節,還解釋了出樓後與另壹輛車相撞的結局,信息量更大。信息內容有兩個方面:壹是事實信息內容,二是情感信息內容。在新聞攝影的實踐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壹個現象:有些新聞照片看似包含的信息並不多,卻同樣受到讀者的青睞。原因是什麽?這是因為新聞圖片的信息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事實信息內容和情感信息內容。很多新聞圖片雖然包含的事實信息很少,但是卻包含了很多情感信息,所以同樣受歡迎。
壹個典型的例子是普利策獎新聞攝影作品之壹《我要上學》系列照片中壹個大眼睛女孩的照片,由中國青年報記者解海龍拍攝。與合影中的另壹張照片,全校師生相比,這張照片包含的事實信息顯然要少得多。在《全校師生》中,農村背景、大碗飯、身著漢服的鄉村教師、勤奮的孩子等形象,濃縮了貧困山區孩子學習的各種具體信息。但是,之前的照片包含了更多的情感信息。小女孩的美麗與貧困山區險惡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女孩的大眼睛透露著天真、單純、堅持和希望,像探照燈壹樣盯著觀眾的良心和靈魂,強烈地沖擊著觀眾的心靈,讓妳無法逃避。正因為如此,作者和讀者已經習慣於把這張照片作為整個系列照片的代表作,甚至國家希望工程的組織者也把這張照片作為活動宣傳的標誌。
符號的
它是壹種以概括性和表現性著稱的瞬間,它的影像往往表現出某種隱藏的意義,預示著畫外的某種內涵,更多地滲透著拍攝者的主觀認識和思想感情。因此信息容量更大,新聞價值更高,視覺沖擊力更強,更具創新性。此外,象征性瞬間不求反映事件全貌,只突出事件中最深刻、最具象征意義的角落和部分,讓人壹窺全貌,從而為記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拍攝創新圖片提供了廣闊而自由的空間。
世界著名的新聞照片“博帕爾的災難”(帕布魯·巴塞洛繆攝影)和“烏幹達幹旱的惡果”(邁克·威爾斯攝影)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兩張報道災難新聞的照片沒有對災難進行詳細的描述,只選取了災難中最具象征意義的角落來展現災難,新穎獨到,取得了極佳的傳播效果。前者選擇此刻埋葬中毒的孩子,凸顯了受害者受致命傷的圓眼睛,象征著死不瞑目;微微動著的嘴唇似乎還留有他最後的呻吟和抱怨。後壹張圖是壹只白皙寬厚的手掌握著壹個類似雞爪的黑人少年的手掌的特寫,象征著烏幹達幹旱帶來的惡果,手掌幹瘦。
幽默時刻
在大多數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中,不乏幽默的瞬間。它表面上看似與事件的意義或本質無關,實際上卻從另壹個角度和側面反映了事件的意義和本質,它能啟迪人的心靈,使人輕松愉快。捕捉這壹瞬間需要攝影師有幽默的思維,能讓人打破事物之間通常的聯系,從另壹個角度觀察世界。幽默的瞬間往往賦予圖像神奇新奇的含義。拍攝這壹瞬間是新聞照片獲取新意、產生視覺感受的主要方式。
1987 12.7,歷時七年,美蘇削減中程戰略核導彈的談判終於取得突破,簽署了《中俄協議》。美國攝影記者蒂姆·克萊裏(Tim Clary)在這壹非常程式化的嚴肅新聞事件中捕捉到了壹個幽默的瞬間——戈爾巴喬夫和裏根在簽署互換文本的協議後,正要握手祝賀對方,但他們的手並沒有握在壹起。在照片《交易》中,裏根和戈爾巴喬夫就像商人壹樣。經過壹番討價還價,他們終於達成了交易,這很有新意。雖然視覺上不算太強烈,但是沖擊了人們的心智。
新奇時刻
即在新聞事件現場,由於記者特殊的拍攝位置和角度,拍攝的新聞事件令人耳目壹新,別具壹格。這個時刻以其新奇和獨特而聞名。
新聞攝影面對的題材中,很大壹部分是程式化的,很少變化的,比如體育比賽獲獎,每年的人代會等等。捕捉新奇的瞬間是讓妳的照片創新並領先於眾多競爭對手的主要方式。比如壹年壹度的人代會,主席臺也是這樣布置的。在這種情況下,攝影師似乎很難拍出令人耳目壹新的照片。然而,在1988召開七屆全國人大壹次會議時,壹名攝影記者將相機綁在手上,伸出手臂,使拍攝點前移了幾十厘米,拍攝角度發生了變化。因此,他的會議照片讓讀者感到新鮮。
嶽虎的《新紀錄的誕生》也是壹個很好的例子。中國跳高運動員朱建華在第五屆全運會上以2.38米的成績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紀錄。在觀眾熱烈的歡呼聲中,朱建華繞場壹周,向觀眾致意。這時候,很多攝影師都湧到前面,跟著拍攝。胡月淡定地站在看臺上,拍下了壹張“新紀錄誕生”的獨特新聞照片——後面是熱情的觀眾和體育記者,朱建華在前面為觀眾加油——新穎而耳目壹新。
獨家照片
創新的新聞照片往往是新聞現場的獨家照片,壹定要做好充分的拍照準備。除了必要的采訪準備和技術準備,更重要的是仔細觀察新聞現場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中國青年報記者劉占昆拍攝的獨家新聞照片《9月23日北京不眠之夜》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當薩馬蘭奇宣布2000年奧運會主辦城市為悉尼時,北京電視臺“9·23北京之夜”現場直播時,人們的表情是驚訝、希望還是困惑,不壹而足。這是壹張獨家照片,它的成功無疑要歸功於記者的提前現場觀察。在當時的拍攝現場,只有北京電視臺的記者可以在會場前面拍照,所有記者都被安排在二樓,只能看到直播間裏人的背影。劉占昆不動聲色地勘察著地形,甚至知道從哪個門沖到會場最前面的最短距離。當感動百萬人的時刻到來時,他安靜而迅速地沖下樓梯,靈活地跳到會場前面,非常冷靜地拍下了這稍縱即逝的瞬間。
角色動作
表情和動作是人物內心情感的外在表現,是揭示人的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征的關鍵。新聞攝影只有通過人的行動才能表現人的內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動作是新聞攝影用來“說話”的形象的最基本特征,即活動的形象,或群體活動中的某個情節形象。在新聞攝影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動作表達必須與人物思想感情的表達相聯系,即人物的特征表情和動作手勢所表達的情緒才能表現出來。
Swing應用
對於擺拍現象,中國日報社攝影部主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學術委員王文瀾曾表示:“在中國的新聞攝影界,關於抓拍和擺拍的爭論在文革中結束,因為當時拍攝方式的不同來自於文革中很多照片的造假,不斷引起長時間的爭論。從何塞的照片來看,很多都是經過擺拍、設計和策劃的,比如獲得科技二等獎的面具,但絲毫沒有影響照片的真實性和新聞事件的可靠性和可讀性。相反,他們通過圖片的設計提高了影響力。無論妳用什麽方法拍攝、抓拍、擺姿勢,都要達到畫面的效果,這應該是妳成敗的唯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