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初中中國現代詩歌欣賞

初中中國現代詩歌欣賞

與古典詩歌相比,現代詩歌因其多樣的技法、豐富的表現力和崇高的意境,似乎更難教,成為很多老師非常頭疼的問題。以下是我收集的初中語文現代詩歌鑒賞相關內容,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第壹步,基於相關背景,抓住解讀詩歌的切入點。

初中課本選的近體詩大多篇章短小,用詞清晰,學生容易理解。正因為如此,往往容易只讀其表面,而忽略其部分內涵。為了讓學生理解詩歌的內涵,了解作品的背景是必不可少的——這是正確解讀詩歌思想的關鍵。藏族作家的《壹些人》(紀念魯迅的壹些想法)是壹首優秀的現代短詩。詩中對比明顯,詩中兩個對立的人也很好理解。但如果沒有“知”作為教學伏筆,就不那麽容易把握詩中兩人的行為和精神實質。

所以課前要讓學生盡可能多的了解魯迅,比如他的人生經歷,經典閱讀,世人的評價等等。課間休息時,在讀課文之前,可以著重從“冷眼旁觀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來喚起學生對魯迅精神的敬仰。有了這個情感的鋪墊,老師再講作者創作這首詩的背景,這首詩的教學就有了壹個好的開始。學生對二人對人民的態度、人生目標、對社會的影響以及人們紀念魯迅的意義,都會有很好的理解基礎。同樣的,郭沫若的《天上的市場》也是浪漫滿滿的,但是如果沒有“冷如鐵”對於五四之後的中國!漆黑如漆!太血腥了!“如果不了解郭沫若當時的巨大憤怒、沮喪和感傷,學生可能只會讀到詩中表層的美,而很難從詩中解讀出他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不滿,對自由幸福的追求,對理想世界的向往。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壹半”,以相關背景作為鋪墊,對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把握詩歌中的形象和思想有很大的作用。但這僅僅是開始。現代詩歌教學的亮點在於讀詩的過程。

第二步,在閱讀的基礎上欣賞詩歌的語言美。

詩歌是語言藝術的尖端,現代詩歌語言凝練,形象生動,富有音樂美。

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裏,母親/在那裏。長大後,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船票,有我/這裏,有新娘/那裏。後來,鄉愁/是壹座矮墳,我/在外,母親/在內。現在,鄉愁/是壹灣/淺淺的海峽,而我/在這裏,大陸/在那裏。

詩的句式均勻工整,壹波三折,有唱有嘆。

在指導閱讀時,學生不僅要正確讀出發音的節奏,而且要把單詞發音清楚,有重點,有節奏,這樣才能“唱出”作者用音樂語言表達的對祖國和祖先的深深眷戀。即便如此,由於每個學生的審美角度和表達方式不同,詩歌閱讀應該允許個體對其節奏和韻律有不同的理解,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閱讀,而不是被扔在規定的架子裏,制造壹種人為的“合唱”和“整齊”,這是不人道的。

賀敬之《回延安》中“杜甫川唱/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招手。白肚巾/紅帶,親戚/延河歡迎。滿腹的話/說不出口,撲到親人的懷裏,讓學生們激情激烈地讀下去。”波且問/老人山,雲遮江山/萬年”桂林山水宋?——富博山/環東,朱寶等待/敲門……“這就像歷史長河中無盡的歷史滄桑和情懷,讓學生讀得深沈而緩慢,就像壹條山澗……閱讀是欣賞詩歌的重要支撐,是詮釋詩歌意境的物質條件。

在《鄉愁》中,承載著詩人小時候對母親依戀的慰藉的“小郵票”,承載著詩人相思與愛人依偎的“窄船票”,阻隔著詩人與母親相遇的“壹把黃土”,象征著古老中華民族深深傷痕的“淺淺灣”,“壹端”與“另壹端”的重重分離,都是閱讀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將學生引向詩歌的鑒賞。

第三步,以情感為主線,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

可以說,沒有感情就沒有詩。作者的感情體現在詩歌中,詩歌的感情蘊含在字裏行間。

以余光中的鄉愁為例:“小郵票”承載著詩人童年的眷戀,詩人在訊息的交流中得到母親的慰藉;《窄船票》承載了詩人對愛人的愛與依偎,在交往中,詩人填補了情感的空白;那片黃土阻隔了詩人和他母親的相遇。詩人的心將何去何從?.....詩人的這些強烈情感都體現在詩中的“小”、“窄”、“短”、“淺”上。

