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歷史
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記錄契丹文明的大量文物的發掘,人們對這個創造了輝煌歷史卻神秘消失的古老北方民族的想象逐漸豐富和明晰。
幾個世紀以前,在內蒙古大草原的東部,曾經有壹個勇敢的民族——契丹,他創建了聞名中外的遼朝。但在官方修訂的史書中,遼史是最薄的壹部,契丹給人們留下了遙遠而神秘的印象。這個民族來自哪裏?為什麽在明朝以來的歷史記載中突然神秘消失了?到目前為止,這是壹個讓歷史學家意識到。
迷茫,壹個沒有完全解開的謎。
人們根據壹點壹滴的線索尋找歷史的答案。關於契丹民族的起源,有壹個美麗的傳說:(圖)在遼闊的北方草原上流淌著兩條河流,壹條叫西拉木倫河,意為“黃水”。人們把它當作遠處黃河的女兒,所以在文學上寫“黃河”;另壹條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兩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傳說壹個騎著藍牛車從黃河來的仙女和壹個騎著白馬從徒駭河來的武士在兩河交匯處相遇,兩人相愛並結為夫妻。他們是契丹族的祖先。歷史學家根據這個傳說和壹些相關史料的考證,對契丹族的起源作了如下解釋:(圖)他們認為仙女和武士代表了生活在兩河流域的兩個原始氏族,壹個以“白馬”為圖騰,居住在“繭”;壹個以“青牛”為圖騰,住在“平松林”。後來兩個氏族都遷到兩河交匯的木葉山,通婚繁衍,形成了契丹族。
到了1000多年前的唐朝末年,壹個叫盧野阿保機的部落首領統壹了契丹各部,到了公元916年,遼和北宋已經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經過多年的征戰,中原地區眾多的城鎮和喧鬧的城市對“以草為生”的契丹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圖)他們模仿北宋都城東京,建立了東、西、南、上、中五都。遼代的南京就是今天的首都北京。遼代是草原上絲綢之路最繁榮的時期(圖)。生活在交通要道上的契丹人從中原和西域獲得貨物,也受到了兩種文明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圖片)中國歷史上歷經219年,遼國於12世紀被金所滅。大約500年後,契丹的名字從歷史遺跡中消失了。契丹人到底去哪裏了?他們的後代還活著嗎?如果有,他們今天的情況如何?這又是壹個亟待解決的歷史謎團。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記錄契丹文明的大量文物的發掘,人們對這個創造了輝煌歷史卻神秘消失的古老北方民族的想象逐漸豐富和明晰。
(圖1)打開《中國歷史地圖集》可以看到,契丹建立的遼國,在其最繁榮的時期,疆域曾向北延伸至外興安嶺和貝加爾湖,東至庫頁島,西至阿爾泰山,南至今天的河北、山西壹帶。在此期間,中原地區通往西方的通道被暫時封鎖。當時歐亞大陸中西部的許多國家誤以為整個中國都在遼的統治之下,於是契丹成為中國的國號。在斯拉夫語國家,這個稱謂壹直沿用至今,足以說明遼朝在當時的影響力。
遼在中國北方存在了200多年,於1125年被完顏阿骨打率領的金軍所滅。朝代的更替無疑是有意義的,但令人費解的是,歷史上無論誰執掌政權,原有的文化傳統總能代代相傳。但是遼朝滅亡後,為什麽整個契丹文化,甚至契丹族突然從史書上消失了呢?
