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三江侗族風情展

三江侗族風情展

侗族是中國南方的壹個人口大國,人口2514014。主要分布在黔東南、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三江等與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的縣。此外,數萬名侗族人分布在河北省西部。廣西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融水、龍勝、融安、羅城等縣(自治縣),尤以大聚居、小分散為主。侗族人自稱“傑姆爾”或“傑姆爾”或“蓋姆爾”,這是方言不同造成的。裏面有“jieml jaox”、“jieml tanx”、“jieml laox”等分支。“任棟”或“侗家”是漢族對侗族的稱呼。

在舊中國至秦漢時期,侗族屬於百越民族的洛越支系,隋唐稱遼,有的史書稱遼或稱滿遼。唐宋時期,中央政府封

建朝在侗族先民居住的地區建立了集密府、縣和窯洞。這裏的侗族祖先被稱為穴居人。從前,有學者稱湖南沅江流域的侗族先民為“井;還是“玲玲”。這明顯是侗族人自稱中國反切分的記錄。到了明代,“董敏”、“任棟”或“侗蠻”逐漸成為侗人的專有名詞。清代常稱“董敏”、“董家”或“董廟”,有的通稱“苗”。時代已經明確地把“窯洞人”、“窯洞族”、“窯洞人”或“窯洞族”稱為“窯洞人”。解放後統稱為侗人。

侗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侗語分為南北兩大方言,廣西侗族屬於南方方言區。侗族人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習慣用漢語。

文字。1957年,黨和國家為侗族人民創制了拉丁字母的侗文。侗族人民信仰多神,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原始宗教的殘余。崇拜古樹、巨石、山神、水神、火神、竈神、土地神和“前世空神”等等;還有天地,祖先,老師等。,也普遍虔誠地供奉;此外,還有山神、橋神、床頭神、天花神、酒神等等。這些神大多是女性,最受尊敬、最神秘的神是“沙丹”(意為曾祖母或先母)。人們認為她可以保護環境和人民,主動物是最繁榮的,主宰壹切。

道教對侗族的影響是,老人死後請道士做道場,或者驅鬼、蘸禱、祈雨消災。佛教在侗族人民中有壹定的影響。名山勝地有安堂,還有

少數僧尼;夏歷初壹、十五,少數男女去燒香拜佛;還有壹些老人在初壹、十五在家吃“花齋”。天主教和基督教只有個別侗族村寨有極少數信徒。

侗族以農林業為主,盆谷地區以農業為主,山地丘陵地區以林業為主。主要農作物為水稻、小麥、玉米、谷子、大豆和馬鈴薯,傳統糧食作物為粳稻和糯米,經濟作物為棉花、茶葉、油茶和油桐,林產品主要為冷杉、松樹、竹子和油桐,尤其是杉木。

風俗習慣侗族的風俗習慣很有民族特色。飲食,以粳米為主,山民喜吃糯米,愛喝茶。擅長腌制酸菜、酸肉和酸魚,有壹種“董離不開”

酸”。喝自家釀的甜酒和低度蒸餾酒。吸煙也比較普遍。侗族男子以唐裝為主,頭上披著常青手帕。女人的頭發用發髻、別針或銀梳、耳環、手鐲和項鏈放在頭的左前方或後方;穿大胸無領滾邊連衣裙,系帶紐扣,內掛胸,下圍百褶裙,打底褲,雲鉤鞋。近幾十年來,服裝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男人穿中山裝,女人穿唐裝,年輕人越來越穿西裝。侗族人民生活在許多民族中。壹個村有壹個或多個姓,大寨有五六百戶。村子依山傍水,房子以“幹籬笆”為主。樓下放著石筏、農具、雜物、牲畜飼養;人住樓上,中間壹個廳,兩邊是火坑,做飯取暖的地方,兩頭是臥室;第三層,有臥室和糧倉。鼓樓是侗族壹個村或壹個姓的象征,也是中心。於風橋是侗族村寨外的壹座跨河橋,造型獨特。亭,石板路,寨門,水鏡亭,“甘蘭”,鼓樓和於風橋等。,構成了侗族村寨的特色。侗族家庭壹夫壹妻制,嚴格實行族外通婚。青年男女婚前可以自由戀愛,結婚時必須征得父母同意。表親婚姻過去很盛行,解放後基本上已經消失了。唱歌坐月子是侗族男女特有的壹種戀愛形式。侗族人喜歡鬥牛,每個村子都有“水牛王”進行比賽。