在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欣賞作者在字裏行間和詩歌深層含義中所突出的跌宕起伏的情感波瀾。需要指出的是,詩歌不僅是“言誌”、“抒情”的載體,其語言內涵也必然是豐富而復雜的。正所謂“詩不可表”,那麽就應該允許我們在“誌”與“情”的解讀中,對“身與情”有主觀的見解。清代王夫之說:“詩人們思想壹致,讀者憑感覺沾沾自喜”。現代詩歌教學的鑒賞應以學生的自我思考為基礎,讓“詩人心中的詩”最終成為“我心中的詩”。

在詩歌教學中,我們應該特別註意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詩歌內涵的獨特體驗,也許會產生創造性的火花。何敬之《桂林山水歌》開頭寫道:/雲中之神,/霧中之仙,桂林之山!情同/深,夢同/美,情如夢/漓江之水!詩中的“神”、“仙”、“情”、“夢”等詞,都有仙眼,如夢壹般,撲朔迷離,妙不可言。沒有人見過仙女,但若隱若現的仙女形象在雲中喚起人們不可捉摸的美感,感情和夢境也是不確定的。在教學中,需要學生有自己獨立的理解和想象,讓他們用自己的審美眼光去理解“神”、“仙”、“情”、“夢”。同樣,教師在欣賞中學生對《鄉愁》中詩人的感情時,也要抓住學生瞬間的光亮,捕捉他們的情感聯想和想象,以達到教學目的。

第四步,放飛思維的翅膀,品味詩歌的意境。

所謂“意無窮詩”。“環境”是毛澤東的形象,“沁園春?《雪》中“山上舞銀蛇,似蠟象,欲與神爭”的意境壯闊壯闊。

只有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才能真正品味作品的詩意美,從而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現代詩歌教學如何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境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展示詩歌直觀的形象和畫面,啟發學生聯想和想象。就像欣賞毛澤東的《沁園春》壹樣?雪”,輔以“千裏冰封北境,萬裏雪飄”的畫面,假設詩人站在艾高原的最高處,環顧四周,所見所思,從而在“上、下、裏、外”的空間和秦漢唐宋的時間裏品味詩人。

其次,引導學生從詩歌語言的品味中壹點壹點地感受到詩意和音韻的美,也是教學中避免空中欣賞的好方法。比如欣賞余光中的《鄉愁》,會引導學生執著於詩人提煉出的幾個簡單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將這些意象與“這個”、“那個”等簡單的詞語融為壹體,將彼此隔絕的人、事、時間、空間緊密聯系在壹起,品味那種缺席的距離和聯系,讓學生在心裏產生想家、離別、與詩人相遇的感覺。詩歌欣賞的過程需要思考,思考允許開放性和個性。但需要註意的是,開放的解釋並不意味著隨意的解釋,而是接近原意的解釋,所以要盡量減少曲解原意的誤解。比如,避免曲解的關鍵是把握相關背景去解讀上面的內容。對詩歌的解讀不應武斷而不失標準,而是對壹些內涵豐富復雜的詩歌進行“可能的”多重解讀,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原意的解讀,而不是遠離或拘泥於對詩歌的評論。讀詩讀文章只是在“學”的層面,語文教學的本質在於讓學生用語言表達生活。現代詩歌的教學也應該以這個根本原則為基礎,從學到用。

第五步,以生活為藍本,展現妳心中的詩意。

應該說,過去我們的語文教學對現代詩歌的創作實踐重視不夠,很多中考作文要求都有明顯的限制——“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在考試指揮棒的引導下,老師很少鼓勵學生用“詩意”的語言表達生活,甚至扼殺他們寫作。初中生嘗試寫詩是可行的。首先,從理論上鼓勵學生詩意地生活,對世界、社會、世界、人生的關懷抱有美好的願望,讓學生明白我們的情感生活是壹種感受到趣味和美好存在的生活,是壹種遠離庸俗、卑賤和愚昧,走向高雅、精致和智慧的生活;

其次,用文字理解現代詩歌並不難,進入詩歌的狀態也不是很難。經過大量的閱讀和反復的背誦,學生很容易進入創作的氛圍和詩意。

第三,引導學生用詩意的眼睛觀察生活,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抓住壹些有特色、有意義的意象,形成精彩的畫面,滋潤和註入他們的激情,表達他們對某事物、某事物、某對象的理解和感受。現代詩歌課堂教學的延伸要結合生活的延伸,引導學生學會用詩歌的語言去感知和表達生活,哪怕是悲傷、無奈、嘆息。教師要從簡單的地方入手,擺脫畏難情緒,大膽引導學生嘗試,帶頭即興作詩。壹開始只要突破思想條條框框的限制,寫出自己想出來的漂亮句子,哪怕只有壹句,也要充分肯定,然後要求按照旋律的節奏排成壹排。最後,我們提出了適當考慮復句或復句段末詞的近似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