1922年6月壹個炎熱的夏日,壹位名叫開爾文的比利時傳教士在內蒙古巴林右旗壹座古墓的石碑上發現了壹些類似文字的符號。它不同於當時任何已知的文字,這些形似天書的符號就是契丹文字。(圖2)契丹文字發現後,關於那個早已逝去的王朝和消失的民族的更豐富的內容重新出現。
至今人們能認出的契丹文字屈指可數,但正是這些文字幫助人們發現了契丹後裔的下落。通過文字對比,研究人員發現,今天的達斡爾族和雲南的壹些居民與契丹人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後來通過DNA的科學實驗,證明了他們與契丹族的親緣關系。至此,我們終於可以知道契丹族在古跡之外的蹤跡了:(圖)公元1125年,遼被金滅。契丹貴族耶律詩,集合契丹各部殘余力量,向西穿越大漠,到達新疆和中亞,建立政權,史稱西遼。在存在了80多年後,西遼被蒙古元軍所滅。元朝經過多年戰亂,善於打仗的契丹人被征入軍隊。他們隨元軍分散在各地,有的還維持著壹個龐大的族群。因此,達斡爾族作為壹個民族生存了下來。還有的被當地人同化了,就像當年生活在雲南的契丹人的後代壹樣。
契丹給人們留下了歷史記憶,關於它的壹切還有待發掘。就像追傳說,破譯文字,不斷發現壹個消失的民族,壹段沈睡的歷史。海詩作者:耶律碧年代:遼國丘陵壓山,山無力。羞於見家鄉人,從此出國。耶律弼(899-936),遼太祖長子,契丹名將。天仙元年(926年),遼太祖滅渤海國,建立東單國。他被封為東單王。遼太宗即位,遭到猜忌,逃亡後唐。這首詩是他流放時寫的,是遼代有記載的最早的五言詩。在他的詩中,物擬人化,山描繪自己,山描繪弟弟唐太宗,只用寥寥數筆,勾勒出皇室內部鬥爭的殘酷場面。題李炎的《黃鞠賦》作者:弘基年:廖昨得清《賦》,剪成句。袖中仍覺香,冷西風吹不散。耶律弘基(1032-1101),即遼道宗,契丹查拉之名。在任四十五年間,他以研究儒家思想為英雄文化,寫了大量詩文賦,被編為《清紀寧》。這首詩通過巧妙的聯想,寫出了秋菊高傲冷漠的異質性,表達了詩人的仰慕之情,十分迷人。
遼代文學
遼代詩歌
契丹族的民族性格契丹族的代表詩人把契丹長詩《醉壹個》翻譯成中文。
遼是契丹族建立的北方政權,始於公元907年,止於公元1125年,剛好從整個五代北宋開始。契丹是以遊牧和漁獵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北方少數民族。他們追逐水草,隨季節遷徙放牧,以汽車帳篷為家,形成了豪放勇敢的民族性格。蘇轍的這首詩是契丹族社會習俗和民族性格的生動寫照。
遼詩現存作品僅70余部,作者均為契丹漢族。其中契丹詩人的作品最能體現遼詩的特色。契丹詩人多為君主、皇族、後妃,因為他們較早有機會接觸中國文化。
遼代第壹位著名的契丹詩人是耶律碧。他博覽群書,向往中國文化。海上有壹首現存的詩:
山頭壓倒山頭,山頭無力。羞於見家鄉人,從此出國。
“山”是契丹小字,意為“可汗”,與漢字“山”相近。《翻山越嶺》實際上是關於皇太後厲德光的故事,盡管她有壹個王子,但還是被拋棄了。這是齊與中國結合的典型例子。詩人利用漢字“山”的形象與契丹語“汗”的含義的重合,使這首詩既有生動的意象,又有深刻的隱喻意義,所以後人稱贊它是“情字短意長,深得合風之旨。”(趙翼《二十二史註》卷二七)
契丹女詩人蕭觀音和蕭瑟瑟的成就也相當可觀。蕭觀音的詩歌種類繁多,既有豪邁俊朗的詩歌,頗具北方豪邁之氣,也有委婉深邃的作品。前者如《胡夫·戴琳誌》:
