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天路歷程作品欣賞

天路歷程作品欣賞

《天路歷程》是英國作品中最成功的宗教寓言。它的主要目的是使人們遵循基督教的原則,通過不斷克服自身的弱點和外部的邪惡來獲得救贖。

天路歷程大致對應舊約和新約的主要情節。比如,從基督徒的朝聖之旅中,我們可以看到以色列在聖經中尋找救贖的艱辛歷程。班揚所展現的,正是當時很多牧師所宣揚的:人類迷失了自我,需要救贖,只有懺悔自己的罪惡,相信耶穌,才能得救。這也體現了基督教的救贖教義:基督徒的救贖之路其實是壹條靈修之路。在這條路上,壹個人的靈魂要經歷懺悔罪惡、除惡揚善、抑制欲望、信神愛神愛他人,最終達到壹種純粹極樂的境界。

《天路歷程》中的人物命名也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看《天路歷程》中的人物名字,就能感受到從中散發出來的濃厚的宗教氣息。例如,書中主角的四個孩子分別叫馬修、塞繆爾、雅各布和約瑟。所有這些名字都可以從古怪的經文中看到:基督耶穌的65,438+02門徒中有壹個名叫馬太,而撒母耳是傑出的以色列先知。基督耶穌的弟弟名叫雅各,他也是早期基督教會的領袖之壹。他的兒子名叫約瑟,是雅各的第十壹個兒子。書中還提到了富貴宮門的守望者——警惕,這是因為作者借用了兩句話:“保持警惕,等待主耶穌再來的那壹天”和“保持警惕,不要被異端邪說誘惑”。書中提到的人物都是聖經中神所贊美的,他們的特征和象征性的性格都是神所滿足的。此外,《天路歷程》中壹些反派人物的名字都是上帝所厭惡的,比如專制暴君阿貝爾龍、“傲慢”、“自大”,他們的命運也是失敗的。

《天路歷程》中的地名命名和結構特征也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反映了基督的宗教思想。當主人公真誠地懺悔和祈禱時,他受到福音的鼓舞,帶領家人離開“毀滅之城”,前往基督耶穌居住的“錫安山”,以求得到救贖和永生。《天路歷程》中,主人公想去的地方就是上帝居住的地方——“錫安山”,也是永恒的天堂。當主人公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到達Xi庵,獲得了“水——永生”,這也象征著基督教思想中所信奉的崇高神聖的永生的實現。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天路歷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壹部宗教寓言,主要體現了宗教改革時期清教主義的神學思想,但並不存在狹隘的宗派主義,也沒有什麽可以讓它成為某壹個教派所獨有的。除了幾句關於教皇的臺詞,沒有什麽讓壹個天主教徒感到不舒服的。只有極端的英國國教徒才會覺得有必要做壹些刪減。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天路歷程》主要是宣傳新教關於救贖的思想,卻能得到不僅僅是清教徒的讀者的認可和歡迎。

但《天路歷程》不僅僅是壹個宗教寓言,還有著深刻的歷史意蘊,影射了當時社會的歷史現實,比如最明顯的浮華市場。班揚在對華而不實的市場的描述中,向我們展示了復辟時期的倫敦和當時封建資產階級社會的景象。在這裏壹切都可以買賣,包括土地、榮譽、爵位、欲望、幸福,甚至生命等等。欺騙和謀殺在這裏很正常。“基督徒”和“忠義”因追求真理、蔑視名利而受到懲罰(這讓我們想起班揚多次因傳教被捕入獄)。班揚把當時的世俗社會濃縮成壹個市場。是壹個經濟利益和物質利益至上,壹切都可以用買賣的經濟行為來衡量和操作的社會。《天路歷程》展現了復辟時期復雜的英國社會,展現了班揚對當時社會歷史的看法,也反映了那個社會中基督徒的困境。壹方面是對清教主義的虔誠,壹方面是世俗世界的自私和道德墮落。

《天路歷程》作為壹則寓言,除了宗教和歷史的寓意外,對現代人仍有指導或啟發意義。人們可以從書中獲得很多啟發,這對解決我們今天面臨的很多問題也很有用。“基督徒”踏上了通往天堂的旅程,我們看到他面臨著繼續或者放棄通往天堂的每壹步的選擇。這也提醒我們,在我們目前的人生旅途中,總是面臨著和“基督徒”壹樣的選擇。通過對“基督徒”和他的同伴“忠誠”和“希望”的討論,讀者也將獲得許多關於如何避免罪惡的建議和教訓。《天路歷程》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了英國鄉村道路上的壹些場景和許多人物,如無神論者、年幼無知者、世故智者、阿諛奉承者、金錢愛好者和話匣子等。他們既代表抽象的概念,也代表血肉之軀。班揚把他們的行動和對話寫得非常生動具體。在發展人物性格方面,從日常瑣事入手,怎麽寫。當遇到不如意或者奸詐的人,無助或者無奈的時候,他們認為勇氣和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班揚可以被視為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先驅。