文化侗族人能歌善舞,有大曲、對歌、葛葉曲、琵琶曲等。舞蹈有笙舞、踩堂舞、春牛舞、龍燈舞等。侗族民間文學豐富。

色彩方面,詩歌包括敘事歌、抒情歌、風俗歌和抒情詩,其中以《姜亮蔣梅》、《金銀王之歌》和《美麗的珍珠郎娘》最為著名。故事和傳說也很豐富。侗戲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深受群眾喜愛。在建築藝術和工藝美術方面,除了上述的風橋和鼓樓外,侗錦、刺繡、銀飾、侗布、竹藤編織等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侗族人民富有革命的光榮傳統。吳冕領導的黔桂湘侗族人民的反壓迫鬥爭,以及第壹次、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

在解放戰爭中,優秀的侗族兒女為民族解放事業灑下了熱血,作出了貢獻。

三江侗族自治縣成立1952,其他地區的侗族人民也享有當家作主的權利。在整個廣西侗族地區,交通、教育、文化

文化、衛生等事業取得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普遍改善,到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鼓樓東寨鼓樓看起來像壹座多面體的寶塔。壹般有2 0多米高,1 1層到頂,全部由1 6根杉木柱支撐。建築中心寬闊平坦,約1 0平米,中間使用。

有壹個用石頭砌成的大火坑,四周有木欄桿和長長的木凳供休息。在建築的塔尖,有壹個寶葫蘆或千年鶴,象征著寨子吉祥平安。建築的房檐突出,傾斜,給人壹種精致優雅的感覺,如飛似跳。鼓樓是侗族人民的象征,是侗族人民團結的象征。每個侗寨至少有壹座鼓樓,有的侗寨多達四五座。過去,鼓樓上掛著壹面牛皮鼓。通常,如果村裏有任何重要問題,他們會上樓敲鑼打鼓,邀請公眾討論。在壹些地方,當發生火災和土匪時,他們也敲鼓求救。壹村擊鼓,其他村應聲,照常擊鼓。就這樣,壹個村子傳到了另壹個村子,信息很快就傳到了遙遠的山裏的村子。人們聽到了鼓聲。因此,董家人對鼓樓和長鼓特別喜愛。如今社會秩序穩定,長鼓失去了傳遞信息的功能。但鼓樓仍是侗族人民議事、休息、娛樂的場所。夏天,人們來到鼓樓乘涼聊天。冬天,每個人都圍坐在壁爐旁講故事。每逢節日,男女老少都聚集在鼓樓前“踩歌廳”或觀看侗戲。

於風橋,又名花橋,也是侗寨的特色建築之壹。侗族人擅長建築。總的來說,苗族村寨喜歡向依山而建,而侗族村寨則大多建在江河兩岸,隔水而居。因為

於是,侗寨出現了石拱橋、石板橋、竹橋。不過風雨橋是最有民族特色的。城陽大橋位於廣西三江林溪河上,是於風大橋的代表。因橋上有廊亭,不僅人行,還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該橋建於1 9 1 6,為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橋。全長64.4米,寬3.4米,高1.6米,五座石墩上建有寶塔、宮殿,錯落有致,氣勢磅礴。長廊和亭子的屋檐上有雕刻和繪畫。人物、山水、圖案、動物栩栩如生,是東鄉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木結構建築中的藝術瑰寶。

油茶是侗族人民喜愛的飲食。清香甘甜的油茶,提神醒腦,具有消除濕熱、預防感冒腹瀉的功效。它幾乎成了壹個董人。

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對於很多人來說,壹天玩兩次茶花是必不可少的。當客人到來時,熱情好客的董家會受到油茶的款待。油茶是有壹定程序的。先將“銀米”(蒸幹的糯米,有的染上五色)用茶油(從茶樹果實中榨出的食用油)炒成米花,再炒花生、黃豆等副食。最後把糯米炒壹下,再炒壹些茶葉,馬上往鍋裏加溫水,加鹽煮開,就是油茶了。吃的時候放壹些蔥花、菊花、菠菜等。在碗中盛入油茶,加入壹些炒米花、花生、黃豆、豬肝、瘦肉等食材,有的甚至在油茶水中煮小糯米團,就是色香味俱佳的油茶。侗族吃油茶時,主人和客人圍坐在餐桌或竈臺旁,主婦做飯。第壹碗油茶壹定要端給座位上的長輩或尊貴的客人,以示尊重。然後依次發給客人和他們的家人。收到油茶後,大家不能馬上吃,而是把碗放在面前,等主人說請,然後大家壹起端碗。只用壹根筷子吃油茶。吃完第壹碗,就把碗交給主婦,她會按照客人的坐序,把碗依次放在桌子上或竈臺旁,然後再倒滿茶水和食材。每人至少要吃三碗油茶,否則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不尊重。吃完三碗,如果妳不想再吃了,妳需要把那根筷子放在妳自己的碗裏,以示不吃,否則主婦會不停地灌油茶給妳享用。