威風萬裏壓南浜,向東可轉鴨綠江。鬼怪神勇,教虎不投降。粗怪崛起,氣勢非凡。後者如“懷古”:宮中只數趙妝,雨毀漢王。才認識壹個月,就看到燕子進了昭陽。
通過吟誦歷史,我可以抒發自己的感情,這種感情是深刻而微妙的。她還創作了《回詞》十首,該詞以感情深厚、意象細膩著稱。蕭澀澀的詩充滿了政治見解,現存的諷諭之歌和詠史詩都諷刺了國家的政治事務。前者說:“不要陷在黑暗的紅塵裏,不要傷害怕洋人的人。不如堵住邪路,選個賢臣,且須待俸祿,敢勸壯士捐,好臥寒北眠。”這首詩指出了國家面臨的危機,並規勸朝廷下大力氣治理國家。後者用史實諷刺朝廷黑暗,大廈必倒。兩首詩都有點過於直白,但情感激烈,風格奔放。詩以騷體寫成,句式高低不平,力度很強。
契丹人的詩歌中,《醉義之歌》是最長最典型的壹首。這首詩是壹位“寺主”寫的,作者是個和尚。原詩是用契丹語寫的,後來在元初由盧野·楚才翻譯成中文。如今,它被保存在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中,翻譯了65,438+020句。這首詩從重陽節飲酒開始,通過多種方式表達了對生活的感受,表現了對隱逸生活的熱愛:“我愛南村農民,山川溪流幽養。舊病尤甜暗,古風猶遠。喧囂避巖山麓幽,閑雲水岸。”也表明了願意用佛道來解決人生的煩惱:“我問妳在做什麽,這是什麽?”幻影日出謀變,雲峰難立。這也是生意上的事,但是大海吞噬羽毛。夢裏的蝴蝶不是假的,莊周絕不是真的。“由於論述繁多,藝術感染力有所削弱,但全詩結構嚴謹,脈絡分明,是廖詩中最好的長線條。原詩雖以契丹文寫成,但使用了許多屬於中國文化的典故,是古代詩歌中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生動例證。
相比之下,漢人在遼詩方面的創作成就並不大,但偶有佳作。比如趙延壽的《失題》:
空中吹來黃沙,雲重雪滿城郊。水探回到帳中,射出鷹箭,用弓復制。鳥饑霜果啄,馬都沙河渴跑。占領高原肥沃的草原,晚上生火破林頂。
寫北方風光,簡單直白,能體現北方民族的本色。
遼詩作品雖不多,但既表現了契丹人的民族性格和社會生活,又反映了他們對漢化的逐漸接受,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遼朝是在鎮明第二年侯亮末年(916)由契丹首領盧野·阿保機建立的。其本名為契丹國,後漢天府十二年(947年)改為遼。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為金所滅。長期統治中國北方,以今天的天津海河、河北巴縣、山西雁門關為界,與北宋對峙。
自北魏以來,契丹人就在今天的遼河上遊過著遊牧生活。唐朝在這壹帶設松墨郡,契丹首領任總督。
保濟原是契丹重疊刺部的首領。十世紀初,統壹了契丹八部,控制了附近的女真、金衛等民族,終於在建國後稱帝。他任命漢人韓顏回改革契丹風俗,修築城堡,發展農業和商業,創制契丹文字,使契丹的經濟和文化有了明顯的進步。同時也促進了契丹民族和漢族的迅速融合。因為當時漢族的經濟文化比作為遊牧民族的契丹族發達,所以契丹族吸收漢族的長處來壯大自己是很自然的。當然,漢人也受到契丹人的影響。當他的繼任者掌權時,這種趨勢繼續下去。五代時期,遼國疆域迅速擴張,其統治下的漢人數量也迅速擴大,使契丹人更廣泛、更深入地接受了漢文化的影響。在契丹人中,很多人會用漢語書寫。本書所指的遼文學是指用漢語寫成的文學作品。至於用契丹語創作的作品,除了壹些已經翻譯成漢語的,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這裏無法壹壹描述。
