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代詩歌的意象風格

古代詩歌的意象風格

風是流動的空氣,這是古代中國人早就認識到的。《莊子·萬物論》說:“夫氣大,其名為風。”但古人對風還是有壹種神秘感,認為它“細微而無所不在,絕大多數無所不在。”治理三廢的地方在空氣中。不要看開頭,不要看結尾...得不到就留不住”[1]。甚至稱之為“詳盡坤之至德,莫風氣之尊。搭配是大象看不見的,壹切都在氛圍中。解惑潤黃壤,化為滄源”[2],對人類大有裨益。所以古人崇拜風。相傳和女媧的姓氏是風,而黃帝則以風為相。春秋時期的任、蘇、徐、顓頊都有此風。古代的“風水”是以擇屋、擇墓觀“風”“水”而得名的:“葬人以氣為利。俗話說‘氣逐風散,界水止。‘古人聚而為之,而不為之,故謂之風水。’”[3]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古代詩人對風也非常敏感,“風”的意象在古代詩歌中占有重要地位。

風和季節

農業社會的古代中國人非常註意季節的變化,他們觀察到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風。在古詩中,“風”的意象往往表現出季節特征。

風可以帶來充沛的春意:“春風綠在江南岸”(王安石《瓜州泛舟》),風也可以營造出蕭瑟的秋景:“秋風吹渭水,落葉蓋長安”(賈島《蔣易上吳楚史》)。古人還把四季和四個方位搭配起來。《禮記》說:“東有春,南有夏,西有秋,北有冬”。因此,描述不同方向的風可以暗示不同的季節。”小樓昨夜又偏東風”(李玉《魚美人》)意味著春天又到了而東風已起,百花齊放”(李商隱無題)則意味著春天即將過去。”壹年兩遊金城,秋前東風”(羅隱《成衛遇故人》)“東風”是“秋”的反義詞,顯然指的是“春。”依依惜別,南風入初夏”(姚合《遣員遊思雪滁州》,“南風”是“初夏”的特征之壹。宋代詩人晏殊說:“昨夜西風雕碧樹”(《蝶戀花》),王中說:“西風帶落葉獨掩門”(《白門感舊》)。能“使綠樹枯萎”的“西風”使它們“落葉”指的是秋風,這是不言而喻的。”北風涼,雨雪香(《詩,lì@①豐,北風》),“孟冬冷,北風悲”(《古詩十九首,孟冬冷》)只有在嚴冬才能見到。指出風的方向可以暗示季節,反過來,帶有季節名稱的風也可以暗示方向。楚光-xi寫《爬馬戲》:“泗水南至桐柏川,宜山北至瑯琊縣。海上風大晨霧開,彭城秋風濃。“第壹句寫‘南’,第二句寫‘北’,第三句用‘海’和‘晨霧’暗示‘東’,第四句用‘秋風來’暗示‘西’。作者把馬戲團的場景依次寫出來,但並不死板。由於它的靈活性,它既含蓄、委婉又活潑。由於春天和秋天的自然變化比夏冬更明顯,又由於傷春和悲秋是中國文學的兩大主題,古詩中“東風”和“西風”出現的頻率明顯多於“南風”和“北風”。

有人認為,在古詩詞中,“春風”和“東風”並不完全相同。“春風”常出現在早春時節,萬物皆喜萌動,生命復蘇後的喜悅和喜悅伴隨著春風而來。但晚春常吹‘東風’,落花流水已去。人生的好時光匆匆而過,好時光不常在,盛宴難再重復。因此,它傷害、怨恨、煩擾著春天,使得‘東風’也帶上了壹層悲涼的情緒。”“人們對早春的‘春風’和晚春的‘東風’的情感理解還是有很大差別的”[4]。這種說法沒有說服力。宋代詩人黃舒寫過“東風將試新刀尺,壹手剪千葉花”(《探春》),這和何的詩“不知誰剪薄葉,二月似剪刀”(《詠柳》)沒什麽兩樣。工筆的《東風綠化西湖岸》(高陽臺看陳俊亨叫)與王安石的《春風綠化江南岸》(登瓜州)壹脈相承。朱的《春日》裏有沒有“等東風,總為春”的悲情?同理,說“某事”比說“春秋”包含了更多的情感,所以“東風”和“西風”更具有意象特征,是郁悶寒冷的天氣和憂傷悲涼的感情的統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