在美麗的侗鄉,青年男女到了壹定年齡就開始社交,“唱唱坐月”。“唱歌坐月子”就是談戀愛,壹般在農閑的時候流行。很多侗族人

村裏有專門的“月亮堂”,就是年輕人聚會的吊腳樓,去女孩家和女孩交朋友的大多是年輕人。夜幕降臨,寨子裏的小夥子們拿著牛腿琴、琵琶等自制樂器,從心儀的姑娘身邊走下樓來,壹邊拉著琴弦,壹邊哼著邀歌。琴聲和歌聲觸動了姑娘的心弦,於是趕緊放下手中的活計,推開窗戶,向吊腳樓下窺視。他們看到喜歡的人來了,就示意他可以進樓了。如果他們不喜歡或不認識的人來邀請他們,他們會迅速關上窗戶,不去程昕婷。如果小夥子不肯離開她的吊腳樓,就吹口哨,大喊大叫,或者用竹竿敲打她的窗戶和隔斷。雖然那個耐心的女孩壹直保持沈默,但她的家人出來幹涉了。如果她不走,壹股冷水從窗口傾瀉而下,意思是叫妳趕緊走開。“唱歌坐月子”不是父母攔著的。因為他們認為子女的戀愛關系得到了別人的尊重,臉上容光煥發。唱歌的時候,小夥子彈著鋼琴,姑娘們還在做著自己的工作,但她們都在認真地聽著,想知道哪首歌回答得最好。不同的季節應該唱不同的歌。在問答對唱中,最容易看出誰懂的東西多,見識廣。正是在這種“唱歌坐月子”的社交活動中,很多年輕人更加了解對方,最終結婚。

奔牛節侗族人喜歡鬥牛,每個村子都有“水牛王”進行比賽。“牛王”的圈子多建在鼓樓附近,幹凈通風,稱為“牛公”。牛王找人割草。

挑水拌料伺候,經常供應蜂蜜、豬油、米酒等食物。“牛王”體型巨大,身強體壯,渾身是血,角又粗又尖,像壹把張開的鋼叉。每年農歷二月和八月是侗族人民的奔牛節。節前,年輕人吹著蘆笙到其他村子“赴約”,邀請對手。“送行合同”後,去“牛宮”演奏蘆笙,祭拜3天,為牛“養心”。節日到了,人群聚集在鬥牛場周圍,“牛王”在蘆笙的陪同下開始“踩場”:壹個年輕人手裏拿著寫著“牛王”的“馬牌”向前走著,高昂著頭,挺起胸膛。“馬牌”後面跟著手持木制“武器”的衛兵和鼓樂隊。“牛王”角上有閃亮的鐵蓋,頭上有紅綢,背上有“雙龍劫”牛王塔,上面插著四面旗幟和兩根長長的雉雞羽毛,就像古代的將軍。牛脖子上掛著壹串銅鈴,掛在胸前,嘹亮。“踩場”結束後,牛王走了。三聲鐵炮轟鳴,正式鬥牛開始。牛官把點燃的兩把火分別扔在自己的“牛王”面前,同時放開了手中的韁繩。兩頭牛向對方撲去,群眾敲鑼打鼓,歡呼雀躍。獲勝的女孩應該被允許“拿走”失敗壹方的彩旗。獲勝的“牛王”身著紅衣,再次入場接受歡呼。如果打得分不開,就要用棕色的繩子套住牛的後腿拉開,握手言和。幾天後,獲勝的姑娘去歸還戰敗的彩旗,戰敗的小夥子設宴,唱“大歌”,贈“贖旗”。寨子的“牛王”能贏是全村的榮耀,所以鬥牛結束後有群眾歌舞宴慶祝。近年來,貴州侗族的“牛王”也到壹些大城市表演角鬥,使這種特殊的娛樂文化更加出名。