廖的文學作品很少被保存下來,屬於純文學範疇的作品更是絕無僅有。不過有些文章雖然不是純文學的,但是因為感情強烈,文字簡練,還是蠻有感染力的。比如,王鼎的《燒辣椒序》:
丁於賢太,方氏禁近,必有賢惠皇後之變。當時南北(1)的官員得知他們上臺意見不壹,互相印證。所以,易德蒙被貶謫,是不允許貶謫的。嘿嘿,天空被墨水覆蓋,白天也不發光。它的用戶能說它是白的嗎?丁福哺乳的女兒孟戈,是耶律乙辛最喜歡的侍女,最了解她的強奸構造。而蕭司徒又恢復了他的鼎位,更是如此。
因為執子之手,我嘆息不公不義,我也內疚流淚。自從有了變化這個概念,突然就復數了。妳可以在妳的家鄉度過千裏,對待太陽像壹歲。觸景生情,舊情聚攏。從中吸取教訓是壹段很好的歷史。夫若化浪為障,有司徒公爵錄。①遼國的官員分為“北”和“南”兩個系列。“南北官”其實是百官的總稱。
這裏說的是遼代的壹個重大政治和宮廷事件。廖道宗的皇後壹德皇後(1040-1075)姓蕭,字小觀音,擅長詩詞歌賦,愛好音樂。有權勢的大臣耶律乙辛覺得皇太子對他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就誣告懿德皇後與女演員趙有染,試圖推翻皇太子。道宗命令易信與另壹位有權勢的大臣張小姐壹起嘗試,並決定通奸是真的。結果道宗慈禧德皇後自殺,是唯壹壹個滅絕民族的。之後,易信又殺了太子(見《遼史·奸臣傳》和《辣椒錄》)。王鼎在金奎大第五年(1089)寫了這篇序言。當時道宗雖然覺得易信和蕭傑是漢奸,而且在前幾年殺了易信,把蕭傑貶為庶民,但是懿德皇後並沒有平反。他替壹德皇後訴苦,也就是間接批評道宗,這是相當大膽的。洪邁《容齋續》二《唐詩無諱》雲:“唐代的詩,寫的是過去和當時的事,都是直話,無諱。就皇宮而言,那些不知道外界應該是怎麽說的人已經反復說過,...現在的詩人什麽都不敢說。”所謂“今詩人”,指的是宋代的詩人。《燒椒序》雖非詩,但對這宮中禁物也是“略避”而“屢極”,毫無保留地表現了他對壹德皇後的同情,以及對這壹事件所表現出的政治渾濁的不滿。在另壹篇文章中,他也直言:“不過,有三人以壹德取害,說他們擅長音樂和詩歌。”(《燃椒錄·論壹德皇後》)怨念之情躍然紙上。這樣直言不諱的指責,也是宋代文人所“不敢”的。從這裏可以看出遼宋文學的差異。
作者之所以在這壹事件中表現出強烈的感情,顯然與他自身的生命體驗感有關。他從“近侍”淪落為“敦市候罪,千裏下鄉,待孫如歲”,其情感之痛可想而知。他和懿德皇後都在現實政治生活中遭受了沈重的打擊,所以不分君臣之分,不分男女之別,都是同病相憐。這種坦誠是這部作品具有文學感染力的最重要原因。這也反映在廖的詩歌中。
遼詩現存不多,最早的是耶律弼(899-936)的《海上詩》。
遼太祖耶律保機的長子耶律弼被封為太子。但保羅死後,把王位讓給了弟弟德光;因為他知道太後想當皇帝。沒想到耶律德光(也就是廖太宗)即位後,疑神疑鬼,排斥異己,很生氣;明宗得知後,派人去招惹,他也投奔了後唐。臨走時“立木海”,在木板上刻下詩句:
山頭壓倒山頭,山頭無力。羞於見家鄉人,從此出國。(《遼史·宗室傳》)
該詩無題,後人習慣稱之為海上詩。前兩句比喻雖然笨拙,但立意奇特,頗能表現驕傲和委屈。