《天路歷程》中廣泛使用對話。蕭伯納曾對班揚的簡單、生動和對麥克風的直接贊不絕口。不僅如此,書中每個角色的語言都有自己的特點,對話也成了區分每個角色的符號。比如“順從”很想跟隨基督徒上天堂,但壹旦遇到困難,他就動搖了,回頭了。“固執”就是那麽肯定無論說什麽都要被別人接受,以為自己不需要別人的幫助,也不需要任何引導。“基督徒”簡潔直白的語言,說明他是壹個意誌堅定、不屈不撓的人。同時,班揚不僅用對話來表現人物的外部動作,還表現了他們的內心活動。比如《死亡陰影之谷》中“基督徒”內心的掙紮和仿徨,就是通過他的內心對話表達出來的。

除了文學寓言的運用,《天路歷程》還有壹個特點就是夢境的運用。班揚把“基督徒”的旅程放在夢的框架裏。書中的敘述者“我”在曠野中行走,來到壹個地方……我在那裏躺下睡覺……做了壹個夢”。在《天路歷程》中,夢境和寓言的運用相輔相成,兩者都引導讀者從“基督徒”的旅程中獲得更多的宗教、哲學和人生意義,多方面探索現實。從某種程度上說,夢比現實更現實,因為夢具有轉化的能力,能引導人們從新的、更深的層面去認識現實。在敘述的過程中,班揚不斷提醒讀者這是壹場夢,希望讀者能和他壹起來到這個永恒與現實結合的世界。在夢的框架內,敘述者不停地說,“我看見了……”。“看”也是書中壹個重要的隱喻。書中的“看”有兩個層次:壹個是有形的世界,壹個是無形的世界。能否透過這個有形的現實世界看到無形的真理世界,是關系到書中人物能否得救的重大問題。“基督徒”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於是決心遠行,尋求天堂的救贖。正是這種看清看不見的真理世界的能力,使基督徒能夠經受住各種艱難險阻,最終達到目的。在《天路歷程》中,班揚依靠這種視覺隱喻來區分那些只能看到眼前事物的人和那些通過信仰可以看到真相的人。而班揚也在暗示,讀者不應該局限於書的字面意思,而應該從中讀出深層含義。

《天路歷程》也許是最有生命力的寓言,為後來的類似作品提供了範本。班揚《天路歷程》中寓言的運用充分說明了文學語言的隱喻和象征功能,這往往使其具有超越表面意義的深刻含義。班揚的語言所創造的不僅僅是壹個現實世界,更是壹個超越時空的世界,因為超自然是夢境故事的必要組成部分。隱喻不僅可以表達人的直觀認識,還可以表達更高的形而上的思想。《天路歷程》中的寓言語言不僅能清晰地解釋現實的意義,還能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現實世界背後的復雜性。對於班揚來說,這些象征性的寓言語言使他能夠同時隱瞞和表達真相,這就需要讀者通過對字面意義的各種解釋來獲得更深層次的意義。

除了寓言和夢境的運用,《天路歷程》的寫實風格、結構安排、精彩對白、簡潔風格也是其文學性的體現和經久不衰的原因。許多評論家註意到書中擬人化的人物和虛構的場景的現實主義色彩。與但丁的《神曲》不同,班揚的寓言是真實的人,而不是類型化的人物。雖然他們有“溫順”、“世故”、“慈悲”、“無知”之類的名字,但他們是在現實生活中誕生的。這些名字在壹定程度上表達了他們的性格,但並不具備說明性格各方面的功能。基督徒在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是班揚那個時代在英國任何市場、任何道路上都能遇到的人。班揚準確地把握了當時普通人的語言,準確地描述了他們的行為和外表,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他們內心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小說中描寫的場景也是現實的真實寫照。書中描寫的鄉村和田野,與英國復辟時期並無二致,再現了當時英國鄉村的景象。班揚不需要從生活經歷之外的地方去尋找絕望的水池、富有的宮殿、浮華的市場。他們在貝德福德。在許多方面,基督教之旅就是貝德福德人所經歷的。這種現實主義,這種對現實的貼近,就是小說強大的生命力。

《天路歷程》的結構安排也值得關註。在基督徒的朝聖之旅中,誘惑與幫助,艱辛與收獲相對應。基督徒在各階段所經歷的試煉和挫折,與他所領受的教訓、友誼、了解和喜樂,是平衡的。同時,人物的外部動作和內部思維也保持協調。比如,在壹個快樂的地方,美麗的風景對應著“基督徒”生活的快樂和秩序。“基督徒”內在的精神境界投射到外在的自然環境中。自然與超自然,人物的內在精神與外在的地理環境相互呼應。

在《天路歷程》之前,有許多描寫基督徒通往天堂的精神旅程的宗教故事,但班揚超越它們的是,他簡單平實的寫作風格把故事中抽象的東西變得栩栩如生。班揚對《聖經》的熟悉,以及對農村和外省生活的了解,使得《天路歷程》不僅頻繁出現在《聖經》的語言中,還出現在壹些農村口語中。班揚所寫的正是他所聽到的語言,其中許多仍在口語和非正式語言中使用,對現代人來說沒有什麽是陌生的。有些用法在英國已經不存在了,但在美國的壹些地方仍在使用。文字的簡潔是班揚語最大的魅力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