葉魯北寫這首詩的時候,距離宋朝建立已經三十多年了。宋朝建立後,經過壹段時間的演變,重理輕情的特點越來越明顯。這壹特征也出現在遼代的壹些詩歌中。如廖興宗的《贈葉》詩、石的《拒詩摘》詩、沙門海山的《合興派》詩、天安節的《宋河圖》等,都是理性的產物。這裏有壹個“天安節松鶴圖”的例子:
千年鶴長生,霜在枝頭。四時無變,願與吾皇同生。(見《遼東行部實錄》)
清寧元年(1055),將道宗(1055-1100)的生日定為天安節,以詩為道宗時間。就技巧而言,這首詩自然比海上詩更成熟。
但是,除了表現作者的好的祈禱和贊美之外,它在情感上沒有什麽打動讀者的地方,好的祈禱和贊美只是壹種理性的應用。這類遼詩的出現,是繼承了唐代存在的只訴諸理性的傳統(如王梵誌的作品),還是受到了宋代的影響。由於缺乏信息,目前很難確定。值得註意的是,在遼代,這類詩歌主要用於娛樂和解釋,而在抒情詩中,仍然保持著輕理的傾向。
遼代最著名的抒情詩是壹德皇後蕭觀音的《回十首》(見《花椒錄》)。從詩的內容來看,她寫這首詩的時候,道宗對她的好感已經下降,但她仍然渴望恢復那天的愛情。
換枕,半無錦。因為在秋來有很多展覽,所以眼淚就更多了。換個枕頭等妳睡。(《惠袁昕》第三部)
殺了鴛鴦鋪個崔被子真丟人。還記得那時候叫相思,現在只是相思。鋪好崔被子等妳睡。(4)
疊錦,重空自陳。我只想做壹個白玉的身體,而不是壹個倒黴的人。叠金銀,靜待君臨。(6)
爇香爐可寂寞悶。如果我的身體又臟又賤,我會覺得香香的。爇香爐,等待您的娛樂。㈨
這四首歌雖然都是關於自己對“君”的迷戀,但側重點不同。第壹個講述了孤獨的悲傷,第二個通過對比過去和現在來展示孤獨的荒涼,第三個陳述了自己不做窮人的願望,第四個講述了自己的美麗,並渴望與“君”玩得開心。無論哪個首都都充滿了不加掩飾的溫情,頗具感染力。
從《文選》中收錄的《怨歌》到唐代寫的宮怨詩,都有很多關於女性對君王的期待或被疏遠、被拋棄的悲傷的故事,但她們的感情大多是隱秘的,從來沒有那麽熱烈、生動。以皇後之尊,寫出“香皮子”“娛君”之類的句子,重在封建禮教,實在不雅。所以這是壹組放縱感情,違背禮儀和理智的詩。在這方面,它們與耶律碧的海上詩是相通的。
體現這壹特征的詩歌有四公大師的《醉歌行》。寺廟主人的生活是未知的。耶律楚材《醉歌序》說他是個美男子,賢惠有文化,尤擅歌詠和詩詞。他還說自己的詩有壹個崇高的旨趣,“可與蘇軾、黃比肩”,其時代不應早於蘇軾、黃庭堅。否則,贊美上壹輩的人“與後壹輩競爭”,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廟公應該是同時代人,或者是懿德皇後的後代(懿德皇後生於黃庭堅之前,蘇軾之後)。從“大師”的頭銜來看,他是個和尚。就醉翁之意不在歌的內容來說,他寫這首詩的時候還不是和尚,距離他被“放逐”、“病魔”、“天涯”已經三年了;然後,他也在朝鮮當官。
這首詩以作者自己被放逐人間的悲傷開始,然後宣揚世間萬物皆空,唯有醉生夢死的故鄉才是世外桃源。
.....問妳從賞做什麽,這是卑微還是崇高?幻影日出謀變,雲峰難立。這也是生意上的事,但誰知道大海吞噬了壹片羽毛?夢裏的蝴蝶不是假的,莊周玨也不是真的。指虛,馬如馬,馬非馬。天地還是壹匹馬,壹切都是壹個意思。胡瑋煒互相點?胡身邊的像匹馬嗎?人富我富,我窮不窮。唯心三界無有,世間萬物壹體。妳沒看到千年把仙客變成了登山客,賢惠的女人變成了石頭嗎?既然木頭,靈魂,石頭都在我身邊,我怎麽了?預料我的身體不是我的身體,閃電與廢物分離。妳什麽時候停下來,嶽父?我忘記了我的足跡!
這壹系列描寫我在第壹、第三世界的理想主義的句子,看似有理,實則表現出壹種急於擺脫悲傷,尋求自我安慰的感覺。這些句子之間有明顯的邏輯混亂。物我合壹是莊子的物我均壹論,否認這個物與另壹個物的區別和界限,但物還是真實的存在而不是心的幻象。三界唯心主義是壹種佛教教義,認為事物只是心的衍生物。這兩者是矛盾的。但詩人把它們混在壹起,熱情地堆砌相關的思想和事例,不問它們是否互斥。這說明詩人只向往解脫,解脫所用的武器是莊子的同質論還是佛教的唯心主義都無所謂。更有意思的是,在引用的那段話之前,他曾說過:“打架就像壹天到晚開瓶,開車喝酒,在鄉下喝醉。喝醉了想告訴老公,但是很難說自己開心。.....壹杯悲傷開始消失,兩盞狂喜變成沒藥。之後倒水三五尺,急得風倒了。春天在我的胸膛裏漸漸變暖,但我的臉頰上並不感到悲傷。四點,太空,兩點,空。進入那壹刻沒什麽,自然妳和我都很開心。"
那壹段的結尾,是“多少事將止,我將忘跡”。可見,真正能解除他的煩惱,帶給他最大快樂的,是醉酒。那壹系列宣揚三界理想主義的句子,不過是醉酒後的情緒宣泄。是什麽理論闡述?這首詩所表現的是壹個受困於痛苦並試圖擺脫痛苦的靈魂,借助醉酒和壹些理論在幻覺中尋求快樂。這也是壹部感傷的作品。由於這種強烈的感情與詩人對現實生活的細致描寫、豐富的想象力和思想史上大量材料的自由驅動緊密結合,形成了氣勢磅礴、自由移動的結構,從中可以看出遼代詩歌的進壹步發展。
需要說明的是,這首詩最初是用契丹語寫成的,後來被盧野·楚才翻譯成中文,收錄在《湛然俗人文集》中。以上引文是根據盧野·楚才的翻譯而來的。
與四公大師同時(或更晚)的,還有遼代詩人王澍。蜀子子慎,良鄉人,遼朝末年進士,曾是遼亡後的史家。現今僅存壹首詩,見於《中州集·三河路》:
重返老山十年,山光依舊閑。在妳相信世界是壹場夢之前,妳不需要讀更多關於童淵-舒的書。
寫這首詩的時候,廖已經去世十年了,他已經回到了故鄉。山光依舊,白雲依舊像往日壹樣悠閑地飄著,但世界卻經歷了壹個王朝滅亡,壹個王朝崛起的巨變。事實上,他將大自然的永恒(“靜止”)和寧靜(“閑適”)與世界的短暫和煩惱進行對比,從而得出世界如夢的結論,他的感受是簡單而深刻的。
總之,從遼代前期到遼代後期的詩歌來看,壹方面詩歌的技巧在不斷提高,詩歌的藝術也在不斷成熟;另壹方面,不受情感影響的特征繼續發揮作用,而不是基本上走上宋立科詩歌強調理性的道路。這使遼詩有了自己的成就,並對金代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